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多苓美术馆外部
2020年12月25日晚上7点,“人证·物证——2020年的八位女性艺术家”在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3期75幢何多苓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海报
作为美术馆在2020年的首场展览,本次展览由张小涛担任策展人,美术馆由何多苓担任艺术总监,赵欢担任馆长。展出了八位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参展艺术家分别为符曦、胡佳艺、吕康佑、刘芝杏、王苡沫、朱可染、周雯静、周怡君。
左起: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家张小涛,何多苓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何多苓,艺术史家吕澎
对于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张小涛谈到:“本次展览八位艺术家分别来自北京、成都、重庆、昆明与巴黎、海牙等不同的国际城市, 她们的身份也是多元化的,其中四位艺术家分别留学法国、荷兰和意大利,国际化与本土化在这里已经没有了障碍,天然是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她们的工作是今天年轻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状况的抽样调查,甚至是关于未来当代艺术走向的某种症候与启示。我希望以此次展览来呈现在2020年时代巨变中的八位女性艺术家的工作,以此来讨论她们与急剧变动时代灵与肉的关系,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是如何相遇的,她们的观念与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她们是如何超越此刻的困境?”
展览现场
何多苓在文章中写道,此前美术馆承诺不设策展人,这次却邀请到张小涛来担任策展人,不仅是对疫情之后的“报复性展览”,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共同经历了2020年。王小波说:乌托邦是未曾发生的历史。2020已经发生,我、我们、人类已经身历,它已经是历史。但它还远没有结束,所以它仍然是乌托邦。
“庚子年是我的本命年,所以我也不容易。有关的话题太多,多到了只能沉默的地步。只要说2020,然后尽在不言中……这种态度我在前不久蓝顶美术馆湖北画展上看到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这种态度。如果沉默是普遍的,那也就说明了其合理性,说明了这就是生活,而生活还要继续下去。生活就是生活的理由。基于同样理由,一旦可能,美术馆还要办展览;因为2020,展览的意义有所不同。我是一名画家,日常的兴趣也多在绘画上。美术馆已办的展览,除了一个雕塑展,都是画展,属传统一类。而张小涛和我大不一样。他画家出身,就技术而言画得很好,后来搞多媒体,又介入策展。他的个人经历,可以说代表了当代艺术的广泛性,具有对年轻艺术家的号召力。所以我邀请张小涛做策展人,用冯博一的话来说,他‘太能折腾’。”
何多苓表示,“由于2020,这个展览将涉及更广泛的话题。绘画是一种“沉默的力量”。我以为,这也适用于当代艺术。当然,多媒体可能是有声的,但此声非彼声,发出的声音并非作者要说出的话。这很像音乐——这里指好的音乐——爱伦堡在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会后说:音乐什么都没说,但说出了一切。俗话说沉默是金。我认为,沉默即语言。参展的的八位女画家都很年轻,但都亲身经历了2020,已经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乌托邦。她们将以各自的语言,提出人证,展出物证;但于这个展览而言,可能人证亦非人证,物证亦非物证,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另一方面,虽然全球化是更大的话题,于我而言,个人的微话题也并非微不足道。我想,这也适用于所有人。”
周雯静作品现场
周雯静是毕业于法国南特美院的自由艺术家,她现在—半时间旅居在巴黎,—半时间住在北京。她的《节育环》《红色系列》 等作品关注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安装节育环避孕的问题,她把节育环和手术刀、避孕药做成了首饰、陶瓷和雕塑、水彩与动画等多种媒介,以此来讨论女性从身体规训到社会规训的案例,就像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所说“我们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关于权力、身体、知识与规训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也是—个具有普遍性的话题,周雯静的作品在微博和其它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她受母亲的个人经验启发而创作的作品有一种朴素的力量,其平静的述说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痛楚感和无力感,她称之为“临床艺术”,这是在当代社会困境中产生的矛盾与张力, 也是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最可贵的品质,对现场的追问,有—种直指人心的力量,她的工作呈现的是今天中国巨变社会中作为个体生命的温度,漫长的等待与无尽的煎熬过程。
王苡沫作品现场
