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0月31日晚,中国宁波东钱湖畔,标有“韩岭”二字的牌坊顶端,一场集虚拟影音、动态激光与空间装置于一体的展演光影炫目,天地重启间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叠加。
“看,这就是未来!”
一位年轻母亲轻拥女儿,指着牌坊上不断变化的圆形屏幕。持续行走的“人”下熙熙攘攘。她更年轻的孩子懵懵懂懂,只顾捂着耳朵以抗衡震天动地的声音,但眼神却忍不住总是瞄向那个“未来”。
2020跨媒体艺术节开幕现场(10月31日晚)
15个小时后,国内首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里,人们沿着不知何时才能到头的斜坡前行,赶去聆听一场汇聚23位学者的头脑风暴。张永和白色建筑艺术展区内,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硕大的《墨葵》矗立天地,为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无畏勇气。日暮后,时空实验再次通过几何特征的全黑建筑体链接多重现实。
墨葵Ink Sunflower
许江/考顿钢锻造/330*300*400cm
《墨葵》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从未公开展出的《葵》系列新作
海平线 Sea Horizon
管怀宾/装置/ 400*400*57cm
2020跨媒体艺术节,就这样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十年之际开启了第六年征途。山、水与城的交汇处,古老牌坊、世界顶级博物馆和当代生活藉由艺术深度链接,人类与时空反复对话,光能场多频共振。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2020跨媒体艺术节开幕现场(11月1日晚)黑匣子-UFO艺术项目
驻足这个特殊的时间刻度,面对不断反转的“日常”与“未来”,十年前的雄心在否?十年间的征途如何评价?未来又将如何前行?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独家回应了艺术头条对此提出的六连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在2020跨媒体艺术节现场
第一问:跨媒体学院这十年,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没解决?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答:2010年,中国美院对之前的新媒体艺术系、综合艺术系(2003年创立),艺术策展系(2007年创立)做了一次整合优化,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从学院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聚合会形成更强大的一个力量。另外面对技术更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媒体与艺术的关系来看都是必要的。这次整合也带动全院里其他学科的一些调整,应该讲按照院系调整,是跨媒体艺术学院开了一个先例,也是做了很大的一个实验。2015年之后,跨媒体艺术学院自身又重新做内部调整,形成目前三个系科(实验艺术系、媒介展演系、开放媒体系),去年又增设了一个工作室(自由艺术工作室)和5个研究所(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总体艺术研究所、空间影像研究所、基本视觉研究所、网络社会研究所)构架逐渐完整。这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个行政的融合,也在探讨未来的一个学术方向,主要也是针对不断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加以思考。因为教育毕竟是不断更新的一个东西,另外国内其他院校也开始有了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或者是综合艺术系。
山水宣言2.0:云山六章 Shanshui: A Cosmotechnic 2.0
高世强/多媒体影像装置 / 22’34’’
跨媒体艺术学院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主张与学科构架。实际上作为一个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其知识系统的建构,依旧关乎到我们对于知识体系的论争以及主体性的定位。我们将如何处理艺术教育的本体与社会性外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面对:知识系统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知识基础的普适性问题。跨媒体艺术中的媒介与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它需要伴随明晰的观念意识的推进,成为一种动力能源;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给养,深化媒介的表现力,以获得真正意义上创造性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知识与技术传播的施教方式分配在阶段性的教学单元之中,使实验艺术的智性模式成为创造的动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上的纠缠;这也是我们所要建构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学理和技术要求。除了通过技术的传授与施教探讨创造的意义,同时还将面临文化创造中的社会性关怀,包括本土人文关怀等问题。
2020跨媒体艺术节·DISEGNO版块
第二问:这十年,您最重要的经验或收获是什么?
答: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的时,我担任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2016年春天。高世名任美院副院长,此后由我接任跨媒体学院院长。这之前我们已经把这个系,5个工作室调整到3个系,后面涉及到的主要工作是一些内涵的深化、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三个系培养方案的完善。培养方案不只是一纸文字,还需要有一些特别细的战略性。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各自的方案要建立起来,后面这段时间一方面是把方案完整化、系统化,另外也是把方案能够推行到日常的一个教育系统当中来实现。我们这种学科是需要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修缮的一个方案。就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也需要根据内外的一些条件,不断地加以调整完善。另外也要根据一年一年进来学生的变化来判断应对,这些年进来的学生和早些年的学生,可能学生之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关注的东西、知识背景都不一样。
2020跨媒体艺术节·烟火行星版块
第三问:这十年,“跨媒体”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环境已变,身处其中,跨媒体的危与机分别是什么?如何抓住,如何规避?
