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为近代山水画家争相学习的对象,苦瓜和尚一生都在追求山水画的新高度,“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为后世所铭记。
12月2日,北京永乐2021秋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开拍,共呈现明清大家书画、对联、扇面、佛经册页、信札及康熙帝诰命105件。
其中,石涛在康熙44年所作《和唐人观海诗画卷》赢得瞩目。此作为石涛晚年的一件山水手卷,笔墨酣畅,不拘行迹,笔意奇矫,风神洒落,皴擦点染极尽各种手段。在拍卖会现场,此标的从以1000万元起拍,而后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1300万元落槌,加佣金1495万元成交。
LOT 144
明末清初 石涛(1642 - 约1718)
和唐人观海诗画卷
手卷 水墨纸本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作
引首:26 × 73.5 cm
画心:26 × 148 cm
成交价:1495万元
清初“四僧”之中,石涛的创造性无疑是最高的。民国年间,陈师曾就比较了石溪与石涛的不同:“石溪、石涛两人画,衡恪生平最所笃爱。石溪善涩,故用墨如金石。石涛善用拙,故用墨如杵。石溪尚有画家面貌,石涛则一挥扫而空之。盖石涛天资石溪上,钝根人岂能用拙耶。”陈师曾最所笃爱石溪、石涛,二人之中,他以为石涛又更高一筹。
石涛有一段名言:“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作画有古人解衣盘礴之态,有时“掷笔大笑双目空,遮天狂壑晴岚中”,有时“大叫一声天宇宽,团团明月空中小”。《观海图》是石涛“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笔墨实践,粗头乱服,别有意味。 画面起首处是起伏的山丘,山的轮廓以墨勾出,再以短披麻与墨点来表现山石的肌理,使山体富有质感。山下有杂树耸立,村舍掩映其间,石涛并不拘泥于树干、树叶的具体细节,而是注重对象的神韵,以重墨掷点进行涂抹。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石涛就是用点的高手,在《观海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石涛作画重在用点,甚少用线,他曾道出用点之妙:“拈秃笔,用澹墨,半干者,向纸上直笔空钩,如虫食叶,再用焦墨重上,看阴阳点染。写树亦然,用笔以锥得透为妙。”此卷万点飞动,用点如杵,墨点繁密而不拥塞,营造出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突破了文人画的固有藩篱,如宝剑出匣,不可方物,有一种再造自然的气魄。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立一坐的两位高士,正极目远眺,随着他们的视线移动,可见挺拔的巨石,浑厚的点苔,苍润的远山,以及水墨氤氲的树木。石涛创造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善用点,又好用圈,他说过:“向中一笔横断,次写屋,次写山下,总是一路圈到底。峰峦碎石,急须会意,始得其神理焉。”画面的结尾处有一矮亭,对面的山体以长披麻表现阴阳明暗,远山全以墨染出,兼顾层次,备极精妙。留白表示云气,与渐次收尾,深得元人意趣。 当时松江地区崇尚倪瓒画风,以干枯论雅俗,石涛在此卷中反其意,全以湿笔为之。他说过一段话,能看出他的格局之大:“笔枯则秀,笔湿则俗,今云间笔墨,多有此病,总是过于文。何尝不湿,过此关者知之。”综合而言,石涛此卷《观海图》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万仞千峰,令观者心惊魄动,正是“欲识老僧真笔墨,群山万壁见精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