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绝地天通 | 此时,此刻,此地:刘旭光问答



《十·一 叙事——刘旭光在东京》 纪录片
《“刘旭光”在东京》为湖北美术馆“刘旭光作品1993-2021”,出展作品


 此时,此刻,此地:刘旭光问答 
(对话者:刘旭光、王晓松)

王晓松(以下简称“王”):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初,你正在日本生活学习,为什么要不断返回黄河、西藏、新疆?

刘旭光(以下简称“刘”):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有一股留学热,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既不可能选择更多,但也决不能错过的时代赋予。当时刚到东京,就想回国去黄河。你一定会问 那还出国干嘛?东京是亚洲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不假,但我内心探寻的精神窗口却是在黄河的天 地之间。我急需的不仅是现代大都市文明和高速发达的扑朔迷离的信息量,更需要的是从黄河中、 在《易经》中领悟”。我在当代和原始的双层挤压中,我在其中的矛盾和痛苦里,在精神深处去 感受思想觉悟的黎明前的曙光。确立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向,当然是与在东京对后现代理念的理解有关,但也是自我思考的结果。

那里能吸引我,我就要去体验去充电。在这种体验当中,可获得深层接触,感受也就随之深刻, 就是这么简单。当时黄河的自然景观更原始更接近本真,跟今天很不相同,现在人为的东西多了。黄河流域是一个大的自然与文化的宝藏,我在欧美日本喜欢看大博物馆,在中国我最有感觉的地 方就是大黄河。在那里我会找当地的老乡聊天。一次走访一个小学校,孩子们就在大庙里上课—— 说是学校实际上就是摆了几个大门板,地面铺着从当地搜来的石碑。孩子们看我们怪怪的,用十 分警惕的目光观察着这些不速之客......大庙中很冷,窗子四处透风,孩子们的小手和小脸蛋冻得红红的。学校设备很简陋,但是我从中获取到了文明的力量,地面铺设的石碑,虽然没有博物馆 在特殊光线下营造的氛围,但孩子们踩在上面学习玩耍,庙宇的宗教信息、碑刻文字中的历史以及石碑上书法艺术,新生命和现实文明、古代文明交织、碰撞的场面是在现代都市和博物馆中看 不到的,它们之间无意中发生的摩擦,在此燃烧并冲击着我,这种体验换取的动力是很难想象的。



都市之树 -64人物
电脑、电视机、人物的生日、古代数字、野外空间 、图片、演算图、行为等
尺寸可变
1998
2020 年制作
日本东京都新宿高岛屋


都市之树 
电脑、电视机、人物的生日、古代数字、野外空间 、图片、演算图、行为等
尺寸可变
1998
2020 年制作
日本东京都新宿高岛屋



去新疆和西藏也是个梦,那里很复杂,从地形地貌、民族民俗中就能体现出来了,而且新疆又与 丝绸之路有关,传说故事也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一直也吸引着我。新疆特大,南疆气候干燥荒漠的大地一望无际,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写出了这里独有的孤寂。北疆地貌多样,阿 尔泰的魔鬼城是一个山谷,非常奇特,一刮风就发出的声音像鬼叫一样,可以说是庄子的“地籁”。 在这里夜晚被狼群围困十分惊险,次日在隔壁滩上又一眼望不到边,天地之大突然发现了个体的渺小,必须努力去探寻生命的意义。那年去西藏走的是青藏线,经过昆仑山口前,有一段路地势很高,海拔在 5 千米左右,夜晚还要在驿站住上一夜。我本来就得了感冒又有强烈的高山反应, 懂行的人都知道住下来十分危险。同车的车友是当地做生意的,他常走这里看上去一点事都没有, 次日凌晨四点左右起来上路,我头疼呼吸困难一步也走不动了,车友搀着我还帮我拿上随身的行李,路上和我说他上周经过这里时,在我睡的床上,有一位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早上就没起来......


《衍场一磁场》
墨盘、磁铁、电机、铁粉等
9’9”
2019


王:在日期间,你通过创作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艺术方法,它在日本和你回国之后两种环境、两 种身份(在日华人、留日归国)的创作中,有没有什么不同?