答:我们要回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2015年前后,高世名院长提起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媒体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媒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是我们必须回应和面对的问题。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层面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在今天媒体、媒介或者是当代艺术已经变得有些空洞,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大家能够切实地回应这个问题,会追问什么是媒体,媒体艺术形成的历史、当代艺术、社会进程当中媒体对艺术的一种推动等种种问题。
作为一个艺术学院,我们是从艺术的角度使用媒体,我们如何使用媒体,不但用它的技术,肯定还要给予它一些新的发展可能。创意也好,新的技术生成也好,我们应该从艺术的角度上推动媒体的发展。
首先作为艺术的媒体,实际上,20世纪艺术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媒体的发展。艺术不断地推进,包括大众传播方式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艺术和媒体一直处于这样一个密切的关系当中。其次,作为媒体的艺术,不只是简单把媒体技术来加进到艺术当中,或者将科技表象的东西加进来,还是要恰当地选用媒介技术,同时也要看到媒体技术本身脆弱的地方。观念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媒体技术的一种研发,技术研发是不断地延展到艺术市场、艺术前沿的。因此,不但要看到媒体的生产、媒体艺术的生产,还要看到媒体艺术的一种传播,它的传播机制,生成机制都在这个悖论之间。
2020跨媒体艺术节·意识圈版块
第四问:六年来,跨媒体艺术节的成长有何变化,又有何不足?后续,您对它的规划或期翼是?
答:这些年,以“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为牵引,凝聚“跨媒体艺术进程”项目群,形成互为支撑、互相链接、互相配合、互动延展的前沿研究模块。形成一个跨越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和艺术展演的教研课题集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集体。我们围绕“深度社会化、充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努力在机制上建构“多层联动、内外打通”的学术系统,坚持“以思想为先”,用思想打开视知觉形态的包袱;“以实验为重”,推进媒体实验的状态和问题意识;“以课题为引”,介入社会现实需求和问题;“以创作为本”,在艺术与科技互通、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并举的宏观视野下,以学科交叉的形态,融通多个专业领域。这个创作集体可能穿梭 “迷因城市、骇进现实”;有着重游“山水”世界、溯望“世纪”的情怀;也可能在“存在巨链”中演绎寓言一般的“行星三部曲”;或者以“全息书写”的方式虚构未来的科幻写作;在经由“呼喊与细雨”后重温“演化论”的内涵。这个创作集体持续探讨“作为媒体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媒体”,进一步解决技术语言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建构理论研究、实践创造新的先锋性,创造适合彰显个性的媒体实验平台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重新聚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学术内涵。以它广袤的学术视野和犀利的专业界质,重塑建院的理念以及技术与人文交替共建的可能;以“无墙的学院”重构它在国际艺术界新视野和新格局,探索和呈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020跨媒体艺术节·虫洞日志版块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三个系轮流来作为跨媒体艺术节的策展人,我是总的协调人,三个系系主任轮流来执行跨媒体艺术节的组织和构架。跨媒体艺术节作为我们“跨媒体艺术国际平台”的重要展览策划下一步还将与我们每年一次的“网络年会”以及三年一次的“感知力论坛”进一步合理优化。通过把国内外当代艺术以及教育前沿的实践者包括国外媒体艺术研究的专家的联动,深度探讨媒体艺术与今天艺术教育的一些关系。
2020跨媒体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五问:对跨媒体艺术节和跨媒体艺术学院二者间的关系,这六年,您的理解是否有变化?
答:以每年一度流动的“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形成的跨越社会思想、媒体实验和艺术展演的教研集群与创作集体,既是显性的同时又是隐形的,它强调思维建构中的判断性和问题意识;强调对于媒介取用的敏感性和技术界面的拓展,关注社会性参与中问题的凝练和个体判断的独立性,并且注重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和实验语言的独创性。希望借由“创作集体”的不断实践,突破现行媒体艺术教育的格局和模式。我们先后推出六届流动的“国际跨媒体艺术节” 以不同的主题和媒介方式双向拓展艺术与媒体教育新的可能。不断探讨技术语言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追问“作为媒体的艺术”与 “作为艺术的媒体”,努力创造适合彰显个性的媒体实验平台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希望借由“创作集体”这个概念和它敏锐洞察力与行动力,跨越知识的壁垒,激活当代艺术江湖与学院教育所存在的种种格式化、标准化的问题和弊端。
2020跨媒体艺术节华茂展区
第六问:2020年似如一道闸门,将时代分割开来。向前看,“跨媒体”的教育可能处于何种位置?
