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年10月28日,“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费俊近年代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11件\组。
此次展览由合美术馆主办、中电光谷支持、某集体ART+TECH协办,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为展览学术主持,展览2021年10月28日下午在合美术馆正式对外开展,开幕式因疫情原因推迟举行。
同时,费俊这次个展也是作为“@武汉·2021”的项目之一。“@武汉”是湖北地区各艺术机构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推广平台,迄今已举办了六届。“@武汉”于每年10至12月份的集中展览与湖北地区全年分散的展览结合起来,以相关艺术展览为基础,注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费俊的新媒体艺术将使我们看到“@武汉”对多元艺术形态的密切关注。
费俊在展览现场导览
费俊,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二十多年里,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和实验,包括他的再访日常、公共界面、文化转译、超级链接和混合场域等方面的艺术实践。他曾参加过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以及诸多的国际性展览和艺术节;荣获有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在展陈设置上,费俊将合美术馆展场幻化为一种“让渡空间”,每一位观众的感受,都是通过新媒体的媒介给予展开和实施、完成的。
观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了解费俊的创作:一是身体性,通过观众身体的诸多感知器官进行触感体验;二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是观众简单地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具有带入感地直接参与和进行能量转换,并形成一种激活的交互现场;三是新媒体性,相对充分利用新媒体艺术特征和技术支持,构成一种新奇、炫幻的视觉语言方式,而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我不在我所在的空间”之中。
尤其是他实验着艺术改变生存环境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显示了他对艺术与智能科技之间关系的认知和不断实验的阶段性成果。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艺术与科技结合崛起的进步,也为未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提示出了新的课题与方向。或许还意味着一种“新型公共艺术”的生发、递进的过程。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 互动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是一个拥有两种互动方式的互动影像装置,方式一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们通过手机版的社会化建造游戏“睿·建”来参与“有趣的世界”的建造;方式二是观众通过在展览现场的iPad和应用程序实现对于“有趣的世界”的实时影像漫游。每一位下载游戏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300多种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通过“建交”或者“结盟”的方式来形成与其它“世界”的联通与互动,这样的机制既支持资源共享式的联合“建造”,也接纳恶意或善意的相互“改造”。这个不断由用户参与建造或改造而生成的“世界”持续进化,不仅创造了一件具有生长性的交互艺术作品,还构建了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田野调研工具,它帮助我们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代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预见:有趣的世界》 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 2021
《预见:有趣的世界》 合美术馆 展览现场
联合创建者 Co-creators:Wang Kai 王凯(中国 China),Brad Miller(澳大利亚 Australia),Grace Pooley (新西兰 New Zealand),Eleanor Church(住在海上的人 Oceans),Annika Walsh(加拿大 Canada),Laura Faye Tenenbaum(美国 USA),Cecilia Ivanier Varela(乌拉圭 Uruguay),Juliana Quartey Manu(加纳 Ghana),Zamzam Ibrahim(英国 UK),Tero Mustonen(芬兰 Finland),Amilton Neves Cuna (莫桑比克 Mozambique),Ksenia Mizonova(俄罗斯 Russia),Kirsten Shaw(南极洲 Antarctica)
委托创作 Commissioned by:Invisible Dust
项目网址 Web:www. forecastingworlds.invisibledust.com
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预见:有趣的世界》是艺术家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一的延伸项目,由英国非盈利机构Invisible Dust委托创作,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田野调查工具,项目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参与者通过艺术家开发的艺术应用“睿寻(RE-SEARCH)”联合创作每个人的 "有趣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观察和探究当下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13位联合创建者遍布全球,分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乌拉圭、加纳、英国、芬兰、莫桑比克、俄罗斯和南极洲,其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参与者,她是一名海上航行者。这些参与者分别从艺术家提供的180多个日常或非日常的物品模型中,选择并描述最能代表未来思考的5个模型,艺术家再基于这些选择和描述,为每位联合创建者建造出各抒己见的“有趣的世界”。
《移植:有趣的世界》 iPad MR 应用程序 尺寸可变 2021
作为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一的延伸项目之一,《移植:有趣的世界》是将数字虚拟世界移植到物理实体世界的一次实验。通过结合MR(混合现实)技术,《有趣的世界》装置一中的三维图像元素被嫁接在武汉合美术馆的若干个建筑空间中。观众可以透过现场的iPad设备来观看这些来自赛博空间的虚拟物体和实体空间杂交出的视觉景观,并体验一种虚实共生式的混合场域叙事。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互动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给每个⼈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