刘:在日本期间我创建了“卜“符号的语言方式,并在解构与重构中不断去发现。至于在日本的 身份问题和回国的身份问题,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创作,想去黄河体验。寻找与生命挑战的 契机,让身体去感受到一些痛苦和压力,那样获取精神上的能量会更多。在国内和日本,如果问 我它的不同之处,归国后首先是跟“世俗”对抗。中国在迅速发展,遇到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人们在中国特有的游戏规则中生存,以调侃的方式表现一种态度,这样很多意义很容易消解,但 也算是一种智慧。

归国初期每有困惑,我还是用老办法到“黄河”、“易经”中寻找动力。在日本我是中国艺术家, 归国后是留日艺术家,当然这也是第三者的视角投射给我的,对我来说在创作的急迫之下对身份 问题并没多想过。我们无法选择时代,毎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作为艺术家多感受,在精 神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与社会的碰撞避免不了,不如主动出击,你不找它它也会找你,这是存在至今的一个现实问 题,也是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其中有能量、有秩序性,把这些延伸到对美学的认知,或者说也 是对善的认知、对结构关系的破坏与重构的认知。总而言之,我把这些都归属到自己对艺术的思考中。

日本社会既传统又当代,中国是集体主义观念很强,但偏偏艺术创作强调独立性,在矛盾中不断成长,欲求善美而丑陋的现实常常伴随着你。总想逃避,但现实无情总把你抓回来。幸好在那时 候没想这些,一直围绕着自己的“天地”、“虚无”去思考,对艺术的认识也就慢慢明确了。环境不同,创作也在调整,到北京电影学院以后影像就成为我的一种创作手段。电影的平台本身 就是资源,影像作为一种媒材当然可以充分地利用。2004 年,我就做了《墨滴1》和《笔触》等。视觉经验人人都有,经验这东西在思想中是非常牢固的,它会掌握我们的思考问题的取向,一旦 成为了我们看问题的模式,我们不就被它控制了吗?艺术需要打破以往的经验习惯,我利用《易经》中的方法去打破这一僵局,也是要超越自己的视觉经验,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

墨滴I
影像、宣纸、墨
33’51”
2004(湖北美术馆馆藏)


王:你的很多作品的标签,都将“空间”作为媒介的一种,这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很不一样,能不 能谈一下你具体的理由?

刘:关于空间的问题,其实我们前面也说了很多,我一直把《易经》作为一种手段,以演算的方 式创造视觉效果,它就是在体现一种空间概念。术数算法等看似有些原始,是一种东方神秘主义 的古老方式,然而一旦把它置换到当代艺术中,就会引起无数空间的话题。

其实我在阐释“质觉”的时候也说过,我是想用当代艺术的观念把《易经》、老庄以及禅宗的思 想激活,让它们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思考当中,这是思维理念,也是空间理念。“空间”的意思“直白透彻”,要把神秘主义中陈旧的、表面的东西去掉,强调它的空间性。当我面临“空间”的时候, 物质的空间和精神的空间都是人类所需的,通透地存在于原始与当代之间。

我的空间概念借助当代艺术包容与多元解构、重构的特质,在多元空间中质疑传统的思考。我强调当代艺术的空间,强调今天我们对事物的表现也是通过空间传递出来的。


天地
宣纸、墨、骨胶、蛋清、矿物质颜料、铁锈
29cm×18cm
1册(20页)
1993


王:你的很多作品(行为、装置)的实施都与具体的地点有关,这里面有没有预设什么模式? 

刘:装置作品具有现场性,我一直把制作所在地、它的位置和时间性作为重要元素来考虑,“此时、此刻、此地”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然当中,我们就在某时、某地、某处环境空间中,甚至那里的湿度温度,每 每都和我们发生着紧密的关联,引发我们的情绪产生波动,带来体感反应。如果八艺术创作放入其中,空间(场域)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炭塔 II

木材、木炭、墨汁、磁条(陶土+雷神山医院前的土)古代数字(2020123-20200408)等

高 380直径400cm

湖北美术馆

2020


如果把装置作品作为一个事件,上面讲的“地点”就显得更重要了。我的第一件装置作品《巢》, 创作于 1995 年,当时特意跑到黄河把土给挖回来,用到作品中强调场域性。至今我依然在创作 中使用这个办法,此次展览中的新装置《炭塔2》就是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前取的土,现场的意义不言自明。

我在创作试图通过真实存在的物质空间,置换为真场域概念中的精神空间。在营造艺术空间的时 候,通过现场活动,尽可能让它还原于精神。把当时的物质信息取过来,融入到作品当中,增加 一种真实性——当然这种真实是在精神中得到认知,视觉图像把自我渗透到精神的空间中去,艺 术创作的意义就更有利于发现“美”的存在。


96接点IV
行为装置,寿山石、石膏、时间
1996
日本TBS GAUERY
2020年制作

96接点II
行为及综合媒介装置(石头,演算图)
1996
日本相模川
2020年制作


王:你的创作很多是围绕一些具体的文字符号符号展开,以图像解构和语意建构为结果,但同时 你又要通过易经的数理算法来排除视觉的约束?你怎么看待这种逻辑上的冲突和矛盾?

