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现场
🎬
维度之外
LESS IS MORE
LILANZ
策展人: 白哲
参展艺术家:
曾晨、林万山及电子音乐人Anti-General
展期:2021年12月18日 - 2022年2月27日
地点:北京时代美术馆1-2号展厅
“越维感官”的场域空间,一场涵盖影像、装置、电子音乐等作品的跨界艺术展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拉开序幕。
展览现场
由利郎LESS IS MORE主办的《维度之外》新媒体数字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媒体及文化、艺术界资深从业者、爱好者的关注。三位当代青年艺术家曾晨、林万山、Anti-General创造越维感官场域,空间呈现出AI参与衍生设计重塑维度内的“人类文明”;宇宙呼喊计划,追问时间、空间、人类探索“维度之外”的命题,将先锋数字艺术与品牌哲学结合,透过展览主旨,对话“时代青年”。
展览现场
同时这次展览我们采访了两位艺术家曾晨、林万山以及青年策展人白哲,希望大家通过采访文稿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关于“维度之外”的思考。
Q(Action):各位是如何理解“维度之外”这个展览主题?
A(曾晨):其实这个主题是很大的概念,是脱离了空间、时间概念的更广泛的一个维度。要想脱离出基本概念去进行创作其实比较难的事情。我的作品更多是通过技术入手,通过程序的配合来制作。针对“维度”这样的话题,也许在另外一个时空之外,人的头骨、龙的形态,也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状态。主题的背景框架和《三体》的故事有关,我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使用了AI计算造型,这是我对于《三体》故事维度和空间在我心中的想象。
A(林万山):展览题目我认为解读语言可以有很多,仅仅就提出这个题目而言,我个人理解的其实是一种“野心”,是基于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的一种跃进,因为技术的推进给了艺术家以自信, 这种自信让我们开始勇敢的喊出一些超出常理之外的口号,我们能不能诠释这种口号,其实都挺乏力的,但这本身无好无坏,我反倒挺欣赏这种赤诚和直接。
A(白哲):这个主题没有那么具象,但是以我的方式去理解,不仅仅只考虑所谓艺术范畴的概念,这次展表达的“维度之外”它有很多层次在里面。“维度”的概念概括为两种解释,物理上说一维、二维、三维等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哲学的角度看,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但这次展览的表达更像一种“反观”,希望通过展览给大家一个思考,一种处境的理解或者是对固有认知反观。
Q(Action):根据“维度之外”这个概念,各位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作品?
A(曾晨):在我的这些雕塑作品中,没有用具体的形象,使用阿波罗形象的雕塑,其实是在做形体训练,因为希腊雕塑对人体的结构、设计是最还原,最美的。后期会慢慢的通过和AI技术的结合进行调整,完全重新建构一个形态。
最近的一批作品也尝试脱离固有形象,雕刻机会在运作的期间不停反馈出运算结果,然后重新雕塑,逐渐会脱离最初的框架。更改一个参数更改,就能够产生百种、千种不同的样子。我也会在美观程度上去找一个平衡,我设置一个参数,AI去匹配,我再去反复更改,这是一个我和AI协同创作的过程。
A(林万山):我做“宇宙呼喊计划”项目是因为我觉得宇宙更像是一个试验场,把信息、情绪、材料投入其中,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太空环境首先是一个视觉场,能够提供很多不同于近地面的视觉可能,而由于技术的隔绝,人们对于太空有一种天然的臆想,这种想象也提供了有趣作品观看体验。这些结果有的时候我会将其视作某种回答,当然这里头也有自作多情, 但也不要紧,我的工作就包含我的自作多情。
我的作品基本源自我个人的生活。融入任何的元素其实是一个很难期待它生效的“手段”,基本上我只是尝试去做让我舒服的作品,那么具体选择用不用知识来美化这种尝试,看心情。
Q(Action):三位老师分别对“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有着怎样的思考?
A(曾晨):人其实对于智能的定义也是有限的,人其实也并不理解自己的意识从何而来,并不确切的知道大脑的工作流程。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个神经元其实都不智能,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突然有了智能,那意识诞生于哪一个节点我不知道,所以当前讨论去讨论也是很有必要的。说不定某天我们某一个参数的更改,某一个设置的优化智能可能就会突然出现,人类就会实现下一个跨越。
A(林万山):艺术实践者关于这类宏达命题的回答很多时候是狭隘的,当然,这种狭隘确实可以不是一个问题。肉眼可见的好处至少是我们拥有了更多可能的工具去推进一些实践,当然反过来讲,技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们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也会反馈给艺术思考,说到底,艺术思考也只是具体现实环境的映射。
A(白哲):艺术、科技与社会情况是严重关联的,我在想为什么人类会致力于探索“维度”、宇宙这些方向。或许是传统物理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前人发现与总结的客观规律如同天花板一般。而我们在寻找和等待的像是下一个“爆发期”,那一定会是个“全新的世界”。所以,传统的概念可能会被奉为经典,但它不一定都具有“未来意义”,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具备时代语言,能为时下所用,就产生了迎接未来的基础,可能这是我更关注的方向。
这一场“维度之外”的展览,让大家从视觉及听觉上跨越我们熟知的领域,体验已经有过的经验之外的维度,引领观众探寻从人类到地外的维度,带来更多探索与思考的可能性。
(采访文字整理/君君)
作者:深圳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