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10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a5a70ec505458114209c9c73f176ca8.jp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10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李佳 李怒个人项目|别上楼 Don't Go Upstairs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介入和干预观众行为作为展览的起初

2022年10月15日, “李怒个人项目|别上楼 Don't Go Upstairs ”在蔡锦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李佳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d46645f26f0cc5f2841a8b8386f93db.jpg

活动现场

此次个人项目“别上楼”以介入和干预观众行为作为展览的起初,观众有权选择上楼或不上楼,且无论观众作何选择,都将构成这次展览的重要意义。

展览现场:一场好玩的“游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e0f4e0e0e7d95d1b50f02031ae1bea3.jpg

活动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aeb6e3c2103c6f156aa09d6d3b6fb7d.jpg

活动现场

此次展览,艺术家好似给观众开了一个玩笑,或者在玩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展览“别上楼”,观众来到现场看到这样的主题,有些真的就选择不上楼,有些偏偏反其道行之,要上楼,还有一些观众走到一半就下楼了,在上楼的过程中,楼梯台阶上有像小广告那样的“别上楼”三个字,反复提醒观众,不要上楼,但最终走上楼顶的观众,或许会失望,因为他们来到的是一扇紧闭的大门前,没有想象中的展览空间;另外一方面,观众也可能会感到庆幸,自己上来了,因为艺术家在大门上铆了个铁皮盒,里面放了很多糖,观众可以选择拿一颗,展览处处都在让观众做选择,这就是展览有意思的地方,不管是上还是不上楼,拿还是不拿糖,观众的行为都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就像艺术家讲到的,“揭谜并不是这次展览的目的,强调身体力行的实践和感受才是展览想要传达的意义。”所以也在提醒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策展人:策展团队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提出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和理解

2022年10月18日,“缓存在 / 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刘畑担任总策展人,刘益红、应歆珣、龙星如、王洪喆担任联合策展人,奚天豪、段馨、郑林亦心、任越担任助理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6e0f65c5152d181548f0b8c03881b7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6ece5288effdb32a12a91bfc158786c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beb61918aa91e82c64e7b503513a87ab.jpg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展现场

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世界的基本构造,人类思想的基本原型与隐喻。通过对汉字的绞丝旁(糸部)系统中所蕴含的“宇宙技术”的考察:关于“关系”的理解,关于颜色的通名,以及“纤维”之为“思维”的原型意涵……探索纤维从具体的物质、劳动升华为思想原型的创造性过程。经由来自纤维提供的感知,三年展试图提出一种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和理解:“艺术”的创生与存在方式,是一种尚未定型的“缓存在”。

这呼应于英文标题“Being Theoria”,它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theoria”(静观/沉思),强调“前-理论”、未固化的思考。策展组尝试以此回应于传统中强调制作的技术-艺术和当下强调参与、介入的实践性艺术之间的分裂。

展览现场: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

此次展览作品分布在浙江美术馆1-2楼的1-6展厅与公共空间,展览不设分割的板块,而是以若干“线索”的形式串联全场:文/纹(文字/文化/文明),绪(情绪/思绪),线(轨迹/线条),织(劳作/身体),网(网罟/互联),结(记事/神话),综(纷纭/繁复)…… 这些线索彼此交缠“纽结”于空间之中,呈现为若干个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c1813971ef3d0df8fa85ed09b579523.jpg

周雯静《生产/符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868783a75b475c45448270f33fa7f436.jpg

印德尔·萨利姆《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f719ace67450c5e1cc2c9dc92118d745.jpg

爱丽丝·凯特特别项目《缝一棵树》

比如艺术家爱丽丝·凯特通过合作参与创作的《缝一棵树》蕴含着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平衡;印德尔·萨利姆《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将诞于疫情的191面旗帜带到了杭州;毕蓉蓉《再编码—纹样》试图重建内外部的关联;黄燕《俯仰之间》试图让思维在“俯仰之间”无限伸展;周雯静《生产/符号》中亲手缝制的3米宽25米长帆感动了无数观众……


策展人:孙啟栋 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了更新身份政治、美学体制以及其他先锋派遗产的紧迫性

2022年10月27日,没顶美术馆对外开放,主题展“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同期开幕,此次展览由孙啟栋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df6ea90a296ddeb3cdb30c87e15e385.jpg

没顶美术馆

此次展览针对当下愈演愈烈地算法思维引起的同质化现象与既往的西方主导的全球艺术双重提问,开启了一段重新发现作品展示制度的旅程。13位艺术家的作品占据了没顶美术馆主题展厅的室内和户外空间,探索了更新身份政治、美学体制、以及其他先锋派遗产的紧迫性。展览的临时性与展厅外的荒芜与废墟感所象征的地质深度时间,非但不冲突,反而使得展览中的作品和图像具备流动性和在白盒空间无法获得的存在强度。

展览现场:养鸡场变身美术馆

如果看名字“没顶美术馆”的话,会以为又是一座非常漂亮或者现代化的展览空间,但来到现场之后,展览的场地会颠覆掉观众对于美术馆的定义,破破烂烂的房子也能成为美术馆?可现实就是这样,有的空间甚至没有屋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9e262fb051ac15f797be1d8f067da8b.jpg

冯至炫《如何屹立巨大的柱状雕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11dcd238bd0ba94544cd00bdd2e6ac4.jpg

汪建伟,先知,2012,综合材料装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5994dff5bc1dd01b192c812d438e1c64.jpg

