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4月30日,“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对王雪涛艺术历程和创作特点进行系统学术梳理为基础,以王雪涛创作中的重要特点——生趣盎然为主题,分为溯本求源、守正求真、笔端传情三个单元,展出其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作品122件(组),尤其对于早期作品的呈现较为全面。
除了常见的立轴和手卷之外,此次展览还包括多套册页、成扇和写生速写。此外,展览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画中的花鸟鱼虫活动起来,生趣盎然。
展览现场
在展陈设计方面,浅绿色墙面的展馆中,空间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的部分,游走于其中,能看到不同形式的作品,除了常见的立轴和手卷之外,还包括多套册页、成扇和写生速写,此外,展览利用影像技术让作品中的花鸟动起来,呈现出富有生趣的图景。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画院主办,王雪涛纪念馆协办,展出于北8展厅,展期拟定为2个月。
展览现场
王雪涛生于20世纪初,青年时代曾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和国画,具有扎实的西画造型基础,更受教于齐白石、王梦白等传统大家,他既得白石先生于传统笔墨的深厚理解,亦得梦白先生精到的造型与默记功夫,入传统笔墨之深,得西学造型之技。 难得的是,他虽集众家之长,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取舍,笔法概括而表达准确,在西画的严谨造型的基础上,有效地把中国画的笔墨能量融于笔端。
厂甸归来 61×49cm 1928
雪涛自题册 十六开(之一) 1932年
王雪涛之于中国美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以西方造型融于中国笔墨,更在于其将中国画小写意风格推向又一高峰。他的作品生动活泼,描绘的多是具有生活气息的花鸟和小景。街边小景,花草鸟兽,就连日常所见的玩偶手办都是王雪涛的笔下意象。
蜀山所见 104X79 1961
他特别注重写生和默写,绘画之前要先观察自然,不能随意下笔,对自然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落到纸面上又有了取舍,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概括性。同时,他将从西画中学到的色彩巧妙运用到中国传统画中,色彩生动有冷暖搭配,使得画面生动而和谐,也让色彩表现出物象的生动性。
“雪涛先生用笔灵活,画面中点线、色彩带有一种跳跃性,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笔墨的活脱相符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曾如此评价,“他的灵巧不是一种小技,非常朴实,我想这和雪涛先生的为人、眼力、见识、学养是有直接关系的”。
鹦鹉图 81.5x65cm 1962
有人说王雪涛笔下的禽鸟的眼睛神态酷似八大山人,点睛的位置类似于八大的“白眼相”,但是他和八大的禽鸟的内在精神不同,八大的绘画气质孤冷,王雪涛的笔下却是人间温热、欢快生趣。
王雪涛书画扇面(局部) 1946年
黄碧崖王雪涛合画册 十开(局部) 1937年
这和两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王雪涛生于1903年,卒于1982年。他的一生历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的不同时期。可以说,王雪涛亲身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和富强,见证了中国民间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如何交汇融合,中国文化如何不断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因此,在王雪涛的创作中,既有对传统笔墨趣味的独到表现,也有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包含社会风貌和大众审美的革新。在他后期的创作中,用笔更加洒脱纯熟,风格更加凝练清新,无论是从技法还是气度上来讲,都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风骨”,而又更具时代气象。
舒笑 142X100cm 20世纪70年代
白菜图 1924年
这样的创作理念让王雪涛在绘画史的浩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晚年时,他用笔率意,又注重笔墨的用法,从洒脱的点线运用和不拘一格的构图中,能够看出他在自然与传统游离当中,最终就找到了自己位置,形成自身独有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貌。
展览海报
终其一生,王雪涛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写意花鸟画的探索与创作,他说,要让观者动情,画者必先自动情。他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墨、色彩、物象之中。相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中,你我定能通过作品,体会到王雪涛作品中的那份“生趣盎然”。
作者:李家丽,李伊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