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7-13 19:46
“土星之环”数字艺术展
近期,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作为其配套活动,7月11日,“土星之环”数字艺术展在西岸艺术中心B馆举办。展览呈现了全球当下近20件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艺术作品,邀请观众一同观察人类的生存与永恒、变化与记忆、遗忘与消失。
“土星之环”数字艺术展
契合“土星之环”主题,展厅借助西岸艺术中心B馆环境优势,将现场布展成宇宙中的沙漠之舟,作品犹如外来品陈列其中。
展览策展人孙啟栋介绍,其他的天体因碰撞而产生了碎片,碎片在土星以及卫星的引力下聚集成环。反观当下的数字艺术,一旦被用得好,将成为一种张力;稍有不慎,也将会被其吞噬。
他认为,互联网和现实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艺术家们围绕互联网创作的作品,其实是欲望和愿景需求。从展览作品可以看到,艺术从真实到虚拟的大迁徙现象,其加速了人类感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重新分配。
大悲宇宙的作品
而当人工智能不断侵蚀生活,影响艺术创作时,技术的理性和创作者的感性又该如何平衡?
就像大悲宇宙的《文本基因计划》,发动互联网用户参与到文本基因的数据库建设中,结合自己的感性部分,反哺给互联网。
大悲宇宙觉得,当你学习、接受智能时,它只是一种工具,能用极低的时间和精力去试错,来释放劳动力。并能在你的认知基础之上,延展出更多可能。技术理性和创作者感性之间的反思是自我毁灭,对抗才会有新事物生成。
“土星之环”数字艺术展
小老虎认为,数字作品就像多重的三明治,先大量输入数据再随机生成,在不断累积感性和理性、人性和非人性的数据时,才能产生一些奇妙的语句,这些语句仅靠自己的创作力是无法与之匹敌的。
其作品《说一切》中,任何人都能将其想说的,放入图文数据库中,使用过程中数据会被随机传送,再根据数据来即兴的说唱。借助优秀算法和人的判断生成出的新数据,模糊了所谓理性和感性的边界。
音乐的流传方式是因其感性的部分能够击中人心,但需要理性的手段来操作。其作品便是将说唱真正放在当下,让感性在此刻得到满足。
圆桌论坛
从左至右:论坛主持人郭成、本次展览策展人孙啟栋、Conflux 联合创始人张元杰、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董事总经理兼 Acala Network 顾问曹寅、艺术家大悲宇宙、艺术家小老虎
既然人工智能如此神秘,那它到底为何物?当天同期举办的圆桌论坛现场,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董事总经理兼 Acala Network 顾问曹寅认为,人工智能和艺术的关系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神秘主义,不可知却回归到了精神。目前艺术的本体依旧是艺术家本身,当人工智能的理性感性已分清楚时,艺术也许就不存在了。因为鸟要破壳方得自由,人要脱离躯壳才能得到自由,进而更形而上的永恒存在。
Robbie Barrat《圣人浅海》
现场Al人工智能协同艺术家Robbie Barrat介绍作品《圣人浅海》时也提到,“这个作品,来自我的人工和我的智能”。因为他在作品中,开始接受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使用人工智能,也并不是每个作品都要回答某些概念上的问题,而《圣人浅海》只反应其对于生活的爱和感受。
Six n Five《What if》
而艺术家Six n Five在作品《What if》中描绘了平凡生活中的牵挂,帮着对曾经现实的记忆,创造了一个星际远征的乌托邦世界。
假斯文《谁的世界》
艺术家假斯文也直接用作品反问,当科技和智能将性别和人设悉数抹去,这又会是谁的世界,谁来执掌?
另一方面,其实艺术在人工智能之下的改变,Conflux 联合创始人张元杰看来,其实是非常感动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能让一些有潜力的人进行创作,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群体。在艺术区块链之下,提供艺术价值认可的场所,激发更多人的艺术潜能,刺激文化、艺术的广泛度。“人工生态里有这样的转化,是非常良性健康的发展方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