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Media速写】“维度之外”新媒体艺术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Action艺术          
“维度之外”新媒体艺术展 展览由策展人白哲携手当代青年艺术家曾晨、林万山及电子音乐人Anti-General打造“越维感官”场域空间,希望透过作品传达关于“维度”界限在时代背景下对生活方式、思维惯性的纵览与反观。展览现场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对数字时代语境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的思考,从影像、装置、电子音乐到多元化带有实验性的表达,给观者带来全新感官体验。@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展人白哲#艺术家曾晨#艺术家林万#电子音乐人Anti-General#新媒体艺术#展览#艺术展#我的2021艺术时刻@微信时刻 @微信创作者

🎬



维度之外

LESS IS MORE 

LILANZ


策展人: 白哲


参展艺术家:

曾晨、林万山及电子音乐人Anti-General


展期:2021年12月18日 - 2022年2月27日

地点:北京时代美术馆1-2号展厅





“越维感官”的场域空间,一场涵盖影像、装置、电子音乐等作品的跨界艺术展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拉开序幕。


展览现场


由利郎LESS IS MORE主办的《维度之外》新媒体数字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媒体及文化、艺术界资深从业者、爱好者的关注。三位当代青年艺术家曾晨、林万山、Anti-General创造越维感官场域,空间呈现出AI参与衍生设计重塑维度内的“人类文明”;宇宙呼喊计划,追问时间、空间、人类探索“维度之外”的命题,将先锋数字艺术与品牌哲学结合,透过展览主旨,对话“时代青年”。


展览现场


同时这次展览我们采访了两位艺术家曾晨、林万山以及青年策展人白哲,希望大家通过采访文稿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关于“维度之外”的思考。

 



Q(Action):各位是如何理解“维度之外”这个展览主题?

 

A(曾晨):其实这个主题是很大的概念,是脱离了空间、时间概念的更广泛的一个维度。要想脱离出基本概念去进行创作其实比较难的事情。我的作品更多是通过技术入手,通过程序的配合来制作。针对“维度”这样的话题,也许在另外一个时空之外,人的头骨、龙的形态,也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状态。主题的背景框架和《三体》的故事有关,我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使用了AI计算造型,这是我对于《三体》故事维度和空间在我心中的想象。

 

A(林万山):展览题目我认为解读语言可以有很多,仅仅就提出这个题目而言,我个人理解的其实是一种“野心”,是基于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的一种跃进,因为技术的推进给了艺术家以自信, 这种自信让我们开始勇敢的喊出一些超出常理之外的口号,我们能不能诠释这种口号,其实都挺乏力的,但这本身无好无坏,我反倒挺欣赏这种赤诚和直接。

 

A(白哲):这个主题没有那么具象,但是以我的方式去理解,不仅仅只考虑所谓艺术范畴的概念,这次展表达的“维度之外”它有很多层次在里面。“维度”的概念概括为两种解释,物理上说一维、二维、三维等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哲学的角度看,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但这次展览的表达更像一种“反观”,希望通过展览给大家一个思考,一种处境的理解或者是对固有认知反观。

 

Q(Action):根据“维度之外”这个概念,各位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作品?

 

A(曾晨):在我的这些雕塑作品中,没有用具体的形象,使用阿波罗形象的雕塑,其实是在做形体训练,因为希腊雕塑对人体的结构、设计是最还原,最美的。后期会慢慢的通过和AI技术的结合进行调整,完全重新建构一个形态。

 

最近的一批作品也尝试脱离固有形象,雕刻机会在运作的期间不停反馈出运算结果,然后重新雕塑,逐渐会脱离最初的框架。更改一个参数更改,就能够产生百种、千种不同的样子。我也会在美观程度上去找一个平衡,我设置一个参数,AI去匹配,我再去反复更改,这是一个我和AI协同创作的过程。

 

A(林万山):我做“宇宙呼喊计划”项目是因为我觉得宇宙更像是一个试验场,把信息、情绪、材料投入其中,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太空环境首先是一个视觉场,能够提供很多不同于近地面的视觉可能,而由于技术的隔绝,人们对于太空有一种天然的臆想,这种想象也提供了有趣作品观看体验。这些结果有的时候我会将其视作某种回答,当然这里头也有自作多情, 但也不要紧,我的工作就包含我的自作多情。

 

我的作品基本源自我个人的生活。融入任何的元素其实是一个很难期待它生效的“手段”,基本上我只是尝试去做让我舒服的作品,那么具体选择用不用知识来美化这种尝试,看心情。

 

Q(Action):三位老师分别对“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有着怎样的思考?

 

A(曾晨):人其实对于智能的定义也是有限的,人其实也并不理解自己的意识从何而来,并不确切的知道大脑的工作流程。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个神经元其实都不智能,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突然有了智能,那意识诞生于哪一个节点我不知道,所以当前讨论去讨论也是很有必要的。说不定某天我们某一个参数的更改,某一个设置的优化智能可能就会突然出现,人类就会实现下一个跨越。

 

A(林万山):艺术实践者关于这类宏达命题的回答很多时候是狭隘的,当然,这种狭隘确实可以不是一个问题。肉眼可见的好处至少是我们拥有了更多可能的工具去推进一些实践,当然反过来讲,技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们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也会反馈给艺术思考,说到底,艺术思考也只是具体现实环境的映射。

 

A(白哲):艺术、科技与社会情况是严重关联的,我在想为什么人类会致力于探索“维度”、宇宙这些方向。或许是传统物理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前人发现与总结的客观规律如同天花板一般。而我们在寻找和等待的像是下一个“爆发期”,那一定会是个“全新的世界”。所以,传统的概念可能会被奉为经典,但它不一定都具有“未来意义”,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具备时代语言,能为时下所用,就产生了迎接未来的基础,可能这是我更关注的方向。

 

这一场“维度之外”的展览,让大家从视觉及听觉上跨越我们熟知的领域,体验已经有过的经验之外的维度,引领观众探寻从人类到地外的维度,带来更多探索与思考的可能性。

(采访文字整理/君君)


展览现场






【Media短片】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Media现场】自然而然|缦合·北京

【Media现场】演化-公共的未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

【Media现场】 “”时间就是金钱?金鹰美术馆新展

【Media现场】王玉平:这个世界不提防的为我展开一切

【Media短片】于振立“真正的创作要做自我牺牲”

【Media现场】刘昕国内首次个展“寰宇直下”| 阿那亚艺术中心

【Media现场】刘小东:绘画就像呼吸,慢慢呼,慢慢吸




作者:深圳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