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是3300年前商朝后期的都城。目前发现的遗址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是故宫博物院的50倍,位于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
在考古界,殷墟遗址被称为“考古圣地”。因为这里有最早的文字、最早的下水管道、青铜器时代、中国南方最早的瓷器、最早的假肢、中国最早的“图书档案管理员”...代表中华文明的要素这里都有。
当时这片遗址一经发现,便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虽然至今才挖掘不到5%,然而出土的大量遗迹、遗物,足以复原商代都城的真实面貌,让商代成为真实的历史。
国家宝藏第7期里,殷墟博物馆为什么会选择亚长牛尊、陶三通、YH127甲骨窖穴3件国宝,作为代表呢?
陶三通:3300年前的下水道
陶三通
陶三通所在的区域
陶三通一般在中小贵族的居民区建筑下,这件“丁”字形的陶三通就是从贵族房子里出土。
一起发现的是南北向是十七节水管(7.9米),东西向是11节水管(4.6米),排水管外直径严格控制在21.3公分,而交接处则用陶三通连接了起来,可以把四通八达的水汇集到一个方向排出去。
殷墟主干道排水管设置
而殷墟的水网遗存工程浩大,其主干渠长达2500余米。排水管设置在稳固的地基层上,然后再加一层粘土夯实,再加10公分左右碎石、沙子、碎陶、碎骨头等物后,最后加上3~4公分的细沙。道路两侧建宽度1~3米,深度2米的边沟,这样下雨能渗下去,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而陶三通无论是外形还是功用,都跟现在排水用的三通管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三通连接处的承口和插口,现在全世界的排水管依旧如此。
众所周知世界上每个古文明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殷墟的水源来自洹河和水井,宫殿宗庙区更是在洹河的内转角处。然因资源有限,不断开采导致环境破坏,每逢雨季就有内涝之苦,需要根据自然变化而被迫迁徙。
就这样一根将其放在大街上,可能都没人认出的文物,却构建起殷墟的庞大水网工程,让商人在此定居255年未再迁徙。它将殷墟定义为晚商都邑的有力证据,也是城市规划理念的重要物证。
在前世传奇中,贾乃亮饰演的陶工垚本应该听从族长命令制作礼器,呈给商王,邀功讨赏后,以此将族人带离下游区、搬到高地去住、远离臭水。
而陶工垚却私用柴,并偷怪老头家的土,希望制作更坚硬合理的陶三通,能把多条水路汇聚成一处排放,解决内涝、污水问题。然而城区里已铺有单陶管,容易堵塞,遇上雨季就彻底罢工。这样的印象让陶工垚的研究制作遭到了反对。
怪老头的儿子因疏通管道而死,得知陶三通的想法后,拆房供土,并传授经验,告知土需要特别调配,要么把陶管放在陶窑温度最高处,要么重造能容纳更多燃料的新窑。
3个月后,雨季来临,反复试验的陶三通终于成功了。
陶三通局部
据研究,当时陶工可能选取了某种特殊来源的黏土,而普通陶窑温度一般在969.5℃左右,烧制陶管则需要1000℃高温,才能使陶管比普通陶器更坚硬,有更好地防水抗压功能。
而前世传奇剧情中的人名大多带有“土”字,如垒、佳、垚...是为了配合殷商时期,氏族名字是他们从事职业称谓的历史,比如陶氏是做陶器的,索氏是做绳索的。
YH127甲骨窖穴:最早的文字
YH127甲骨窖穴
YH127甲骨窖穴发掘现场
甲骨片
1936年6月12日,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成为殷墟考古史上最大的奇迹,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能够与他比肩的大发现。其中Y是指殷墟,H是指灰坑(古人用来倾倒垃圾、储存生活用品或埋入祭品、殉葬物等的凹坑)。
坑内共出土了刻字龟甲17096片,占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总量的一半以上。
这些甲骨出自商王武丁时期,使用的乌龟是全国各地进贡而来,其中就发现有6版来自南方的特大龟甲。与平常理解的龟甲不一样,这里使用的是乌龟肚子的龟腹甲。
中国最早的“皇家档案库”和中国最早的“图书档案管理员”
甲骨主要是占卜之用,商人先凿出长槽和圆槽,然后拿木炭灼烧产生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就能判断出吉凶。
这批甲骨片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会不会下雨,打仗会不会胜利,到疾病会不会好...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皇家档案库”,而坑旁边有一具人的骨骸,算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档案管理员”。
当时这批文物出土,是将甲骨连周边的土层整体切割,重达5吨,运回了南京的“史语所”,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和编号,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于是,这批文物辗转运至长沙、桂林、昆明,又从四川回到南京。最后1948年,由李光宇、高去寻、石璋如、潘悫带着YH127甲骨随“史语所”迁至中国台湾。
前世传奇中讲述的就是1937年起,10位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一同护送这批甲骨辗转迁徙的故事。
在长沙清溪阁饭店中,因前途未卜,十兄弟人各有志而分离。张信哲饰演的老二石璋如表示要回家;老八王湘认为自己一定要上战场。老七胡厚宣等人认为,文物才是我们的战场,坚守护送。
3年后,石璋如重新回归,才知道他这几年一直画洛阳、偃师、彩陶遗址的地形图,让华夏文明三千年文明真切的还原。而后又3年,在这批甲骨马上从战区搬迁至四川时,胡厚宣选择离职去齐鲁大学,石璋如不能理解,“YH127甲骨号快编完了,文字的研究也有重大突破,最艰难时候都过了,这时候能放弃吗?”
