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深度 | 郑力:深处修竹 同行伟大

2023-05-17 21: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251c665f94d5531dfab2f40db0d33995.jpg

郑力

撰文 | 邹萍

画史上有件神秘画作,画幅上无名款,流传也无绪,但技法之高、格调之高却是公认。

这就是《雪竹图》,据传作者是南唐徐熙,诞于千年前的江南。

飞雪有声,惟竹间最雅。此图借地为雪,萧索枯寂,亦真亦幻中细腻写实,熔铸静穆里情愫深邃,意之旷与境之幽均留素成云。

千年后,艺术家郑力在江南再绘竹迹,借《雪竹图》为影,呼应“五岳归来”,深思中国绘画幽微之境的审美气质与实践语言。

我们都知:需到源头饮水。但“源”究竟在何处?

我们都想:能与伟大同行。可如何才是真正同行?

无人知晓答案,正如从来无人知晓路在何方。但需坚信,只要认真思考、勇敢迈步、努力前行,“路”就一定会出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2238dd21a17b6a55f0f2b94a02c8119e.jpg

《雪竹图》  南唐 徐熙  上海博物馆藏

▍格物

很大程度上,创作者格物的姿态决定了最终的创作视野和格局。

郑力观《雪竹图》,最在乎竹叶是否“锋利”:“徐熙的竹子一定要坚毅和锋利,画的软绵绵就不对了。”“柯九思的竹子不锋利,软中有筋骨,糯,是另一个巅峰。”

竹子作为自然物,绿莹雅正,杆叶相衬,不仅入画,更早早被注入独特的中华气韵,这份现实与心灵孕蓄的是沉淀深厚的民族文品,疏影清魂,执贞守节,天人相合,隐逸通达。

“竹子难画,不能太过随心地撇捺,太写实也不行,会降低它的品格。”郑力很清醒,对画家而言,“画竹”的终极问题就是这个规定的技术动作能演绎到什么程度,能否在竹子的历代名迹中再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他认为个中难度在于能否做到“放笔写出”的瞬间墨痕,将笔下乾坤、天生悟性、后修笔性、笔墨规范、竹画品位和竹子本身形态等几乎同时送达,“偶尔为之,熟后生,成就看天意。”因此,画竹,是一个囊括写实、写意、写心、写情等多维通道于一体的综合行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04527a573755bf66aeacbcace3f67609.jpg

郑力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现场创作《风竹》 

艺术家徐龙森(左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汪涛(右一)

郑力画竹实践已久,早期学文同,下笔直写,以墨写竹。但自遇到《雪竹图》后,他便明白:竹需“画”而不仅是“写”。

高居翰在《画家生涯》一书中认为《雪竹图》“是隐藏画家之手以使观者集中注意力于图像的至佳范例”:它看起来毫无人类艺术的痕迹,犹如造化之功。宛如天成,并无心存任性或自我的介入。”但高居翰终究只看到了雪竹的难度,却没有读出雪竹中处处都是“徐家样”。

画者,源起内心,观向对象,终落手下。这其中,写实、写意、写心等反复纠缠,于多种矛盾中刺激作者完成创作。但孰轻孰重始终无公论,这一方面是好事,因为利于艺术思潮的多元发展,但也必然带来诸类困扰:画,究竟是什么?尤是明清之后,文人趣味逐渐掌控全局,意写之潮席卷而来,状物之态不免被压制甚至边缘化。

从自然物到图像再至成为被格之对象,伟大的《雪竹图》始终刺激着后人对中国绘画的深度思索。《雪竹图》秘藏于世千余年后,于1956年才被谢稚柳先生“看见”,2009年底高清图片出现在《宋画全集》上博卷中,距今不过十余年。所以,真正意义对《雪竹图》的研究和创作也才刚刚开始。

郑力的大茶室“岸舍”墙上,挂着目前为止最高清的《雪竹图》复制件。它如此微妙精致,物象细节恍然眼前重生,却意趣盎然,充满大开大合的气势。这份典型案例有力地告知后来者:中国画,可以这样画。