王苡沫是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她的多媒体作品《对话》是以其从小成长的重庆火力发电厂为背景来展开工作,曾经是亚洲第二的重庆火力发电厂,如今已人去楼空了,她用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来讨论城市巨变与个人经验的悲情相遇。她与当年在电厂工作的父母与叔叔、阿姨们重逢在这个社会主义恢弘的工业场域中时,不止是感慨,更有无尽的伤感……她试图在电厂的工业废墟中去建构—个跨媒体的剧场,在记忆、身体和历史、现实交织的虚拟空间中 去呈现那些被遮蔽的灵魂和声音,这是一种超越媒介的工作,媒介隐退下去了,集体中的个人凸显了出来,她用作品来讨论我们在遭遇现代性转型中人性的深度,这是一种温暖的救赎。
吕康祜作品现场
吕康祜是一位毕业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的自由艺术家,现居住在成都蓝顶艺术区。她于2018-2020年的作品《岛-女巫》 《岛系列-卡布里蓝洞之二》与《你是我的海底》等系列中,其作品中营造了—个既具象又抽象的符号空间,恣肆流淌的水彩与抽象的人体符号融合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威尼斯的海水给了她启发”,自然中的抽象给了她语言的灵感,激情与冷峻、浓郁与沉重、理性与感性等的交织,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画面中呈现了—种矛盾的张力,试图控制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半是海水,— 半是火焰,此刻水彩成为了心灵痕迹的结晶,绘画成为了关于身体、神话与诗歌的混合体,在她的笔下流逝的海水与人体的意向相融合,它们成为了内心秘密的风景……
朱可染作品现场
朱可染是一位居住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自由艺术家, 她在2020年的新作中把物象降到了最低,回到了“空相”的状态,“空”是—个暂停的瞬间,也是—个绝对静止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空城 、空山、一花一叶时 , 其实也是冥想的过程。她的绘画的怠义在于把物象这个表皮给剥开,呈现了语言的内核,澄明朗现的过程就像禅修的过程—样笃定。“空”是有限也是无限,艺术家有时得有一种现场旁观者的态度,由旁观产生的 距离感是“变被动为主动”,“空”是—种沉思的状态。可染的绘画可贵之处在于,她在混乱的图像世界中坚定地走向了绘画语言的本体实验,她走向了虚空,此刻语言即是观念,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去聆听心灵的声音, 从而获得了—种静穆的力量。
刘芝杏作品现场
刘芝杏是留学法国南特美院,现居云南昆明的自由艺术家。在她的《八万四千》《Eter-instant》系列中,有一种虚空的凝视和静观,她关心时间的“崩坏”与“不朽”,去掉了雕塑的底座,底座成为了—个无名纪念物的残渣,去掉充满神圣和光荣的雕塑工体之后,空空的底座成为了空洞的“物”。这是无常,是消逝,她的绘画充满了沉思的气质,缺席了雕塑主体的底座成为了一个空洞的象征,此刻永恒之物不见了,留下的是泡影与尘埃,是崩溃之后的静寂,关于时间与纪念物的思考是迷人的,谁又能说“虚空”不是“物”呢?
符曦作品现场
符曦任教于四川大学,也是居住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她2020年创作的《白山》系列有—种剧场化的隐喻,远离了其早期绘画中的城市与人体、动物等图像,回到了自然,此刻的自然更像是—个虚拟的剧场,有—种自然与神话的交织,荒原中的白色金字塔,也许是遥不可及的光晕,也许是信仰的彼岸,远山中隐秘的白色宫殿是圣山吗? 还是海市蜃楼的幻觉?在《白山》 No.1里高速公路两旁的芸芸众生正在上演—幕幕的荒诞戏剧,玩偶与战争场景的混杂,更像是考古发掘的现场,画面前景的叠加文字是关于今天我们的时代处境的咒语吗?艺术家在此刻成为了巫师,所有的人间戏剧,所有的演员与观众都在《白山》的灵光乍现下复活……
胡佳艺作品现场
胡佳艺是—位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行为艺术家,她的作品从早期的《冰刀》到2020年的《倔强的买买提》 《拳击》等,一直有一种冷静犀利的气质,并且她从一开始做作品就摆脱了行为艺术剧场化和表演性的常规,把作品置于公共化的城市与自然空间中,她用行为艺术去重建家庭和公共空间、自然的关系, 她既是颠覆者,也是空间的协商者,她习惯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的观察,把身体作为道场,作为在空间中的延展。胡佳艺作为新一代行为艺木的代表艺木家,她试图以自己持续的工作去拓展行为艺术的边界,讨论身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美学。
周怡君作品现场
周怡君是正就读于荷兰海牙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她的参展作品是多媒体作品《泡沫》, 她关心的是他乡与故乡的流变, 用碎片化摄影记录了今日全球化背景下日常生活的某种景观的差异与悖论,她关心景观化带来的过度同质化,这是一种艺术家天生的敏感和自觉。摄影既是—种图像的生产,也是日记一样的记录,记录我们渺小的痕迹, 她把旅行视为泡沫,— 点即破的泡沫,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幻影与泡沫,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瞬间即是永恒的,一切都是未知与变幻莫测的,往往在一念之间经历了—生一世生死幻灭—样的顿悟。
八位艺术家的工作正是我们打开隐秘世界的钥匙,有助于我们了解关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科技与艺术、态度和形式的秘密。
当天下午3点,展览相关的第一场对谈“变动时代中的艺术家——2020年的对话”在美术馆拉开帷幕。活动由艺术史家吕澎担任对话主持,对话嘉宾包括艺术家王苡沫、朱可染、周雯静和周怡君。12月26日下午3点,第二场对谈“媒介、社会与个人——2020年的对话”即将展开,活动将由艺术家何多苓、艺术家张小涛主持,对话嘉宾包括符曦、胡佳艺、吕康佑和刘芝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3月25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