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8-19 12:52
在谈到王蓓祺的作品时,姜建忠如此说道:“王蓓祺对人物很敏感,这在她附中时期就显现出来了。离开了学院,王蓓祺似乎沉寂了一阵…严格的学院训练却使她感到了身份的模糊。我是谁,画什么,怎么画,已经是界定自己身份的有力证明。在艺术的道路上,常常发现许多人弄丢了自己还一无所知,他们始终在迷途中徘徊。学院和逃离学院是一个问题,其实寻找自己,发现自我并不是一件易事…显然王蓓祺这次个展正在努力接近自己的初心。是的,她开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视角。”
2022年8月18日至8月31日,“身份——王蓓祺近作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近些年创作的人物肖像画数十余幅,表达手法也涵盖了自求学以来一直使用的布面油画,及其新近尝试的iPad绘画。
此次展览以“身份”为线索,是源自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影响。电影里的主人公老白,自称是一位“杂家”,让不少人有了些许共鸣。王蓓祺认为,这部电影也反应了“身份认定”这个话题,老白与老乌这两位上海人,都是有传统价值观的人。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却显得“格格不入”。其实反应的就是一部分人和当下社会的一种碰撞,有的人可以融入,有的却不能。电影的最后采用了非常戏剧的手法,用老乌的死来作为故事的结尾。老乌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他年轻时的职业又到底是什么?感觉很朦胧梦幻。最后他靠一个画展贴上了他的身份——“策展人”来收尾。这其实也是一种身份不确定的表现。
身份的共存
基于日常的鲜活
王蓓祺的所有作品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瞬时感受,凭借习画多年积累的对情绪的敏锐捕捉及准确表达,她在生活中常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并在旁观的过程中,将身边人以自我感知的视角入画。所以,在观看王蓓祺的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鲜活,真实而朴素的个体情绪在观看的过程同步流动,因此,观看这一行为也被赋予了流动感,仿佛身处情绪海洋,心随物转,情随画迁。尽管有时造型脱离了物理的准确,但对于物理之上的情理的准确表达,倒也使得王蓓祺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出乎意料的趣味。
这种鲜活的感受建立在王蓓祺对所画对象的熟悉上。或者说,只有对所画对象拥有一种感知和情绪的认识,才能通过绘画将对象的神韵而非身体表现出来。从艺考到艺术院校,对王蓓祺来说,画人物是最习以为常的事。一路走来,她对人物表情有种天生的敏感与喜欢,经常会本能地抓拍一些周围人一刹那的神情。她喜欢画和自己有交际的人:有互相认识多年的朋友、有认识对方但对方不认识她的公众人物等等。
绿 iPad作画 30×25cm 2022
“回顾第一次画人物(很可惜那幅画现在没有了),我画了一张很黑很黑的脸(模特的肤色是正常的),可能是我天生力气大!我把模特画得特别夸张恐怖(当时还没学会人脸的比例结构)!这之后才开始了正规的艺考训练,包括人物头像训练。到今天我突然发现,我又画回到了第一张人物头像时的感觉,很奇妙”,当谈起往事,王蓓祺笑着说到。
iPad绘画
一种新的碰撞
观看王蓓祺的画,总能感觉到那份对生活和人物的真挚而热烈,饱满而丰富的情绪。或许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这种饱满和丰富,在近期作品中,王蓓祺十分偏爱高饱和度的颜色,鲜艳的红、极沉的蓝、极深的黑,抑或是极亮的紫。“近期的作品,色彩很强烈,碰撞的色系经常会被用到,我也一直在挑战:在高纯度、高明度的颜色之间,它们如何能在画面中‘共存’”,王蓓祺表示。
视频聊天 iPad作画 8×16cm 2022在画作中,除了颜色的共存,王蓓祺也意欲探究身份认定的话题。“有人说很多问题其实是‘身份认定得模糊’所产生的。别人对你的身份认定与你自己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未必是完全重叠的。我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为主,近期我的作品很多是表现画面“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这关系很像个人身份与社会环境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艺术创作之初,王蓓祺也曾凭借传统油画语言赢得过荣誉。但在职业道路的发展过程中,一向从心的她还是选择了“出走”。她追随自己的感受,创作手法越来越打破传统的限制与束缚。诚如她所言:iPad绘画也是近期一种新的尝试,在绘画过程中,可以摆脱材料的束缚,一些以往不能兼容的传统材料,在iPad数码世界中,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一种新的碰撞正在进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