于是,它便魔咒般地牵引住了郑力的目光和思考。

▍明己

“徐熙的画法类似范宽的豆瓣皴,竹子叶筋和转折都是小笔触组成,但他不让观者感到是由无数个小笔触皴出,对形有着非常惊人的掌控力,竹叶与底子的阴阳互衬变化丰富,真是无所不能,这是我一直迷恋《雪竹图》的地方。”“其他画家的竹子都是墨笔写出,墨痕即竹叶,但徐熙的竹子却是画出来的,他的竹子形态都是靠墨底渲染而出,尤其是竹梢的飞白与残缺部分,都是墨底反衬,既是竹叶的形状,又似雪意,更似笔意。他是画竹,长时间动作,其他都是写竹,瞬间动作,我觉得这是徐熙《雪竹图》与其他名家画的竹子的最重要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不同。”真是“入竹三分”!

郑力从实践者的角度直抵画竹内核,既打开了画竹的阔大视野,更从他者角度回应了中国北宋早期绘画中极为珍贵却已逐渐式微的“绘画性”。这是只有真正忠于绘事的艺者才耿耿于怀的心结。但相较而言,他进一步指出《雪竹图》中有多处渲染和画法用了反衬,“这种非常复杂高明又现代的画法”更值得点赞。

中国的优秀绘画,从来就没有缺失过“当代性”,然而这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之所以郑力能“看见”,是因为他的目之所及,扫描的是整个艺术史。

7bf37c5e3772e0bc32679a41c5a5a46b.jpg

郑力《漱玉》120×135.5cm 水墨设色纸本 1994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ecf06ed1772108a85ccca2c9423eb528.jpg

郑力《书香门第》169×248cm 水墨设色纸本 1995  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eba132daf9d26b3f0905f6ff8fa5794b.jpg

郑力《晴雪》 233×135cm  水墨设色纸本  2002  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a6708e102695baa2a7abe9053072571b.jpg

郑力《游园惊梦》210×198cm  水墨设色纸本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

2205e6203d1fc9fa56f0ff64db6fa9ab.jpg

郑力《万壑松风图卷》(局部) 35×204cm  水墨设色纸本  2010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

1999年,郑力的作品《书香门第》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他说整幅气韵就是追慕《雪竹图》,《漱玉》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晴雪》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游园惊梦》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山水画作《万壑松风》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奖,连续五届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在国展史上极为罕见!2016年长达七米的《顺水图》惊艳亮相,郑力以“反临”的方式和精妙的笔墨让世人惊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更是盛赞郑力为“当代山水画第一健笔,足与古人浴血一战”。

这杆“健笔”,工笔、写意随意而为,融山水、花鸟、人物为己所用,将有限的笔墨经验、无限的生命体验和经典图式的美学规则打碎重构,再造当代中国绘画再发展的强大原力。

静观万物皆自得,始觉万物皆生命。所谓气韵不可学,或许因为其与人格魅力紧密关联。郑力自认表面感性深层理性,于他而言,绘事绝非单一的笔墨游戏,而是从“有法”到“无法”再到“有法”,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智性和独立人格的本源滋养。

aab786a9387efa5484fbda7c3490161d.jpg

e0fb3589992a0bf90371117325f92acd.jpg

045aa379801c4b82b55212fb377b9f0c.jpg

f57e52109e7ccdb4628e1587c0ba3ef2.jpg

郑力《顺水图》(局部四幅) 35×696cm  水墨古纸本  201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b5cd986e96e470947e9c53b6c63c7de9.jpg

郑力《玉溪仙侣》 68×139cm  水墨设色纸本  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8eb98421632569d702ae94bc6f470668.jpg

郑力《狮子林写生》  31.5x82cm  水墨金笺  2011 

“近60岁了,正是创作好时期,但保持创作的初心不容易,尽量避免概念化,套路化。”优秀艺术家毕生所求大多是创造一个独属形式,“但这个形式不能结茧太早,要尽可能做大做强做深。

这方面,他一直很自律和警醒。

▍归来

于是,2023年,他用一组竹画说出了思忖多年的“心结”。

亮相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的《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跨越了既有“竹法”,可视为郑力多年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不仅沉淀多年所思,更在心境、技法、格局等方面均实现突破,糅诸家成己貌,携传统基因对话现代艺尚,既包括物象之德,亦包含作者之品,得周全、忘机之姿。此外,它还指向了一种国人独有的世界经验:不止于观照之法,更在乎成象之道。

