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群展海报墙 展览现场
90后如何面对疫病、战争、科技、自然生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他们的所思索想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20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以装置、多媒体、绘画等等多元的媒介,沉浸于各自关心的领域,他(她)们自由发散式的表达方式“基于生活的感性观察、从个人出发的自省剖析,以及关于当下与未来略带迷茫的想象。”
策展人与艺术家们 展览现场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群展于2022年8月13日在长征空间启幕,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6位年轻策展人进行展览策划,14位参展艺术家也多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不同系所的新一代年轻创作者。策展主题来自安徒生(H.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于1871年在哥本哈根《儿童画报》上发表的文章——《舞吧,舞吧!我的玩偶!》(丹麦语:Danse, danse, Dukke min)作为展览主题,原文中的孩子牵着玩偶,唱着歌谣舞蹈,孩子的姑妈不明白这只属于他们和玩偶的欢愉,和谐却独特。如密语一般的交流,构成了一种难言的欣喜。
展览现场
“我们这一代如何面对自己和外部的世界?恰逢毕业展的机会,我们就联络了有共通情感、烦恼、想法的艺术家们一起形成这个展览。”此次展览6位策展人中的张诺馨和其他策展人、艺术家有个共识,展览并不是空洞时髦的科技炫技,而是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思考后的实践、创作。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更像一个正在沉静的玩儿“玩具”的孩童,而观众所见到的是这个群体如何“解读自身、观看世界以及畅想未来的方式”,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新的可能。
张诺馨说:“安徒生童话是不同年代人们共通的童年记忆。在游戏里,无论人还是玩偶,都可以延伸出丰富的意象。‘舞吧’作为起始意在大家可以自由地发散,自由的关心自己想要关心的事情,而不必在意那些空洞的流行。”
展览现场
正如策展前言中所提到:“玩偶”在这个展览中并非单纯表示模仿人或动物造型的赏玩之物,更多指代在凝视、幻想、操纵与表演中,逐渐迷失与被同化的个体;“舞吧”在这里也并不仅仅指向聚光灯下肢体的舒展和扭动,而是展现在艺术家们探索自身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明晰的未来解法。从这一批出生于1990至2000年间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映射出了背后更为纷然杂陈的人类症候群像。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首先会被一幅巨大的摄影作品灯箱装置吸引。在洒满阳光的火车站,远处停靠车站的列车还未启程,月台上的一位中年男子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他轻闭双眼,似乎在享受这来自天空的赐予。这片刻的安宁,也仿佛注入了某种神圣的意味。
欧阳浩铭(艺术百科)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 2018–2020 数字微喷 灯箱 展览现场
欧阳浩铭(艺术百科)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 系列 2018–2020 数字微喷 灯箱 300 × 200 cm
“从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期间,欧阳浩铭每年假期都会到莫斯科、基弗、贝尔格莱德这些东欧的城市。以摄影的方式记录当地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场景。”张诺馨介绍这件作品是欧阳浩铭“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艺术项目的其中一件。不仅有摄影还有采访的视频。通过影像的方式立体的呈现在东欧巨变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精神状态。欧阳浩铭关注东欧斯拉夫民族国家残存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于2018–2020年,行走于莫斯科、基辅、明斯克、贝尔格莱德等东欧城市之中,3年间以“他者”的身份连续拍摄、访谈。
欧阳浩铭(艺术百科)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 系列 2018–2020 数字微喷 40×60cm 28×42cm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中“失落”指的是东欧剧变后社会福利、集体回忆、方向感、话语权的缺失所引发的悲伤与抑郁, 经历了30个年头的社会改革,裹挟在东西方之间的斯拉夫民族国家悬浮于迷失域,过去的历史记忆仍在当下延续。在2018年至2020年间,伴随着身份与语言的隔阂,作为“他者”的艺术家游走在莫斯科、基辅、明斯克、贝尔格莱德四座城市,并进行创作。 本次展出的是艺术家该项目中的十余间摄影作品及部分创作笔记。
