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七律 观少辉星空艺术
天机静默余辉映,渺渺洪荒入颖端。
我意他意自在意,宏观微观圆融观。
吉星献胜连珠象,瑞凤来仪落梦阑。
镜纳星河青眼慧,胸藏太宇艺心宽。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第一次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开始。当面对浩瀚的漫天繁星之时,那种充满好奇、恐惧与惊喜的感念渐渐凝聚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初动力。从先民心怀敬畏的献祭苍天、以神话解释电闪雷鸣、借助神秘的天象占卜未来与生死到近代逐渐理性的观测日月星辰,世界上不同文明区域的族群先后形成了各自的宇宙观和天文学雏形。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其中河南濮阳古墓中的蚌壳天象图清晰的反映出早起先民已经认识到众星拱极的天体周日运动,以龙虎的形象表示节气的转变也说明已经有了完整的认知星空的体系。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幕仰韶文化蚌塑星象图
回本溯源,中国人思想的源头是一种自然哲学的发端,对天的崇拜、对日月星辰的认知无不是这种自然哲学最本源的基因。在殷商时期盛行的巫覡宗教信仰中展现的即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景观,沟通天地的巫覡借助天象观察、祭祀中的经验积累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天地相应万物化生的整体认知宇宙自然的思维理念。五星相聚、三星相聚、两星相合的天象对应不同的地域方位并赋予不同的解释占语,由此警示或预言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神秘力量。
凌晨拍摄——木、金、火三星相聚
“宇宙”即“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本质上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交融的抽象化意念,古人借助日晷测影之法确定东西四方及四分节气展现的即是时空合一的东方文明智慧。《尧典》中的“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即是通过日晷测影的方式结合夜空中亮星的观测确定四季节气。在白天晷影最长的这一天,日落后大火星在夜空正南方标志着到了夏季的最长一天。
日晷侧影—冬至 158x78cm 2017
2020.6.21日全食
同时古人在对宇宙星体的观测和理解上逐渐形成了东方哲学的重要核心阴阳五行说,以阴阳配日月、以五行配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以此演化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智慧融汇于政治、宗教、文学、医学、伦理等等各个领域。斗转星移,古人在长时间对天象观测记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关乎天文,已察时变”、“天垂象,见吉凶”的星占学理念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思想,虽然日渐背离了探究宇宙本质的真相,但在农耕文明的时代这一思想对于历法、祭祀、社会安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渐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小满”、“大寒”、“重阳”这样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在民间同时配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包括庆典和饮食、起居、游戏活动等等,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传承至今。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历史久远而思想深邃的古代科学史,涉及神话、古代星图、历法、天象观测、宇宙学说、星占学、古代天文器材等内容,每一个方面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时间慢慢研究和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太微垣天官图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星空观测的基础上,以星空题材为内容创作了一系列的绢本综合作品。在创作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天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端之一,由于时间久远这些埋藏在文献中的天文记忆已经被渐渐遗忘。特别是如今人们居住在城市之中,夜晚的城市灯光和天气等原因让多数人已经忽视了美丽的夜空。但近年来我们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太空探索和宇宙科学的新发现、中国航天事业的诸多成就、太空科幻影视和科幻小说的兴起等等与星空有关的大量信息,渐渐吸引了大众对宇宙星空的关注。
科幻小说
通过艺术作品笔者也期望能够借助星空题材美术创作重新认识古人的宇宙观和天文智慧,以新的艺术语言激活大众仰望星空的热情并唤醒遗忘的星空记忆。其中《五星连珠》、《析木之津》、《嫦娥奔月》、《九九重阳-上玄月》、《静默如初-引力波》、《黑洞猜想》等作即是对这一思考的最初探索性作品。
2020.6.21北京地区日偏食,涂少辉摄影
作品《五星联珠》是对2016年1月前后出现的水星、金星、土星、火星、木星这五颗行星依次从东方升起的罕见天象的表现。
五星联珠 218x88cm 绢本综合(视频) 2016(中国美术馆收藏)
古人对这五颗行星的观测和研究极为重视,称水星为太 白、金星为辰星、火星为荧惑、木星为岁星,土星为镇星。这种称谓并非随意取之而是形象化的解释了实践观测的结果。如对火星的逆行现象古人总是充满迷惑不解,故称其为“惑”。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有对金星的观察描述“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可见古人很早就对金星运行规律的有所认识。《史记.天官书》中记有:“故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惑有反逆行;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食,皆以为占”,这表明战国时代已经对五大行星有所推算并且理解了火星和其他行星逆行的现象。