刘:这个问题很容易被绕进去,实际上一谈到《易经》就认为很高深莫测。简单地说“元贞利亨” 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它的思想,可以把这四个字理解成为“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春夏秋冬” 等。另外,它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定”字”,是定位的问题,定位是生命和人性的本质,有了这 个方位人与宇宙和天地人的关系就体现出来了,人对天地的认识也从此展开。当你和我面对面时, 我的前方是东,然而你的后方是东,那么你我之间的方位,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形成了相反的情况, 我的位置和你所处的位置比较起来全是反向的。“东南西北”的方向没变,但因为对于你、我生 命体验的不同,方向也彻底改变了,这也证实了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认知事物的重要性。

一天有 24 个小时,一年有 24 个节气,这些划分,是因为人慢慢地认识到我们是和宇宙以及星 座有联系的,知道了这些生活就变得有趣了,可以去想问题了,也可以用个体的生命点为出发点 展开思考。我的作品里很早就出现了“卜”的符号。不管它是长点儿或圆点儿、胖点儿或瘦点儿的符号形象,都是从占卜用的龟甲、牛骨的背面刻画出的形态。对艺术创作来说,它们还是符号图像,并没有叙事而仅是对精神的可望与诉求。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有甲骨文史料和实物,龟甲上刻画的甲骨文有正反面的区别,背面刻画“卜”的符号,正面在龟裂的缝隙间划有卜辞,这个 面才是文字的叙事。叙事中有哲学的、有文学的、有生活的也有战争的。易经是占卜人生命运,探索宇宙时空,对天文地理、婚丧嫁娶、畜牧耕作、国事战争等的记录、理解和预测,它既有哲 学性也有文学性。


大衍
宣纸、墨、骨胶、丙烯、蛋清、矿物质颜料、铁锈、画布
205cm×200cm 
1996 


我 1996 年的作品《大衍》上用的符号,来自牛骨和龟甲的背面,是比较粗大的“卜”的符号。符号就是一种象征,是《易经》思想形成前的灵光的闪烁,在这个符号上用火去烧烫时在正面产 生龟裂,这无数的变化规律,在龟裂的节点上都是一个占卜的“卜”字,在裂文之间把占卜的卜 辞刻画在上面。甲骨文至今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在当时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文字体系。这也是 我当时追求它的原因所在,至今我仍在用“卜”符号在进行创作。

至于作品中数字演算的部分,是在物体相互之间的矛盾、存在、关系、作用以数字演算的方式, 进入精神维度并在这些超越视觉经验和矛盾中做作品,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因为它使创作更自由 更主动。精神层面演算的数字超出了数学的制约,回归艺术的并序言通过视觉去感受。我的演算 方式是通过易经获得的创作空间,使传统思想与当代艺术相碰撞时,通过演算使数字有序排列, 通过数字进入到时间维度,时间性、空间性与人性相遇,人的道德性就凸显而生,艺术中所有的 要素在聚集,不分地域不分种族,如同人类面对自然吸收空气,享受阳光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 都能得到同样的感受,“通透”感成为共识,我想艺术就是这种感觉。



天眼
墨、矿物质颜料、铁锈、骨胶、蛋清、宣纸、画布、寿山石、石膏、古代数字、风水演算、摄影、行为
尺寸可变
1997
日本横滨美术馆


王:能否具体解释中国古代数理知识在你作品生成中的使用方式?你是为了建构一套新的对天地 的理解,还是通过这种算法来回应社会或艺术的秩序问题?

刘:《易经》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八卦......,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我们先从复杂的 概念走出来,聊聊我的作品从中怎么形成的。当我运用到它时,我会往简单里想。说起来要建构 一个“天地”体系,那就比较沉重了,那是《易经》和《老子》的哲学领域。我一直思考东方的“天地”概念,其中有正负、阴阳、01、凹凸、黑白等时空概念。13579为阳、24680为阴,“天地”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阴阳为开始,同时包含了天五地十的数字,从数字上可以理解“天地”、“阴阳”。《易经》中的每一爻都有数字的概念,而数字又与时空有直接关系,它们推动了我在创作上的展开。


悬空界
墨、矿物质颜料、铁锈、骨胶、蛋清、宣纸、照片、古代数字
尺寸可变
1998-2000


天是一种空,空中有实,“其大无外”,天有无限的空间。宇宙中有星体,所谓实的地方又存在虚。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被各种物质包围的空间里,有一个点是永远不变的,每一个所在的特殊的位置, 就是哲学上说的“天地人”,从古代就形成的“天道”、“地道”、“人道”就是这种概念和秩序关系的体现。