《睿·寻》 手机应用程序 尺寸可变 2019
《睿·寻》 展览现场
《睿·寻》是艺术家为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程序作品。在展厅体验版本中,观众可以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艺术家为作品开发的小程序,在威尼斯水城的影像里搜寻并体验艺术家“移植”在当地桥梁上的来自中国的25座桥梁。《睿·寻》通过关联形态类似的桥梁,既展现了两个文明之间的相通性,又呈现了两个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姿态云_姿态墙》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与朱迪思·道尔合作作品
《姿态云_姿态墙》展览现场
2008-2013,来自北京的费俊与多伦多的朱迪思·道尔共同发起了《姿态云》研究项目,一方面他们展开了对于人类姿态的采集和收藏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利用艺术作品来探讨姿态的剩余价值、能量转换和虚拟劳务等涉及经济及社会学范畴的话题。作为这项研究输出的成果之一,《姿态云_姿态墙》探讨了利用参与者姿态生成动态影像以及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正如“雁过留声”的意境一般,现场观众或者过客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参与了与“姿态墙”的互动,他们的姿态被体感装置实时的捕捉下来并绘制出了一幅幅动态的姿态画像,可谓“人过留痕”。
《水曰》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这件作品作为艺术家“万物有灵”创作计划之一,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来探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作品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智能生态氧泡》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与李心路合作作品
《智能生态氧泡》 展览现场
费俊在《智能生态氧泡》 展览现场
《智能生态氧泡》是一个雾霾避难所,这个占地约50 平方的半圆形穹顶式空间中包含了人力发电空气净化、绿植生态空气净化以及空气质量监测可视三个系统。装置采用改造升级过的社区健身自行车, 通过人力发电来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实现空气净化;三种绿色植物持续制造新鲜空气;空气质量监测可视系统将实时并对比的展示氧泡内外的空气质量和PM2.5值。本装置将这三个系统有机的构成,形成生态智能富氧区。本项目探讨了艺术家对于空气污染这个公共性话题的深度介入,并展现了通过大众参与,自下而上地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的可能性。
《情绪几何》3.0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资助完成
《情绪几何》3.0 在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情绪几何》3.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 动态灯光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与某集体 ART+TECH合作作品 In collaboration with MOUJITI ART+TECH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 展览现场
《时间没有起点,空间没有边界》3.0的主题是“突破边界,照见未来”,它以“光”为媒,动态的灯光筑建与镜面反射出的虚拟影像相互融合,试图形成对空间的解构与延伸。当观者置身其中,就仿佛进入了无数个平行交错的时空,既看不到起点,也触不到边界。作品还是对于霍金“无边界设想”的致敬,它试图突破空间和边界的限制,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光的世界,在光的引导下,探索现实生活的边界,思考未来的无限可能。
《飞鸟集》互动影像装置 1200x200cm 2019
《飞鸟集》展览现场
“飞鸟集”是一幅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视觉语言再造的数字花鸟长卷,作品蕴含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情画意,写意着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万象自在的美好境界。长卷中富于文人画精神的自然图景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实时演变,由此赋予了作品一种生命感,令画卷成为了大自然的诗意镜像;画面中形态各异的飞鸟意趣盎然地与现场观众互动,亦让作品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交互界面。
在本次展览策展人冯博一看来,作为艺术家,对时代文明进程的敏感和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将导致其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和作品视觉上的不断变化。而每个具有这种明确想法的艺术家,应该会在时代的转折时刻,以多种艺术方式,呈现出其中的思考、判断和作品视觉艺术的转化。这种将时代变迁的能量赋予艺术创作,往往具有这样的价值意义,甚至能够产生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的期待。费俊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从合美术馆的空间到他的这一系列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作品,再链接到全球化的现实变幻,由此延伸到了观众对自我、对生存的结果,一并构成了他所设置每一件作品完整的循环系统。可以说费俊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为我们扩展当代艺术的范畴,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和视觉文化的样本。这既是我们探讨艺术家费俊创作的针对性和公共性,也是我们在合美术馆策划费俊个展的现实依据。因为,世界正以我们设计世界的方式,在不断地构造着我们人类自身。
费俊:从“局外”破局
文|黄立平
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对于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所带来的集体文化焦虑使我们有理由怀疑——从艺术已有的认知范畴向外拓展边界的固有方法是否继续有效。如果艺术方法论的基本逻辑不能产生根本改变,便无法突破原有格局。
首先,费俊从视觉艺术体系的“局内”走向“局外”,坚定站在公共文化立场,从“武器批判”入手,试图打破由精英文化定义一切的格局。拿精英主义开刀——这或许正是马赛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约瑟夫•博伊斯等先行者昂首走入艺术史并长期占据核心地位的真正原因。