2016.1.31晨 五星联珠(摄于燕郊)
在《汉书﹒天文志》中记载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之语,即是说五星同现天空的现象非同寻常,在中国古代占星学中视此天象为祥瑞吉兆。
“五星出东方”护膊(施中华摄)
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发掘的蜀锦“五星出东方”护膊与《天官书》记载的“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相对应,成为文献记载中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罕见天象。根据此次连续多日观测并拍摄记录,笔者创作了绢本综合作品《五星联珠》。在绢本平面绘画的基础上使用综合媒材结合了月球视频,表现了五颗行星和星座依次从东方升起的壮观景象,以绘画的新形式展现了这一罕见的重要天象。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版高中《美术》教材。
作品《九九重阳—上玄月》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宿与节气对应关系的一次表述。
九九重阳-上弦月 210x85cm 绢本综合 2018
九九重阳-上弦月局部
夜空中的天象每一夜都不同,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天象的位置变化,其中以耀眼的恒星或者星宿升落作为标志。《易经》中以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这一天太阳落山后,可以看到标志着夏季夜空的天蝎座大火星“心宿二”从西方落下,同时预示秋季夜空的御夫座亮星五车二从东方升起,古人以将此天象作为寒暑更替之日并举行重要的祭天、祭祖仪式。此幅作品即是表现2018年重阳节这一天的夜空中星座的位置,恰好当晚上玄月增添了夜色之美。重阳节前后也是大雁南飞之时,画中结合天象和群鸟翱翔于夜空之中以表现宇宙永恒的秩序与自然生灵不息的内在感应。
析木之津 绢本装置绘画 (中国美术馆现场)2016
《析木之津》是以东西方天文学划分夜空天区和辨识星座的差异为基础创作的装置绘画作品。对漫天繁星的认识和命名东西方先民从最初就呈现出完全迥异的认知系统。东方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为基础划分天区,西方以88个星座为基础辨识夜空。比如中国天文学中称为玄武的北方天区,对应的位置是西方天文学称为天鹅座附近的区域。可以说对于同一片夜空、同一颗亮星东西方各有不同的称谓和解读。
北方玄武
作品将东方天文中的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与西方星座区域对应,内置的激光笔从画中射出的明亮的光线,隐喻恒星之光将东西方星空链接,呈现了东西方天文认知智慧的一次空间对话。
嫦娥奔月 (三联)中200x160cm 左80x160cm 右80x160cm 绢本综合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
作品《嫦娥奔月》的创作源于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致敬。神话传说是远古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凝结着人类最初的文化记忆。其中“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神话之一,寄托着古人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在汉代画像砖和帛画上就已经出现了造型完整而清晰的嫦娥奔月图,可以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多年以前,月亮就以嫦娥的形象承载着诸多美好的愿望。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为了获得更清晰的月球影像和第一手的星空资料,笔者通过望远镜亲自观测深空天体和星系、拍摄月球照片以获得真实的感受体会,组画以多维度、立体综合的表现语言形式,结合视频、雕刻镂空等形式呈现出科幻般的视觉美感。为着重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呈现,作品采取三联组画的形式以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地面观月、太空俯视月球、月球上看地球,立体的呈现嫦娥奔月的主题,将流传千年的神话以新的视角进行时代性的诠释。
涂少辉摄影
笔者在进行星空题材的美术创作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研究过程,从最初简单的星座天象的表现到融入宇宙科学原理的装置性绘画作品,将星空诗意的表现渐渐赋予更多的理性和哲思,尝试着汲取古代天文学优秀的天文智慧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思考宇宙与生命的种种隐秘关联,如何认识时空中生命瞬间的存在等问题。在对中国古代的天文理论研究中也需要认清古代的天文学中的星占学有许多人为的歪曲错误,严重偏离了天文学的科学研究方向。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作为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既要发现其中有价值的新意义,体会古人关于自然宇宙的智慧和敬畏之心,也要剔除杂质和错误论断。星空系列创作尝试不同主题和形式的表现以探索当代中国画的诸多可能性,同时融合现代宇宙科学的新知以及现实生活的感悟所思,在时代的美学方向上重新唤醒中国古代天文学灿烂的星空记忆。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贲·彖》
涂少辉简介
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将花鸟引入星空,创作星空画系列作品。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张家港市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