褚秉超,桥,2020,影像,1小时19分(影像截图)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分布在没顶美术馆的室内和户外空间,比如艺术家冯至炫的雕塑作品《如何屹立巨大的柱状雕塑》位于室外,他将干涸的养鸡场废水渠中凝结的凝结物支起来,展现的正是这片人为的自然生态的历史;李汉威作品《经济区》在一处草坪上摆放了近30个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帐篷,呈现我们对健康、人、生态以及对工具种种判断与态度。室内展厅,艺术家何岸收集了家人朋友们穿过和丢弃的牛仔裤,再亲手将这些牛仔裤扯成碎布条,用铝翻制出布的形状,堆积成小山。汪建伟的作品《先知》则与城市的路灯、灯箱广告和尾气管有关,展现出一个关于城市的样子。作品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会与在白盒子空间观看,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策展人: 陈小文 王乃一“合成生态” 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形塑一种新的平等观

2022年10月28日,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在798CUBE开幕。此次展览由陈小文与王乃一担任联合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38495adf7435617bdab7dd9f3d49962a.jpg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eb431aca30c54dd40d1f9043675333c3.jpg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展览以“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为题,探寻重塑自然的可能性,检视后人类的生态想象,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本次主题质疑人类在生态体系中的主宰地位,正视万物的能动性的同时,重新审视生态体系中彼此复杂而紧密的牵连。

展览现场:后人类的生态想象

大章鱼、猩猩、犀牛、水母、蚕丝......进入到展览现场,会被作品牢牢地吸引,而作品也会引导观众重新认知我们的地球,重新探索应该如何与所有物种共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049130e223e2fdc5735cc1bb6e9a9ce.png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34c37247ab53754b32add2ce4c7c2a4a.jpg

《降临》,向京,2019年,图片 © 向京工作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3c7d4157363218138d0081f63209a688.jpg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大卫·帕里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比如“气候时钟”以倒计时作为一种凸显紧迫性的工具来反思气候变暖这一全球议题,在对人类行为进行警示的同时,传达全世界在一条时间线上共呼吸的情感,激发人们共同行动,这也是该项目首次在中国亮相。中国艺术家向京的巨型雕塑《降临》,是一只巨大的章鱼;英国艺术家Alexandra Daisy Ginsberg作品《替代》,以数字化的形式复活已经消亡的犀牛。


策展人:郭晓彦、缪子衿 近未来-完美搭档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侧写逐渐到来的未来形状

2022年10月28日,“近未来-完美搭档”在悦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郭晓彦、缪子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4bc62f07e91c0c2f7258c586d8ec3a4.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554f285809401a147f2b1ca93bb00bf.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将人工智能、3D建模软件、社交平台、游戏等参与并逐渐改写我们未来生活的技术视为合作伙伴,推测人类、机器及其他“非人的”物种之间潜在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并以此侧写着逐渐到来的未来的形状。

展览现场:科幻照进现实

双手伸入暗箱,触摸几何模型,你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数据被墙上的互动装置“画”出来,蹬上“健身自行车”,即可通过人力发电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形成生态智能富氧区,这是一场让科幻照进现实的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d1ae9d13484934fa012a21aa17581b1.jpg

费俊 《姿态云-姿态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954d48fb8546b10c6a21daf8c6356ad.jpg

劳伦·李·麦卡锡 《社交土耳其机器人》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90后艺术家施政的多屏影像装置《雾晨》系列作品由神经网络构成,后者是一种模仿生物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劳伦·李·麦卡锡作品《社交土耳其机器人》中,艺术家在一个名为OkCupid的在线约会网站上选定了30个约会对象,并用手机将这些约会现场直播给数字工人,并让他们远程引导她接下来的行为或对话,以此在今天充斥着自动化和算法的生存环境中探讨社交关系的状态。


策展人:张子康 段少锋 頌之回响:追溯穿越时空的精神与美学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时代的回响 文化的再现

2022年10月29日,頌艺术中心开馆大展“頌之回响:追溯穿越时空的精神与美学”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段少锋先生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73e306674de20242d9b919a5d4186d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c915fccd941ffeb1067977feb2d1c6a.jpg

展览现场

“頌之回响”——是现代与传统的回响,是全球与本土的回响,是798艺术区20余年来发展历程的回响,此次展览本着“时代的回响、文化的再现”的策展理念,以饱含情感的作品讲述这798艺术区20年来与时代的共振,也体现出每位艺术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活现实与东方历史精神文脉交织状态下的美学态度。

展览现场:属于中国的美学殿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da7cbd17e3929465c3f2e89c21d3ab6.jpg

曾梵志-《踏雪寻梅之二》-约 193×52×260cm-铸银-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faf6bf9b46fa1a9f3ca7a173f71a174.jpg

展望-假山石117# -345×243×120cm-不锈钢-200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bfc1c61e8c5c08e05346cf508bcfe7f.jpg

徐冰《铜凤凰》 凤:142.9×36.8×38.1cm;凰:141×40.6×54cm  青铜雕塑(铜绿着色) 2016

“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是观看展览之后最大的感受,比如艺术家曾梵志作品《踏雪寻梅之二》、展望作品《假山石》、蔡国强 作品《生命历No.2》、邬建安作品《手足俱全,得道近仙》、尹朝阳 《嵩古》、隋建国作品《云中花园-手迹56#》 、徐冰作品《铜凤凰》等等,众多作品仅仅从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东方美学气息,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正在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学殿堂。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