“他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压抑、失落,甚至是方向的迷失。”策展团队选择了以人物为主的影像作品,希望通过这些图像传达出人的状态,也更丰满的表达艺术家的思考,而不是单一的摄影作品。
杨子敏(艺术百科) 为新冷战做的准备 2019 铸铜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在展厅的中间地面上,有一组装置,方形的木块积木一样摆放,错综垒叠,其间有墨绿放大的棋子散落其上。这是参展艺术家杨子敏的作品《为新冷战做的准备》。
杨子敏(艺术百科) 为新冷战做的准备 2019 铸铜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他以国际象棋为具象化的想象载体。这些国王、皇后、骑士的棋子的形象,都比拟为这个时代里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商品等等。”张诺馨介绍中谈道,杨子敏以中产阶级为代表新人类群体共同构成作用力下,形成整个时代似乎在为即将发生的新冷战做准备的局面。艺术家精心设计的每个棋子,以及摆放方式,共同构成了这个象征性的游戏场景。
杨子敏将技术社会脸谱化后,得出了和西洋棋类似的结构模型:国王‒大数据; 皇后‒人工智能; 主教‒媒体; 骑士‒中产; 城墙‒商品; 士兵‒奴隶。对角色的重新发明如同嵌套一种社会关系。正如没有庞大的数 据基础,人工智能将寸步难行。而再详尽的数据采集,若是没有 先进算法的加持,也仅是一堆无用字符。棋子之间的关系大抵 如此。在这样一种游戏中,每走一步都是缠绵、献媚、威嚇、仇恨 的拉锯。摆置的无虑替代了推演的苦思,纯粹由占领带来的快 感成为了这场游戏的目的。
毛泽皓(艺术百科) 双盲 2022 聚酯纤维上丙烯水墨 205 × 150 cm
在进入展厅的右侧墙面上是一件绘画作品。艺术家在聚酯纤维的媒介上用丙烯和水墨相互使用创作的《双盲》。
“毛泽皓是国画系今年硕士毕业的同学。这张画放在这个展览上是比较独特了。尤其是这件作品出现在国画系毕业展,都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画,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独特。”张诺馨认为这是毛泽皓创新之处。他所想表达的思考,以清淡的传统笔墨方式,已经不能自由的充分表达。所以艺术家自己调制了一种丙烯与墨的混合材料,形成厚重质感和笔迹。艺术家参考了中国传统图示,表现大象与人双盲的状态。他以画山石的用笔,画动物和人,同时隐喻强者和弱者。这也与毛泽皓在疫情其间的心理状态有关系。观察到疫情时期人类社会的遮蔽和病态,毛泽皓用水墨作品警惕地传达出对“盲”的担忧和对未知的恐惧。
展览现场
象的图像来源于中国传统《洗象图》图式,人物借鉴了拉斐尔遗作《基督显圣》中的盲童。“双盲”这个日常较少被使用的专业术语,在疫情开始后的几年间却常出现在新闻中。作品在图像上表现出的“盲”不只给弱者带来的恐惧,对强者亦然。
尉浩(艺术百科) 恩远的天桥 2022 三屏影像 截屏
在这件绘画作品的紧邻是一件非常有时空感的三屏影像作品《恩远的天桥》。
“艺术家尉浩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作品缘起艺术突然收到六条来自同一陌生人“恩远”的肿瘤科预约挂号短信。引发了他日常生活中对真实与虚幻的交错的感受。”尉浩的作品以三维影像呈现,三维的空间中数字图像变得可疑、异化。在网络中存在的数字化空间与真实的生命空间之间,产生了更为真切的相遇。他重新审视着社交距离、空间的实体意义和体验。
尉浩(艺术百科) 恩远的天桥 2022 三屏影像 截屏
尉浩(艺术百科) 恩远的天桥 2022 三屏影像 截屏
作品改编自数则与时空距离和隔阂相关的真实事件。六条来自同一陌生人的肿瘤科预约挂号短信,一位数字的偏差指向的是茫茫人海中的迷途;洪水中被淹没的村庄与兴建的拆迁安置房;窗外的塔吊与环绕社区的立交逐渐缠绕交织。作者通过关注社交阈限空间的发生现场,重新审视社交距离以及空间的实体意义。
汪嘉欣(艺术百科) 迷彩 展览现场
“汪嘉欣作品展陈中地贴的图像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家从现实中注意力涣散的感受作为创作的体验,在画面中隐约出现的重叠影像,那些细微出现的影像分散了注意力。如同日常中的微小事件,同样处于凝视和观看的关系。作品精巧,不同于以叙事为主的影像作品。
汪嘉欣(艺术百科) 迷彩 2022 单屏影像 截屏
作品关于隐蔽与识别。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输入,这些信息依赖日常经验对其进行判断,以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略许多其他的信息。作者在作品里虚构了那些隐藏和散落在生活场景中的不可见之物,需要观众寻找那些散落在画面中的信息,一旦找到不可见之物,目光就会被吸引——以此描述了不可见事物在例外状态下对生活产生的细微控制。
汪嘉欣(艺术百科) 迷彩 2022 单屏影像 截屏
汪嘉欣关注身边不起眼的信息在例外状态时的价值,伪装、隐形的人随机出现在影像中的各个场景,既试图躲藏,也同样期待着被凝视。