画面中,不同切片的“竹子”构图灵动,浓淡不同的墨色或逆见错出,或随枝丛生,背景以染渍等处理,意蕴浓烈,落墨精准,精妙微观的同时又淋漓酣畅,气势磅礴。整体观之,其高度实验性却脉络纯正,既有宇宙洪荒的深邃,又具世界万相的风情。作为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通达天地洪荒和山河岁月,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能量,这份文化DNA相较状物,更在生趣、生机与生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4e5cfa15d6753697177d1a5900cf3f2d.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35cm×50cm-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0af7f6e069563291b36a165d70ff336.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45cm×53cm-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d6f28f0c1633f49a56bab9e5504b93e3.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 35cm×50cm-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85d5ba5f77cf3ec98f117507ab8ef9be.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 35cm×50cm-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129be47992a57ec2a1eb50a6ae3ae3b.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 53cm×50cm-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cf20cd43ac3a40d035e2db4b49c59218.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fbc261dcb80e301c40fe055489c43057.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c576171d6bcedd59081b85665881b62f.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fcf1d79cad0911101a81daf38bf65e98.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2bf303467c4b3d022b9344530500baf2.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1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5b8e4d7f7e118f798c0d57e745c1db1.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1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b3d323022ba193dc65fe41ade4a05c31.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1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a729b6bb12bbe335e8662825e061a9e9.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1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573e8013ac7275b4afb57be7d01a953f.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53cm×50cm-14

这套作品突破了大众对郑力的常规认知,但也都有迹可循。如画中有很多精微的小世界,生命角落的小小宇宙深邃而清幽,特别让人欢喜。这或许是个性使然,“我非常重细节,对画画要求很讲究。”如写生,他会选择苏州园林,因为那里的金镶玉竹特别有贵气。而这次,也用到了一些写生积累的技法,如“洗”,“渍”,“我一般会先在金卡纸上随手画,然后反复看,试着去破坏,出新状况,有时反规则更容易出彩。画完后要在几分钟内用水冲墨,不然很快就干了。”时间纵横间,意趣渐增,“逐渐进入无序或忘我状态,然后长考,再细心收拾,有些破坏性处理很偶然,但若深究,也是必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a8a0f8ebd6fb006d9672e0d7836de22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7c46408c666c3fdb7560d668b25be6a3.jpg

郑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系列》系列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某次谈话中,高世名曾感叹:“你若拍摄竹林,调整光线,会发现竹林上部是亮的,底部偏暗,而且暗得幽深,上面全是竹叶,下面是竹竿,你的视野可以透到很远处。它的暗不是黑暗,而是幽暗、幽远,有幽玄之气。这种竹竿间光线、颜色的变化,我没有看过哪一个画家把它表达出来。”

见到郑力这组竹画后,他说:“于披离点划中见萧散,于痛快淋漓时见从容,于细枝末节处得劲健。幽篁深处,可观风雨。新格已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f55dba984a86b45581eb36865d2d6e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b55cd8f8210c81f83b8ebbc1a0ff8f3f.jpg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现场

最后,再回到开篇提及的神作。

对当代艺术家而言,《雪竹图》既是学习经典,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撞击必将延续下去。面对如此恒力,我们该如何应对?

郑力有新发现:《雪竹图》的犀利处,除却大众熟知的技法与意境等,尚有“尺寸”之项,即画面的大尺幅,同是铸就伟大的必要条件之一。画面中,尺寸对应的是空间,更大空间的支撑对应的则是物理与心理更旷达更精妙的把控,也更难。

“目前大都中小尺幅,未来,我希望做大尺幅的尝试,因为大的画幅在水墨渲染和竹子姿态处理方面必然有更难的相应要求。”

他立下了这个flag。

一切传统都曾经是发明,而真正的继承都是重新发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7d9d9797d462cb295bdb15c3244fbb32.jpg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张捷

联合策展人: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刘杨、沈临枫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画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