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于2011年5月8日下午三点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也特邀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学者范迪安作为学术主持,著名诗人、文化学者欧阳江河为策展人,年轻批评家亚历山大、杜曦云作为执行策展人。本次展览在展示何多苓新作的同时也将展示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之作。在三十多年创作生涯中,何多苓为艺术界留下了大量经典之作,参与此次展示则有《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蓝鸟》、《迷楼》、《小翟与龙舌兰》等;而作为展览另一大组成部分的新作,则是何多苓2010年闭关以来创作的成果,这批作品从未见世。(如《兔子森林》、《兔子下山》、《兔子与飞毯》、《兔子想飞》等。并与上午9点举行了何多苓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
关于何多苓艺术的学术研讨会基本围绕三个主题讨论。第一,主题是何多苓的艺术与士的精神的关系及其价值。第二,是何多苓新作的绘画性和当代性。第三,是何多苓的艺术在当代文化格局走势中的意义。参加研讨的嘉宾有:范迪安、欧阳江河、杜曦云、王林、管郁达、曾坚、吕澎、黄专、李小山、赵力、刘家琨、欧阳江河、刘雪枫、陈默、盛葳、杨卫、张志兵、鲁明军等等。
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学者范迪安在研讨会的开场白把话题带进到了对何多苓讨论理论和历史的绘画语境。“从何多苓在画坛崭露头角开始,在座的许多朋友和重要艺术家和不同艺术领域工作的朋友,尤其是一大批艺术史论家在一起的话可以说是经历了将近30年的社会发展的历程。为何多苓举办这个展览严格来说不是什么惊人之举,因为何多苓应该有一次比较大型的展览能够让大家看到他老作品的汇集,特别是新作品的面貌。但是曾坚先生准备投入展览制作的时候,邀约了我、欧阳江河、杜曦云等等一批朋友,大家在一起和议一下,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何多苓的展览既能够进一步来展示他艺术上最重要的特征。而且是可能以往比较少,做深入分析和研讨的重要特征。同时也联系到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今天的视觉艺术应该具备的这种观念取向和精神追求。看上去观念、精神都是这些年来艺术文化学中的大名词。人们甚至也会觉得一些过分大的名词容易压抑了非常鲜活的个体创造,也容易遮蔽了一些具体的事实。但我们展览的筹备当中在想,何多苓是大家很熟悉的,但深究起来,对他艺术做一些分析,特别是对他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在各个时期是怎样积累起来,而且形成了他今天这样一种状况的。好像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理清,所以举办这次展览和邀约各位一起来做这次研讨的时候,我们小组就想到要借这次机缘能够既对何多苓有认识和再认识,也对我们所关注的,特别是不同领域一起参与建构的中国当代艺术能够提出更多的理论性的见解。我想这就是研讨会的根本初衷,我本人是非常高兴,因为在座的这么多位,特别是批评家朋友们,真是从30年来既做评论工作,更重要的是追踪30年中国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一些重要的命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对何多苓这位老朋友,我们也通过他的展览把他看成一个新的学术对象一起来进行研讨,很期待有很重要的收获,而且这个收获不仅属于我们自身学术的,也能够映射到当代的艺术领域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从宏观的中国文化、艺术史的角度到微观的艺术作品语言、风格的形成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此仅表述笔者记忆的一部分。批评家王林首先发言把研讨带入非常具体的理解和细读的层面,对何多苓艺术25年的关注,他认为何多苓作品,是艺术的多边形,有五个感觉,是乐感、诗感、文感、画感、人感。批评家黄专提到:“我觉得何多苓首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说个人主义,这个词其实跟民主差不多,宽泛到以后没办法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我指的个人主义是不附载伦理中的,自述性的伦理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是不附载任何伦理义务。我想它是这样的个人主义,就只对他自己内心负责,并不对任何的社会,我们知道这样的人物现在文学中就是布鲁斯特。”李小山从宏大的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时认为:“我们汉民族有哪些优点呢?抒情,这个民族抒情太厉害了。从屈原开始,一直到现在,江河诗人,抒情是我们民族非常大的优点。联系到何多苓的作品,不管是悲情的忧郁的,个人化的。何多苓的作品的抒情特征非常明显。我们很多艺术家做观念的、图象等等的,这些东西和杜尚以后的产品相比九牛一毛。我们原来到大都会看,再返过来看中国当下的一些做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家,也非常有自信心,他们的偶像目标也非常明确,要达到谁?应该接近谁?但是在我看来没可能性。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前提是中国不可能输出价值观。就是一个超级大国首先不是靠经济、武力和政治制度。主要是他能不能输出他的价值观,所以撒切尔夫人认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中国不可能输出价值观。”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1982年 95x129cm 中国美术馆藏
研讨会中对何多苓艺术的横向比较,也呈现了其艺术的趣味和丰富的内涵。刘雪枫从音乐的角度对何多苓的绘画和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对比解读,他认为可以用勋伯格晚期的作品比喻。建筑师刘家琨不仅仅是作为何多苓多年朋友更是何多苓工作室的设计者,“他有点像另外一类建筑师,就是关心人的基本存在的那种,就是用一个敏感的手去抚摸那种隐秘存在的东西。他总是不在视觉革命性的方面搞的风声水起的,他总是在自我的方面,好像是微妙一点,但其实那是惊心动魄的,起码是对自己,对我们来看微妙的一点点也是很大的振荡,是艺术上的振荡。是那种惊心动魄。我觉得早期他对女性的那种神话,看是一个阶段,又是一个生活的投入和艺术方面的投入。有一段时间实际上有一种挑衅和抗衡,实际这都是女性的关系。我们刚才说的那两位排名的好像是阳刚的一面,他总是阴柔的一面,而且你不知道是他影响女人,还是女人影响他。有时候是幻想美化的,有时候投入的,有时候是抗衡的挑衅的,甚至是怨恨的都有。你看他早期的作品里面,80年代的作品里面,就是诗歌那些,后来又一些纷乱,或者是情色、颓废挑衅的都有关系。那个阶段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跟何多苓怎么谈,管郁达也说了还批评过他,我觉得那个时候他和女性的关系,和自己有点像变形期或者更年期一样的,都是密切相关的,那个时候的状态好像特别不好,有一些怨愤的,我们也想过跟何多苓谈一谈什么的,但是后来我觉得不用谈,因为他其实一直是非常勇敢的,表面很优雅,很勇敢。