在展厅最后的那面正墙上是参展艺术家康凯雯、贺中晛的影像作品《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为探讨并试验影像作为媒介的观看机制,康凯雯与贺中晛的影像,尝试在对日常生活片段的非线性叙述中,联结现实和意识。在艺术家的家乡福建泉州,那些曾经的历史事件和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之间产生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他以个人的影像语言,拍摄的现场,产生观看与体验之间的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暧昧不清的观感。
康凯雯(艺术百科) 贺中晛(艺术百科) 此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 2021 影像 截屏
作品核心是对影像这一媒介的观看机制的探讨与实验。尝试通过影像重造有“光晕”特征的第三空间,光晕指向的是一种暧昧性和一种距离感,第三空间则是现实和意识构筑出的差异空间。作品将日常生活的片段,和诗性的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作为两种叙述手段,相互穿插推进叙事,这也对应了观者的两种观看状态,即为回神与出神。 如果在观看的时候试图去寻找一种清晰明确的边界定位,那么现实会不断地带着你出神又回神,在大雾中展现出无法明晰的形象。
“叶子航、徐逸帆是创新设计学院的同学,他们的作品是一组装置。包括生物图谱,这次因为展览呈现的需要,只展出了装置部分。”作品《授鱼以渔》的玻璃器皿内安放的类似生物器官的装置,他们的作品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作为线索。展览现场呈现了一种陌生的未来感。
叶子航(艺术百科)、徐逸帆(艺术百科) 授鱼以渔 2022 装置 树脂、硅胶、亚克力、水 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
在未来,一场由人为因素而引发的生态灾难导致了夜光藻的极端变异。异化的夜光藻聚集在其他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上,以鳃的呼吸限制原生物的生存,维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人们迅速地发掘了这种共生关系潜在的经济价值并发展了与之相关的产业。鲜活的共生鳃存在抗癌、细胞再生和保养卵巢的药用价值,海底深处失活的共生鳃则形成了稀有的海洋宝石⸺夜光藻礁。
作品聚焦海洋污染问题,情境化地推演了一个悲观的未来世界:人类持续地破坏海洋环境,没有丝毫悔意,对变异的海洋生物熟视无睹,加以包装,再次美名曰为自然的馈赠。通过设计一系列与未来海洋产业有关的道具,呈现海洋污染问题持续恶化的后果,引发当下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陈吟(艺术百科) 祝你好运 2022 装置 360 × 90 cm
《祝你好运》由阳光、镜面、墙体三个部分组成,是一组由天然与人工的结合体。通过利用镜面反射光线的原理,来做一次信息传递。阳光本身是一种不可控因素,所以天气条件的好坏与太阳和镜面位置关系的变化也关乎到此件作品的完整与否。艺术家只做信息的编辑者,而按下发送键的是“它们”。这是一场“限时表演”,观众是否能看见完整的作品形态,是这件作品的随机数。
陈吟试图帮助自然传递信息,当阳光折射到特定位置时,观众才能看到艺术家事先准备好的文字,祝你好运!
崔砚然(艺术百科) Formula(系列)2022 布面综合
艺术家以绘画为媒介表达对当下的思考,试图从事物的开放和不确定性中找出某种联系和答案。
崔砚然的油画创作是对当下的开放式思考,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罗心聆(艺术百科) 衔尾蛇 2022 有声数字动画 5′00′′
人类双眼的视角范围仅有120°,但在人类的历史中从未停止过对沉浸式图像空间与全景的追求,“全景”是否是一种对我们无法达到的“全视”之弥补?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不断向"衔尾蛇"请求视野范围的增强,在相继获得扇贝、山羊、蜻蜓的视角后,仍不满足的“我”最终得到了衔尾蛇的视觉……
罗心聆关注人类媒介史中视域的扩张,用VR影像讲述了“我”不断向“衔尾蛇”请求并最终陷入环状全景视觉空间的寓言。
吕艺杰(艺术百科) 造像术 2022 双屏影像 16′47′′
作品的构思来源于艺术家在幼年记忆中对父亲和祖父形象的虚构。由于父母在艺术家能记事前就已离异且不再来往,他曾把童年时期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身着笔挺西服的成功男性形象认为是父亲的样子,也曾把康奈服饰的徽标误认为是自己的祖父。艺术家将自己对父亲和祖父形象的构建过程和“造像”相联系,而“造像”通常是为了不朽。整部影片选取了康奈品牌徽标、西装男性和伟人像三个“像”,通过在三维动画、老照片和录像间的媒介跳跃,讨论了记忆的构建过程。
吕艺杰利用三维动画、老照片和录像等媒介“造像”对父亲和祖父的错位记忆。探讨图像世界对个人记忆的替换和包装。
杨思韬(艺术百科) 千赫兹轮回 2020 声音装置 卡式磁带机、磁带录音、扬声器、亚克力板材 100.5 × 66 × 15 cm 展览现场
杨思韬(艺术百科) 千赫兹轮回 (局部)2020 声音装置 卡式磁带机、磁带录音、扬声器、亚克力板材 展览现场
1kHz的正弦波处于人耳最敏感的频段,常作为“自我规制音”出现于影视广播节目中用于遮蔽禁止的话语。它是语言政治的工具,却也是声响的虚无,是无声之声。作者将此音频剪辑为颗粒音,由改装过的卡式磁带循环播放。循环的磁带看似永不停止,但由于读取频繁,它们反而会被更快地磨损。18个声响构成昼夜不停的唱经机,嘶哑无力的旧声不断由形貌端整的新声所代替。庸庸碌碌之中似乎也在悲叹:究竟什么才是永恒的?