如曾经的石璋如,胡厚宣其实是为了追回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盗掘的那批甲骨。当一切尘埃落定,胡厚宣摆上10碗酒,像已在中国台湾的石璋如负罪,犹如回到了当年的殷墟,回到曾经燃烧青春,梦开始的地方。
护送YH1127甲骨的十兄弟
1948年,师兄弟中的李光宇、高去寻、石璋如、潘悫,带着127甲骨随“史语所”迁至中国台湾
甲骨学研究成果出版
YH127甲骨大部分由胡厚宣、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在室内一层层剥离清理,拍照、画图、编号,这开创了中国考古发掘的先河。他们在战乱年代坚持缀合释读甲骨片,这些研究成果在战后相继出版发表,为1949年以后甲骨学商史研究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甲骨文出土到现在已120余年,比较好认的字陆陆续续都被识别,到目前为止也只认出2000个甲骨文。而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台北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前主任李宗焜经过20余年的研究,最终确定,甲骨文去重后的单字总数为4378个。如果包含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大概有6万余字。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全世界已出版的甲骨,李宗焜几乎每一片都看过,他亲自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编》,将20余年的研究成果全部汇集于此,算是最全的甲骨文集合。
亚长牛尊:3300年前的“牛”转乾坤
亚长牛尊
2000年11月左右,考古队通过钻探发现亚长墓,共有随葬品579件,青铜器虽然多,但到现今为止,只发现了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
亚长牛尊属于祭祀酒器的一种,“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在河南省鹿邑县的一座西周墓中,也发现了带有“长”字铭文的青铜礼器,说明长族直到西周时期都是地位很高的贵族。
亚长牛尊局部
亚长牛尊造型上,牛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其原型是因气候变凉和捕杀,已灭绝了2000多年的圣水牛,它比家养水牛的角更短更粗壮。在商人的心目中,这些没有被驯服的野生动物可能跟神灵有关,而这件亚长牛尊也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
青铜器上有26只动物,盖子上是两个对称的龙,还有老虎...
亚长牛尊嘴部造型是张开的,这在青铜器铸造工艺上极有难度。在安阳出土发现总重量达三吨多的铅锭,可以说明当时殷墟铸造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妙,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
殷商时期,相信有神灵将军护佑家园。在前世传奇中,吴樾饰演的长族贵族长,称自己看到神灵将军的坐骑是一头圣水牛。在聊天中趁机学习文字,并私藏陶土、偷学养蚕技术、偷盗带有天文历学的甲片,因此被当作奸细抓捕。
而他向王说明,自己来自南方小国的长族,地处偏远,族人们生存艰难。他想方设法的找布匹、陶范、蚕种,只是想学习大邑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又怕被怀疑族心有异,所以只能偷学带回家乡。
王欣赏他敢于为家乡牺牲的精神,不追究过往,并说服如果像大将军先王后母辛一样安定国土,将亲自带文字和先进技术去其家乡。
长同意,并开启了征战之路。战死后,被王厚葬在离母辛墓不到500米的地方,并以圣水牛为型铸造铜尊。两位战神葬于宗庙西南两区,以期望死后能继续守护殷商社稷。
亚长墓
妇好墓与亚长墓出土文物数量对比
而在考古统计中,亚长墓随葬品的礼仪规格虽然仅次于妇好墓,但出土的青铜钺数量却是殷商墓葬中最多的。
亚长战死证据,身上的7处创伤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对人骨的研究中发现,亚长去世时非常痛苦,应确定是战死沙场。他骨骼上有7处创伤,其中6处集中在身体左侧,而且这些创伤有些是致命连续性打击。推测应是被戈矛类兵器击中后,侧身倒地,将身体左侧暴露给敌军,因此受到袭击而战死。
亚长的青铜“假肢”
在清理亚长骨骼时,还发现亚长缺少了右侧小臂,可能是在战场上被人砍断后没有找到。人们希望他的尸体能够保持完整,而铸造出青铜小臂,这也是发现最早的假肢。
亚长身份信息
另外,研究员根据古人牙齿磨耗和耻骨联合面的形态推测,亚长是35岁左右的男性。另大腿骨和人身高关系推算出其身高,在1米68到1米69之间。
牙齿上的锶同位素与当地人对比
体内的重氧含量与当地人对比
通过牙齿里锶的微量元素比值研究,亚长的锶同位素远远高于殷墟当地普通人,他体内重氧含量也远远高于殷墟本地人,而离海洋越近人体内的重氧含量就越高。并根据他身下发现的大量花椒可以推测,亚长可能来自南方。
之所以考古,是因为只有知过去,才能明当下,才能懂未来。而在殷墟这片遗址上,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要多。
作者:王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