看80年代的画都那样的认可,但是他要变就是要变,你说他任性也可以,但他面对艺术是非常勇敢的,可以突破那些我们看起来的关口。到了最近我感觉状态比较平和,也特别的好,更接近欧阳江河说的士的感觉,以前那个士可能怨愤的时候还带一点抗争,对他个人的生活来说,不是社会的战士、斗士的感觉,现在他已经放下了剑,你说晚期风格还是什么,跟他个人的成熟和清晰都有关系。”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关于何多苓个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文化的传承始终与“士”阶层有着密切地联系。而中国“士”的精神在艺术上表现则是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自我的精神建构,这种精神在巨大的社会变革特别是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相当程度地到削弱,但“士”的精神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它仍然传承、保留于少数中国文化人的内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身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到了当下有了新的时代需求。西方不再成为唯一的标准,中国的本土文化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士”的精神也将面临新的审视与发展。
何多苓正是一位坚持了“士”的精的当代艺术家。他的艺术展示的自我观念与中国艺术意境表明他是一位真正坚持自由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当代的“士”:既具备对艺术潮流的批判意识,也具有清醒的自我批判精神。尽管在“伤痕绘画”和“乡土写实主义”时代提供了自己的建树,但是,何多苓的艺术目标一开始就似乎不是走向外部世界记录现实,而是向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真实的灵魂与真正的现实。从1982年以“记忆”的方式“创作”《春风已经苏醒》的何多苓到今天以“沉浸”的方式“书写”画作的三十多年里,何多苓始终与当代艺术潮流式的动态若即若离。可以说,这在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当下是极为可贵的。因为当下中国艺术更多是一种激进的艺术和现实的艺术,艺术的主题充满了直接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开幕式现场
而进入21世纪后,何多苓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自我的心灵深处。他的作品中象征性的手法开始消失,虽然女性仍然是作品中的主角,但是她们的形状、动作、神情更加具有精神性,远离了现实的真实,呈现的是一种种生命状态的真实,一种属于体验领域的存在,她们成为了何多苓感性的载体,在漫无边际的空气中以灵魂的形象出现。并且这种形象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中国本土文化的元素。
20世纪末的中国艺术遭遇到观念与形式的“西方的震撼”,中国艺术家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分的国际风格掩盖了自己的价值,也丢失了中国艺术自身的传统。何多苓的智慧和自我意识就在于他清醒的看到,来自西方绘画的营养是需要的,但同时也需要寻求本土文化与艺术传统的支持。他曾经说过自己在艺术上“企图熔巴洛克似的纪念碑性、抽象艺术的超验性、19世纪末西方艺术的神秘与优雅于一炉,重建具有古典的庄重、现代的惶恐与浪漫主义激情的艺术”,但与此同时,他也重视吸收中国传统中文人绘画的写意精神,重视绘画过程中“书写”的过程,通过敏感的手的描绘去体会描绘的对象,像诗人一样在词的无意识流淌中构成朦胧的意象。尤其是在2010年以来一组关于兔子系列的创作中,何多苓作品越发表现出“书写”的痕迹。这批作品以绿色为基调,女性仍是画面的主角,但画家以诙谐与隐喻的手段在人物头上加以兔子的双耳,从而打破固定形象带来的视觉限制,给观者以无限的联想。而画面的用笔则采用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写出”形象和景象,同时将色彩控制在统一的色调之中,使形象在清晰和朦胧与边界消隐中更加含混。从而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清冷而富含生机、沉静而幽远、淡泊而空灵的氛围,这个氛围也与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中意境达到了高度的暗合。这个境界也是何多苓多年来对于艺术以及生命探寻的结果。
开幕式现场
已过耳顺之年的何多苓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和对生命探索欲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最好作品将会出现在未来”,这也践行了一名中国当代“士”人对于文化责任以及对于生命探寻孜孜追求的精神。当然,何多苓仅仅是当下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士”精神的代表之一。而我们重提这种精神也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中那些内在的、自足的、朴实的思想价值重新挖掘,也希望能够将它传达给世界,为新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价值的建立做出中国的贡献,这也是作为此次展览主办方领升艺术机构成立的最高宗旨。
开幕式现场
领升艺术机构一直秉持着推崇经典、尊重人文的精神。领升艺术机构相信只有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艺术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士者如斯:何多苓展”是领升机构努力践行自己目标的行动之一,机构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方面继续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高贵精神的重塑以及良性文化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览现场
本次展示也为巡回展,在上海美术馆首展之后,展览第二站将于本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示。随后,展览也将会在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部分重要美术馆中巡回展出。此次何多苓展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领升艺术机构、中国艺术基金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布鲁姆画廊为执行主办。
兔子的诞生 200cmX150cm 2010
《兔子与飞毯》 200×15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0
《蓝鸟》布面油彩 1985年 78×107.5cm
《兔子梦见苹果》 150×120cm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10
展览现场
1984年 《青春》 150x187cm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