在费俊看来,作为精英的艺术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始终成为话语权的掌控者;与其作为孤芳自赏的表达者,还不如作为激发大众创造力的方法提供者——这与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价值潮流一脉相承。既然当代艺术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创变和创生,那么,从“局外”获取创新破局的动力肯定是明智之举。大众主体、场域互联、人机共生——由此形成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艺术生态机制,显现出一种构建新格局的无穷张力。
其次,费俊对于以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抱有极大热情并有着深刻理解;他十分看重科技与艺术思维互动所带来的认知革命。平心而论,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比起科技和商业领域创新的诸多革命性突破要逊色得多。或许,这正好说明了艺术创造思维模式单一的局限性。因此,科技思维对于艺术创新的“认知升维”意义非凡。费俊的“局外”视角也初步证明,吸纳雄浑科技力量的加持,艺术的表现力和震撼力有机会得以无限放大。
人工智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全新手段和改变世界的全新方式。毫无疑问,随着人工智能突破了若干根本性技术瓶颈(如智能控制、情绪识别与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必然紧张倒逼人类对自身遗传方式作出革命性改变,比如基因改良和人机融合技术的普遍应用等等。费俊的艺术“局外”角度和他以艺术的名义所构想的各种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方式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艺术表达的多种“升维”可能;同时,也指引了一条将调动大众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激励“普度众生”的精英情结有效统一的艺术路径。
马赛尔·杜尚曾经无可辩驳地断定,艺术只会在“观念”中存在。从此,“形式”变得不再具有价值意义。今天,我们有条件预测,在人机融合共存的时代,“观念”不再专属于“精英”,也不再被拿来当作艺术神坛上的“祭品”;而极有可能的是,成为无数普通生命的自然存在方式。这或许是未来艺术发展唯一激动人心的方向。之前,费俊并没有煞有介事地发布什么人机共生的艺术宣言,但他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蕴含着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成为一种无字的宣言。
费俊个展“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 跋
文|鲁虹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美国艺术家沃霍尔以设计师的身份介入艺术领域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他出现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未来艺术史走向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理论家阿瑟.C.丹托却敏锐的从他的相关作品中发现:即或将低俗的图像放大、重复、并置的做法;或赋入现成品以意义与价值的做法将导致传统艺术史的终结或新艺术史的出现。资料表明,阿瑟.C.丹托的相关理论不仅得到大量艺术实践的有力支持,也对世界当代艺术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这样的角度看,以设计师或教育家身份介入到新媒体艺术领域的费俊,在某种程度上与沃霍尔其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一个自称为艺术界的“陌生人”,他在使用新的数码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常常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而不仅仅是通过回顾艺术史的传统方式进行创作。很明显,这与许多艺术家都是大不相同的。此外,他在积极面对若干社会问题时,总会力图提出某种可行的方案来加以解决。于是,这既使得他那些具有虚拟性质以及跨学科、互动特点的“另类”作品,无不与世界有着直接的关联,也以独有的方式回答了“前智能时代艺术究竟何为”的问题,因此很值得人们认真对待!举例说吧,他在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推出的互动装置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一与《有趣的世界》装置二就是艺术家为了回应“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题所作。前者拥有两种互动方式:其一是观众通过手机程序可参与“有趣的世界”的建造。在此过程中,观众一方面可按艺术家提供的300多种三维模型来建造自己认为“有趣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观众联合“建造”,甚至包括接纳恶意或善意的相互“改造”;其二是通过在现场的iPad和应用程序实现对于“有趣的世界”的实时影像漫游。非常有意思的是,此作品还充满了生长性和不确定性,这是由于不断有观众在参与,而艺术家与他的团队也会不断的对游戏进行更新。所以,在整个威尼斯双年展将近半年的展出时间里,作品会不断生长、不断迭代,例如在威尼斯下雨的时候,作品同时会出现下雨的景向。《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即在观众与作品互动时,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在识别不同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打上分类标签,然后,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有一点特别值得人们注意,这二件作品本身并没有实体,只是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的一组数据。故在这一点上,它们和传统意义上存在于白盒子空间中的实体作品显得非常不一样。鉴于相关作品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不可否认,因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也因为当下的一些学者总是受制于传统的艺术标准,所以他们对如何利用新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的看法是相当滞后的,结果也带来了整个解释系统的严重滞后与创作的严重滞后。如果我们要说艺术批评界已经出现“失语”的现象,也绝不为过!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面对艺术界之“陌生人”费俊的一系列新作,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的新走势,还是亟待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借费俊个展的举办,能促进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是为跋。
鲁虹
2021年10月18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