杨思韬把用于遮蔽敏感词的1kHz频段音,亦即“自主规制音”用特制的循环卡式磁带播放,使之往复地诵读、磨损、替换······
展览现场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作为长征计划继2021年展览“郑圣天——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之后的又一场大型展示。长征计划一直以来尝试通过不同项目,向青年创作者与学生群体提供展示与创作的平台,并期待邀请观众深入了解其如何将新鲜的经验与思考,反映到策展实践与创作之中。
展览现场实验音乐的即兴表演
展览开幕当天,现场即兴的实验音乐表演,与作品共同加强此次展览的发散性和对主题的回应。
【参展艺术家介绍】
陈吟
1999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作品以行为影像、场域装置为主,试图用多种媒介关系去对社会空间进行叙事,近期创作多围绕于个人与空间、与社会、与系统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崔砚然
1994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上海人,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作品以绘画为主,以创作呈现思考过程,试图通过绘画探索自我与外界的联系。
贺中晛
199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关注生态学在电影和影像中的实践,在创作中,试图对战争和技术的相关现状作出回应。
康凯雯
199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关注并基于技术、图像和光晕的第三空间等理论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影像深入社会生活,回应着自身对逆熵的思考。
罗心聆
1997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作领域覆盖数字影像与多媒体装置。
吕艺杰
1999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创作主要从图像出发进行媒介实验,综合运用录像、三维动画、装置、摄影进行空间叙事。
毛泽皓
199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生活和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以广泛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源泉,探索水墨媒介在文人画笔墨上的延伸——对新媒材的水墨实验,以及对当代的笔墨视觉经验的思考和反馈。曾多次尝试以现场绘画作为艺术实践方式,创作与空间发生关系的作品,将传统的文人雅集和文房绘画转向当代展场。
欧阳浩铭
1998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现居杭州。现研究生在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从事跨媒介艺术创作。致力于研究人、城、地三者关系,人的身份认同与城乡发展问题。
汪嘉欣
1995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创作以录像、实验影像、影像装置为主,借由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中模糊的图像延伸至活动影像表达,审视内部情感与日常生活的隐喻,以影像创作的方式勾连个体对事件的重写。
徐逸帆
199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生活和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他着力于将硬件交互技术和算法生成艺术综合应用于设计当中,热衷于用简单精妙的机械结构来处理复杂的设计问题。
杨思韬
1993年生于福建泉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现从事媒体艺术工作及研究,同时也是一名电子音乐人。创作以声音为主要媒介与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媒体考古、社交媒体、听觉政治等议题。
杨子敏
199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现居杭州。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杨子敏的创作直面父权问题,涉及权力结构、技术伦理以及意识形态等。试图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调查,并结合装置、影像、文本等手段对自我进行拷问,通过先拆解再重建的方式落实生产工作。
叶子航
2000年生于浙江温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致力于将思辨设计方法论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图媒设计当中,力求用设计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发挥设计作为一种思辨的工具效益。
尉浩
199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他是一名三维艺术家、虚拟内容创作者、视觉设计师、 VJ,主要创作三维影像以及交互装置的作品。灵感聚焦阈限空间,混合现实以及叙事失调。作品涉及audio-visual、3D艺术、AR、交互装置等。
【策展人介绍】
陈迅超
1996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关注自组织、社群生态与制图学等议题。
谢本颢
199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策展人、设计师。关注大众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谢雨欣
1998年出生于浙江舟山,关注公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形式及其对人的感知体验的影响。
徐梦艺
199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关注质朴戏剧、特定场域艺术和地域性的策展实验。
袁孟如
1991年出生于江西新余。关注技术、资本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试图从现象背后梳理出历史脉络,形成对当下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近期研究方向包括数字艺术、代币经济和线上策展。
张诺馨
1998年出生于河南许昌。对语言和文学、边缘群体境遇和后殖民状况等抱有长期兴趣,关注不流行但依然重要的人类情感和精神史。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艺术家:陈吟、崔砚然、贺中晛、康凯雯、罗心聆、吕艺杰、毛泽皓、欧阳浩铭、汪嘉欣、徐逸帆、杨思韬、杨子敏、叶子航、尉浩
策展人:陈迅超、谢本颢、谢雨欣、徐梦艺、袁孟如、张诺馨
展期:2022.8.13–11.20
地点:长征空间,北京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