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各位同道:
大家好!谢谢主办机构邀请我演讲。
我国艺术品市场在90年代以后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市场的五要素:供给、中介包括拍卖行、需求、商品和价格体系。2011年达到了高峰,赶英超美营业额位居世界第一。不只是拍卖第一,而是总体营业额第一。当然只有一年。这个阶段具有恢复性增长的特点,由1949以来计划经济无市场到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价格也大幅度地反弹。
2012年、2013年交易额大幅下降,进入调整期。最近再看文化部市场司的数据,2011年2100亿,2019年1784亿,初看下降15%不太多。细看拍卖总额2011年975亿,2019年只有422亿,下降一半了。非拍卖2011年1121亿,2019年反而有1362亿,增加了很多。这个数字我个人有点疑问,看不到比2011年增长的理由。一般拍卖交易额的数据比较准确,所以市场形势不太乐观。这次论坛讲在双循环的格局下促进流通,对上海是有积极意义的。
问题出在哪里?肯定是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了。为什么会下降?一是民营企业的利润可能减少了,因为市场主体是民营。二是大家有资产,可能少现金。三是刘益谦这一代大咖级收藏家基本完成了收藏,转向办美术馆了。只会个别藏品结构补充,不会大幅度买进。四是一些收藏人、投资人在高价位买入艺术品,还买进了一些假货,现在要加以消化。五是银行、税务、审计部分加强了管理,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资金不再那么容易。六是国有单位基本退出艺术品市场,而以前很多收藏和礼品是他们支撑的。七是国家加强了海关和外汇管理,客观上对艺术品交易也有相当的制约。这一切又是必要的、统一的。就是说很多措施是针对大市场的,目前艺术品市场一年估计也就是千把亿的市场,国家不会只针对艺术市场而加强管理、加以限制。全面管理可能涉及了艺术品,也就是说这些管理不太可能为艺术品而取消。
所以,要解决需求不足的背后原因一时不太可能,艺术市场的再一次兴旺还需要等待。因为艺术品市场最具个人性特点。大多是自然人,很少是机构,更少大国企。即便朵云轩、荣宝斋这类国企,经营规模还是属小型企业,离大中型企业的标准还远得很。而在工业、基建行业,国家大国企为主,有很多救市的办法。比如扩大投资,造桥铺路,“一带一路”战略,很多大国企战略可以带动经济。艺术品市场是散户为主,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进出拍卖行的大多是散户。大企业家买东西,属于个人收藏的,也不能在企业入账,要用自己的钱。手段不多,所以要等待东山再起。最近有些上亿拍品成交,比如常玉、赵无极等,大家看到这些“点”以为就是“面”,其实比2011年还差得很远,国家也不能给国有美术馆、博物馆拨资金,让他们入场救市、托市。一个自然而然的市场,要耐心等待机会。
我们处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熟悉。上海的经济、文化在全国还是有优势的。民国时我们是收藏的“半壁江山”,后来是全国收藏重镇。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历史传统和城市背景都很好。上海的艺术市场规模不算大,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政府数据。我在编写《盛世典藏——改革开放年代上海收藏业集萃》一书时也查不到,只看到文汇报记者范昕写过一篇文章说是59亿多,即60亿左右。上海与北京市场结构不同,2018年拍卖统计北京占全国的65.3%,上海占10%左右。艺术家在市场的排行榜占比,水墨和当代艺术两大类北京的优势也更明显一些。
上海近年有三大亮点:一是私家美术馆、博物馆发展很快,量大质高,一大批优质美术馆出现,与港台相比,与日本相比,优势明显,进步很快。二是上海的艺博会这一中介很发达,多元发展,气势不错,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如期举办,在全球影响很大。三是上海民营机构、美术馆引进国外大展相当活跃。不足的方面,一是拍卖和画廊这两个中间力度不够,前面说了拍卖额占比不高,实际上是不强。现在浙江和广东的拍卖也后来居上了。全国优秀画廊的各类排名,上海占比也还不够。二是市场份额60亿是不够大的,与上海城市人口、经济文化相比不太相称。与北京、香港相比距离比较大。艺术品市场是数据说话的。三是上海有很好的艺术家,但市场没有把他们推上去,使他们在全国地位不高(当然也有艺术家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
不足和问题就是机遇,就是发展空间。一方面要等待,是指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破局,有些常态的、基础性工作,要靠平时的积累。上海同行应该直面问题,怎么把上海的拍卖行、画廊做得更好?怎么让上海的艺术家在市场表现更佳(在全国的Top10排行榜有一席之地)?这就是上海的机会,我认为也是当前的努力方向。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双循环从外部给我们机会,加上自身的努力,应该可以破局。希望在后面的圆桌会议上,听到各位同道的见解。
根据作者在2021年1月9日下午“艺见上海·上海艺术品圆桌会议”的主题发言整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