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个人简介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工作,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成为中国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探书《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著 者:巫鸿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6月
书 号:978-7-5356-9066-1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它是西方学子了解中国艺术史的“第一堂课”,也是艺术史初学者进入艺术殿堂的“第一堂课”,更是国人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文明的“第一堂课”。
对我来说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
—— 巫鸿
我们已经熟悉了作为“学者”和“策展人”的巫鸿,而这本书呈现的是作为“老师”的巫鸿。
在“第一堂课”上,他带领我们讨论的,是从何处开始,而不是在何处结束。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郑岩
延伸阅读
自 序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我从1987年起在哈佛大学(简称“哈佛”)教授中国美术史,1994年转到芝加哥大学(简称“哈佛”)从事同样的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我从一开始便形成写讲稿的习惯—虽然大多数美国同事并不如此,比如哈佛的约翰·罗森费尔德(John Rosenfield),他是我读博时的导师之一,随后成为我在该校美术史系的同事。每次上课前他都会在系里的图像资料室里待上近一小时,先选出若干35毫米幻灯片,一排排放在“灯箱桌”上。随即端坐桌前对着这些微型图片陷入沉思,时不时更换某些灯片的位置以形成新的组合。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建构一个图像的阐释逻辑,在即将开始的课中把学生带入一个环环相扣的图像分析世界。
这种例子很多,比如讲稿中的最早的一篇是1988年的《中国古代礼仪美术》。那是我在哈佛开始教书后的第一年为美术史系和人类学系设计的一门跨系课程。当时我开始思考《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这本书。在这门课第一堂课上讲的,基本上是后来该书第一章的一些主要线索。类似情况也见于《墓葬美术研究方法》,以后融入了《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废墟”》,以后融入了《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以及《敦煌视觉文化:传统与互动》,以后成为单篇讲话并纳入《“空间”的美术史》中。《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的两篇讲稿则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情况。之所以在这本集子中收录这两篇是因为这门课我教了许多年,第一堂课的内容也不免发生了变化,现在重温这些讲稿,第一篇是1997年写的,比较重视理论和比较研究的角度,第二篇则是在2017年最后一次教这门课时写的,更注重与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关系,也更接近2019年出版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这本书中的绪论。
花点时间了解GAC
作为一所立足西南,面向国际的公益性艺术机构,广汇美术馆始终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艺术美学教育普及不断提供支撑。GAC计划,便是广汇美术馆在原有的馆用阅读空间基础上,启动的“广汇美术馆文献中心(Guanghui Archives Centre,以下简称GAC)”项目。
捐赠要求:
1、个人、出版社、艺术机构出版的艺术类书籍;
2、所有文献均要在水墨艺术研究与以美术馆及其相关的知识生产系统的范畴之内;
3、有效文献超过20册,我们将会在文献中心开辟出独立的“专柜专区”进行展示、陈列,并对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