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泛黄的
沙尘来袭,一夜泛黄。
帝都室外的黄,与历经时间打磨的宋画有几分相近,只不过,沙尘使人呼吸难耐,宋画沁人心肺。
沙汀烟树图 北宋 惠崇
僧人惠崇曾于初春季节,画下江南的新绿景色——一个清晨,水中沙地,云烟朦胧。飞鸟掠过水面,坡上花草密布。宽阔的河床,排排丛树,一阵暖风吹来,水草随风摇曳。
缺少了高山大河、长松飞瀑的水乡之景,或许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感受,但惠崇笔下的《沙汀烟树图》,平淡含蓄,恰又是对生命的真实表达。
岸边景色
与惠崇的平淡不同,经历过战乱的南宋人,对生命有了另一种认识。
北宋覆亡后,南渡之人众多。汴京与临安相距甚远,如要去到新的都城,需跋山涉水,旅途数月。朱锐是由北而来的宫廷画家之一,他体会到了“迁徙”的困苦和生命的脆弱,入南宋画院后,在一张不足 40 厘米的绢布上,画出了区别于范宽的更为小巧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南宋 朱锐
画中人物神态、动态刻画的十分微妙,朱锐的“行旅”更加突出旅途中的劳累,骑毛驴的文人身体松垮,目光有些涣散,赶路的辛苦一览无余。
这样一幅图,可能就是画家南渡过程中的自己。
行旅
若与沙尘天气对比,更为接近实景的画作应是《遥岑烟霭图》。
尘与烟不同,画中的烟则被分类的更为细致。唐岱写道:凡画须分云烟,烟有轻烟、晨烟、暮烟。烟最轻者为霭,霭浮于远岫遥岑,霭重阴昏则成雾,雾聚则朦胧。
遥岑烟霭图 南宋 夏圭
依此看,夏圭的《遥岑烟霭图》画的虽为烟的最轻者,但观远山,却也到了模糊不清的状态,可见山间烟霭之重。
烟霭
实际上,古画中泛黄者,或是颜色较重者,多是绢本画作。
蔡伦虽在东汉时就已改进了造纸术,但纸被画家广泛使用,还是在元朝。唐代时期已经出现纸本画作,数量甚少;宋时,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开始画画,文人画兴起,纸上绘画增多,但此时,绢上绘画仍为主导。
作为材料的绢,可保存千年。但在流传过程中,绢丝的韧性在减弱,十分脆弱,又因保存方式的差别,使每一幅画的氧化程度不尽相同,宋画也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亭中人
宋人画笔下的景色,不是沙尘。有趣的是,他们也曾经历沙尘天气。
北宋末年诗人陈与义,为“洛中八俊”之一,他生于哲宗年间,卒于南宋初年。徽宗时期,一次途经汴京,偶遇了沙尘暴,他提笔写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黄沙天气:
中牟道中
杨柳招人不待媒,
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
不共沙尘一并来。
烟岫林居图 南宋 夏圭
陈与义本是想留下旅途心境,却无意中记下了千年前的沙尘。
宋代的恶劣天气,有迹可循。当时,城市繁荣,手工业发达,因建造房屋或其他所需的木材逐渐增多,砍伐树木严重,水土流失及沙尘天气初现。
不过,我们熟悉的宋画里,仍是没有看到关于沙尘的画作。千年前的画中景色,日渐泛黄,像是蒙上了一层灰尘,却也更加生机勃勃。
那么 ,沙尘天请别喊我,我正在宋画里。。。
原文来源 | LCA
作者:芭莎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