人所处的位置问题是很重要的。有人说今天是新媒体时代了,好像我们一切都变了,但人和自然 的关系不会变的,人是肉身的除非以后改为机器人,人类是永远离不开自然,永远为了自由而生 存。飞机、火车、汽车,都是带步工具,拓展了人类肢体的功能,有了火箭人类才能走向宇宙。要摆脱精神的困扰,在生死危机面前,科技手段可能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炎帝的怒火
离卦卦符“ ☲ ”的数字101图像、古代数字2019060419580706、火、田野大地、麦秸占地面积约10亩
三屏影像
2019
陕西西安鄠邑区石井镇蔡家坡村


王:你的创作一直强调现场感,这与另一种“掉书袋”的观念艺术完全不同,这种看似反智主义 的强调直接体验的方式,与“物派”的影响有没有关系?

刘:艺术创作与写作有很大区别,艺术强调在没有中发现并创作出新的图像,一种看似简单但可 以提出“美”的问题。然而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对结构与秩序更为关注,美 学概念里美、丑与崇高被后现代的艺术创作超越了,今天很难用“美”去定义艺术。因为艺术创 作的方式相对复杂,媒材手段空前多样化,过去艺术创作以物理材质居多,自从数字介入进来之 后,更多地使用了由静态到动态以及交互等高科技手段。


《衍场——圆堆》
数字(古代数字)、陶瓷、黄河沙土、广安的黄土、空间、光、瓷条
2×2.5×32cm(1000条)
2018  


关于“物派”的问题实际上很复杂,它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流派,它是一个美术的现象或动态。可 能和“印象派”有点像,是一种贬义和批评。李禹焕到清华大学交流的时候,说当时最反对社会 上管他们叫“物派”,因为那些人认为“物派”这些人不会画画,也不会做雕塑,把自然当中的 石头什么的搬到美术馆里边展览,这些认识与他们的创作方向并不一致。

当时他们就站出来给大众、给朋友解释:“我们不是不会画画,我们也不是不会做雕塑,我们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和理念。” 但是社会不听一直坚持他们的说法,“物派”叫到连他们觉得不接受不行的时候也就接受了。现 在得广泛认可,当然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来说,独特气质和自我精神表现是重要的。我是从中国来 到日本生活的,真实的说我的艺术中回避与别人做成一样的东西,物派那时成名了,自己更要警 惕,同时还要防着欧美大师的冲击,千万不能走到他们的阴影之中。尽量拉开距离,探寻自己的 艺术语言,从主观上说我是这么想的。在日本十几年的创作中,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 坚持在黄河中体验,在易经中探索的原因所在。


痕迹2006-S-5
宣纸 墨 矿物质颜料 铁锈 骨胶 蛋清
300cm×140cm
2006(湖北美术馆馆藏)


衍场2020-1、2、3
易经演算、方位、空间、数字推演、宣纸、墨、矿物质颜料、铁锈、骨胶 蛋清
197cm×256cm
2020



*纪录片、图片、访谈文章由刘旭光工作室提供






绝地天通-刘旭光作品(1993-2021)

The enlightenment of Heaven and Earth

— By Liu Xuguang1993-2021

主办:湖北美术馆

协办: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

展览总监:冀少峰

助理策展人:程然、贾羽明、于宛平

展期:2021年1月15日至2021年3月14日

地点:湖北美术馆1、2号展厅



Hosted by: 

Hubei Museum of Art

Co-organized by: 

School of Fine Art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Curators: 

Feng Boyi, Wang Xiaosong

Exhibition Director: 

Ji Shaofeng

Assistant Curators: 

Cheng Ran, Jia Yuming, Yu Wanping

Exhibition Time: 

January 15, 2021 to March 14, 2021

Exhibition Venue:

NO.1 ,2 Exhibition, Hubei Museum of Art






 火热发售中 

 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本书看点 

BOOK ASPECT

◎资深艺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水墨十年发展史;

囊括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精彩文论;

◎详尽呈现当代水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艺术家个案;

专辟“黑白立场”板块,呈现新一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

《库艺术》“十年学术研究文献丛书”又一力作

全书共达416页,采用特种纸高清全彩印刷,具有很高的

阅读、收藏与参考价值。




 立即购买本文献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

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咨询电话:010-84786155


作者:库艺术KU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当代艺术系列丛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