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键词揭示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的关键信息、重要时间节点、事件和活动的地点、重要人物名单、作品情况、突出问题,等等。虽与各个主题穿插交错,却能反映重要事实及其被关注的程度,从而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年中的焦点和重点。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中国录像艺术、表演、媒体艺术、社会性、身体性、解殖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录像艺术展的策展思路,并对中国录像艺术的概况作了说明。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杨北辰、影像、录像艺术、表演、影像化的身体、不朽、可传播、认知、策展、“八五”新潮、公开化、展览、国际化、动态
【内容提要】本文以影像研究展“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为背景,探讨录像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现状及与表演和身体的关系问题。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记录、纪录、词语辨析、元语言、行为影像、单频道录像、短纪录片、艺术家电影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影像“记录”与“纪录”的区别,举例介绍了被影像记录的行为艺术、单频道录像的记录、短纪录片的实验性倾向、作为“艺术家电影”的纪录片等几方面内容。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东亚实验媒体、“映验场”、媒体考古学、日本、韩国、实验影像、录像艺术、李幸俊、小野洋子、白南准、《1/24秒的意义》、金丘林、《银轮》、松本俊夫
【内容提要】“影像”作为媒体艺术的基本样式,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主流的表现形态之一,然而模糊的历史进程使得许多词源概念、语言逻辑、资料史实、陈述文体等都缺乏翔实性与可考性。本文简述了日本和韩国的实验影像起源状况,并且探寻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实验影像历史源头,以达成一次媒体考古学的文本预演。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东亚实验媒体、“映验场”、台湾、刘呐鸥、《持摄影机的男人》、《剧场》、黄华成、庄灵、邱刚健、张照堂、“台湾切片”、龙思良、韩湘宁、澳门、罗桂炎、刘晚雄、黄肖萍
【内容提要】“影像”作为媒体艺术的基本样式,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主流的表现形态之一,然而模糊的历史进程使得许多词源概念、语言逻辑、资料史实、陈述文体等都缺乏翔实性与可考性。本文简述了日本和韩国的实验影像起源状况,并且探寻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实验影像历史源头,以达成一次媒体考古学的文本预演。
【原文链接】
▲ 庄灵:《赤子》截图,黑白默片,8分钟,1967 年(TIDF提供图片)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东亚实验媒体、“映验场”、香港、上海、“录映太奇”、冯美华、鲍蔼伦、黄志辉、毛文羽、早期历史档案、“大学生活电影会”、何藩、罗卡、吴宇森、石琪、吴承欢、中国实验媒体
【内容提要】“影像”作为媒体艺术的基本样式,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主流的表现形态之一,然而模糊的历史进程使得许多词源概念、语言逻辑、资料史实、陈述文体等都缺乏翔实性与可考性。本文简述了日本和韩国的实验影像起源状况,并且探寻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实验影像历史源头,以达成一次媒体考古学的文本预演。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中国影像艺术、历史、90年代、特殊性、社会介入、批判、电视、85运动、行为性影响、长三角地区、重复、循环、创伤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集中于1991年至1996年间中国影像艺术早期实践中的大事记,探讨了中国影像艺术的特殊性。
【原文链接】
▲翁奋:《30天与30天的拍照》,1994年(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杨欣嘉、存档、疫情、收集、未加工
【内容提要】本文为“打边炉”“封城十日谈”系列专题,关注杨欣嘉在疫情期间以“存档”方式留存疫情痕迹的行为,并分享了他的视角与处理方式。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王兵、非洲人、拉各斯、边缘群体、镜头语言、电影化地理路程、劳工问题、在场性
【内容提要】本文是王兵针对其纪录片与影像作品、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展开的讨论。艺术家分享了其作品《场景,第一部分,拉各斯》的创作过程,涉及对广州非洲籍边缘群体的关注、政治权力与机制、劳工问题等。
【原文链接】
▲《场景,第一部分,拉各斯》,60分钟,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魔金石空间和桑塔画廊提供)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宋庄、栗宪庭电影基金、朱日坤、认知差距、自媒体、影像叙事、独立小社会
【内容提要】本文以2019年“宋庄记忆”展览为线索,呈现了与宋庄发展相关的纪录片机构,以及近年的艺术家影像作品。
【原文链接】
▲庞志卿在“白庙计划”中的作品《欢乐的屋顶》(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胡杰、圆明园艺术村、宋庄、北漂艺术家生存状态、社会问题、天堂花园、历史记忆图像、批判的历史主义绘画、独立影像
【内容提要】本文为胡杰专访,回顾了记录圆明园艺术村的北漂艺术家生存状态的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以及后续在独立影像创作中题材和目光的转向。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东北文艺复兴、后社会主义流年变迁、土味文化、工人、陈荣辉、媒体的片面刻画、当下的视觉呈现、渐冻之地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陈荣辉的摄影项目《空城计》展开,通过对创作中东北人物群像的解读,探讨当下东北文艺复兴的展现形式以及东北的现状所体现的后社会主义变迁。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zYihI5ToUpp8xWWhJaGyQ