答:新冠疫情至今仍在肆虐全球,尚未得到平息。这场浩劫改变着世界的格局,也冲击着我们庸常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经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融和平衡,感知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磨砺。这段特殊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着我们与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无疑也为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主题“近未来-可能生活”铺呈了某种底色。
由跨媒体艺术节所锻造的这个“创作集体”既为某种策略也是跨媒体艺术学院不断践行实验的路径。无论对于当代艺术的前沿探索还是实际教学现场,我们侧重于跨文化的研究和新兴媒体的转型拓展,紧扣当代媒体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向,强调它的社会性介入与当代艺术界域的延展。希望在艺术与科技互通、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并举的宏观视野下,以学科交叉的形态,融通多个专业领域,重新聚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学术内涵。以它广袤的学术视野和犀利的专业介质,重塑学院的理念以及技术与人文交替共建的可能;以“无墙的学院”重构它在国际艺术界新的视野和格局。
十年·六届
2020年,世界骤变。
生命、认知、进程、局势、人心等太多常识被推翻,诸多常态被打破,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纠缠与反转使得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发生动摇,一切似乎都存在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此时的回望与期待,都被赋予更深含义。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0跨媒体艺术节现场
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立。十年前,中国社会大步向前的现实促发这所学院将当代艺术和创新视觉凝聚起来新建一个学院的决定。2010年9月12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挂牌成立,并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江湖的自由有虚假,学院的优势则在持久。从一开始,跨媒就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希望它能给日益沉寂的艺术界带来新冲击。“跨媒体学院刚成立时就有两个自我界定:没有学院派的学院和没有围墙的学院。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工作都是超越了当代艺术的圈子。”高世名说。自我批判的勇气已是深入骨髓。早在80年代,中国美院就以拓荒者的使命和思想启蒙的激情率先发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前卫型态实验艺术的探索,形成了国内最早的实验艺术重镇,产生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
2020跨媒体艺术节现场
当下以及未来,大众的创新力量都远超艺术界。今天的媒介状况中,最激进的媒体/艺术并不在美术馆的展厅里,而是在全球数十亿普通民众的手中、眼中,在播撒流传的信号和亿万无名者的意识中,无名力量的发生是社会性的。“在今天的学院艺术教育也好,或媒体艺术创作也好,面临的都是如何以一种新的态度和新的思想方法面对技术的问题,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在艺术创作中彰显人文意味,而且我们在社会实践、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互动。”管怀宾表示。
目前,如跨媒体艺术节般由学院主导具有迁徙性的媒体节尚为少见。这类创作-行动具有高度的协同性与创造性,其背后最重要的力量来自学院的推动,它展现了这几年国内媒体艺术新的孵化信号。这一过程中,如何将反思落实到艺术家的感知和创造中是关键。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策展人高世强(导览者)在2020跨媒体艺术节现场
事实上,今天的艺术教育已不只是一个单纯专业领域内部知识传递的问题,当代艺术的前沿现场也不只是艺术家、作品和展示场所之间的思想和物理界面的碰撞,它同样派生出许多新的内容与鲜活的问题。“以创作集体作为策略与路径的探索”是跨媒体艺术学院这些年在教学与外沿持续推进的内核。这里的“创作集体”可以说是某种动态的学术共同体。这种短暂、流动的,怀同样心愿,具有共同体意味的创作集体,既构成了今天跨媒体艺术教学创作现状,事实上也成为某种学术策略和路径。
十年教学砥砺,跨媒体艺术专业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时间洗礼,跨媒体艺术节也已锻造出广袤的学术视野和犀利的专业界质,更推动了当代艺术实验性和跨媒介研究、跨领域实践的发展。这个现场,便是一条中国式的想象力道路,年轻的艺术家们主动参与到建构近未来的各种设计中,与各方矛盾展开博弈。
构今日之奇观,塑未来之日常。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向前看与向后看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主动实践。
可能的起点,已经从这里开始。
艺术总监:高世名
学术主持:管怀宾
策展人:高世强 牟森 姚大钧
执行策展人:王岩 李丁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31日-2020年11月10日
展览地点:宁波东钱湖韩岭 / 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宁波韩岭古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承办:宁波华茂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注:文中图片来自跨媒体艺术节宣传组。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