▲中朝边境的酒店。这个酒店还提供了一个望远镜,让中国人看对面的朝鲜。(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台湾、同志、身体、当代风格、幽灵、杨登棋、《父亲的录影带》、台北美术奖、影像、布展、装置、空间复合、视觉文化、亲密摄影、本真性、“私写真”传统、酷儿、本真性、过往、状态、想象力的开放
【内容提要】本文以台北美术奖首奖杨登棋的《父亲的录影带》为主题,探讨同志议题、当代风格、亲密摄影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以及本土内容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
【原文链接】
▲放置于地上的小电视录像,迫使观者必须以一种低角度弯腰观看才能看仔细内容,似乎也隐喻着我们必须“主动”接近这些边缘影像的状态。(摄影/余志伟)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后媒介、虚构与非虚构、影像语言、媒体性、影像、新媒体、内部叙事、模仿现实、创伤记忆、身体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个体的创伤诉说、“模仿生活”及参与现实三个不同层次,说明了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作者讨论了作为“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实践,当代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媒介与后媒介及影像与社会之间扮演批判者角色,建构或介入现实,进而体现其独特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后媒介性、虚构与非虚构、影像语言、媒体性、媒体生态、当代影像艺术、媒介语言内在悖论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个体的创伤诉说、“模仿生活”及参与现实三个不同层次,说明了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作者讨论了作为“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实践,当代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媒介与后媒介及影像与社会之间扮演批判者角色,建构或介入现实,进而体现其独特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
【原文链接】
【主题词】影像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影、博物馆/美术馆、历史互动、形象动力、影像装置化、数字时代、电影展览、再媒介化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电影与博物馆/美术馆的文化互动,管窥电影在当代时空条件下的走向及其艺术性表达,并借由美术馆/博物馆,考察电影在这一特殊场域内所经历的演变、消解与转型。
【原文链接】
▲《后窗全景》,三通道投影。这是希区柯克电影的全景式再现,观众可以发现更多隐藏在电影中的细节。(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词】摄影
【关键词】媒介、刘铮、观念摄影创作、京剧人物、超现实荒诞、心灵状态、赵半狄、熊猫、广告招贴、消费社会、王庆松、媚俗文化、张大力、第二历史系列、篡改、表达观念、王春辰、摄影180年在中国、内涵、错觉、纪实摄影、王端廷、数字技术、互联网传播、意识形态
【内容提要】本文从观念摄影出发,讨论了当代摄影作为艺术的观念性和技术性,并关注了数字时代摄影所面临的语境与未来可能。
【原文链接】
【主题词】摄影
【关键词】当代摄影、命名方式、当代性、媒介本体性、摄影生态、视觉图像、图像性、创作野性、摄影创作方法职业化、媒介使命感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当代摄影创作时涉及的媒介和媒介性的问题,从摄影话语体系构建的图像性,影射了当前摄影环境的局势,并简要发表了对于这一趋势的看法及应对方法。
【原文链接】
【主题词】摄影
【关键词】摄影媒介、版画艺术、摄影语言、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现代摄影、法国直接艺术、未来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摄影蒙太奇、新视觉摄影、日本新兴摄影、纪实摄影、观念摄影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摄影艺术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对各阶段重要的摄影技法、风格与理念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同时,本文探讨艺术与摄影媒介各自的优势与缺失之处,揭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共同的本质和关系美学的价值,以此尝试寻出整体规律上的发展轨迹与特征。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EBmhaomLrBR__5CeRxwzA
▲ 伯纳德·弗孔:《野餐》(编导式摄影,弗孔挪用大量的石膏和塑胶模特儿导演的童戏式剧照),彩色照片,30×30厘米,法国,1979年(图片来自网络)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范式与外延”2019·第二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艺术学升格、学科服务社会贡献、一级学科名额、艺术学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特殊艺术学、一般艺术学、界域问题、史学认识层面悖论、结构层面缺失、跨学科研究方式、史学研究范畴
【内容提要】本文为夏燕靖对仲呈祥先生在南艺第二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的佐证与解读,进一步明晰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科学的过程和具体细节,并强调艺术史与史学研究的多元性没有根本冲突,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式也是当代史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原文链接】
【主题词】摄影
【关键词】何博、艺术的发声、沟通、即时性、新闻、失语、社会责任、批判性、滞后性、编辑、图像再创造、警觉
【内容提要】本文为艺术家何博专访,关注了他围绕现成图像、业余影像、灾难暴利事件的创作,讨论了艺术家在事件中发声及其背后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原文链接】
如欲订购《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作者: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