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自然的双重性”正在展出:关于“山水精神”继承和重构的第三场追问和演绎

“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

“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

8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已结束 6.8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4f9a827f7738e3e691d56f2d1ec83e53.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0571871fef8aaead521e232d1ab1d23a.jpeg

嘉宾合影

导语:传统山水画创作如何进行现当代转换不仅是个学术命题也是个时代命题,是中国艺术融入世界艺术史的一个重要路径。崔振宽美术馆近年来一直关注和致力于探求、追问、推动此项艺术界重要任务。自然的双重性正是这一命题的展览呈现和重要学术阵地。

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主办的《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于2023610日上午开幕至今,已经半月有余,国内重要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参与与相关学术观点为“山水精神继承拓展重构转换的命题再添新章,使得问题有更多深层思考和多元答案。此文我们再做回顾梳理,加深大家理解并驱动现场观展。

自然的双重性 第三届西安山水邀请展”在延续2019年、2021年前两届山水展的基础上,以精准的学术定位和强大的学术阵容,邀请了阿克曼(MichaelKahn-Ackermann)、寒碧、鲁虹、彭德、皮道坚、尚辉、王  鲁  湘、吴洪亮、张晓凌等当代国际国内9位一流文化学者和批评家组成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同时提名邀请了27位在中国画、水墨、综合材料、影像和装置等当代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参展艺术家,他们是崔振宽、沈爱其、王劼音、罗平安、胡伟、刘进安、沈勤、周京新、蔡广斌、陈琦、桑火尧、崔海、郭志刚、武艺、方向、张诠、曹晓阳、侯拙吾、朱尽晖、王绍强、丘挺、魏青吉、曾健勇、郝世明、杨泳梁、梁雨、李洁。出品人崔迅,策展人为侯昌恒、魏详奇。本次展览以100多件(组)跨材料的作品,力图呈现“山水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继承拓展与重构转换的脉络及其现状。

 作为崔振宽美术馆馆长、展览出品人崔迅,有一个重大理想:希望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展,既有我们自己民族性,同时它又不是传统的。在这样一个大精神的指导下,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馆方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尽可能面貌丰富,展现出既多样有深度的状态。

可以说,这场展览再一次达到了这个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00db484cb496d56efbae0a22f42a9507.jpeg

扫码观看研讨会和论坛直播回放

再解“自然与双重性”

 “自然的双重性山水展已经进行到第三届,依然坚守着对山水精神继承和重构的追问和演绎。在此,有必要给读者们重新阐释下此主题含义。

学界认为:山水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脉,山水精神的本质即是“士人精神”,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的思想体系。“自然的双重性”山水展作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双年展性质的年度学术展览,致力于探究“山水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传统与现代,思考山水在当代思想语境中重塑、再生的论题,继承拓展、重构转换是关键词。继承拓展,是植根于中国山水内在的语言形式与思想谱系中实践的新变;重构转换,则是注重发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借鉴山水经验的新表现,进而探究山水与全球化的命题。

策展人侯昌恒认为:中国的“自然”和西欧的nature原本就是不同来源且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词汇,在日本学者的翻译与现代性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将此“自然”概念作为普适概念加以接受,并用来理解本土的“自然”概念诸如天、地、天道、天理、气等。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揭示,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发现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联合策展人魏详奇这样阐释主题:自然是自在,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构建之物。自然从未独在,只有被人类描述和观看的自然才存在。荒野没有历史,没有时间,并不存在。无论是中国绘画史中的山水,还是欧洲艺术史中的风景,都被描绘成理想的可居可游的桃源或田园。或者说,中西方艺术史只描绘了自然版图的一小部分,我们只是塑造了自己能理解或理想化的自然。山水是一种本民族的文化视角,其既在历史之中更超出历史之外,连接着中西两个文化思想的时空。在展览中,山水不再是古物,而是散发着活力四射的光芒。

绘画它不是“双重性”的,可能是“多重性”的。中国美协副主席、此次展览参展艺术家周京新这样理解主题,他说:“世界面前、自然面前,我们的态度在不断改变,我们的视线在不断地移动,我们的脚步在不断地变换。另外,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做法,也在不断地多元丰富。每个人的理解就是一个面。我想,通过这个展览可以体现出我们绘画的“双重性”或者“多重性”。

而艺术家认为在表达自然、画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是以自然为诗,试图在大自然的规律变化之中寻求人的文化在其中的规律性。参展艺术家郭志刚则这样理解自然:有时候我们的自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的自然,而是如张晓凌教授所言是一个道的自然。艺术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自然而然地把它呈现出来。自然是无限发展的,道也是无限发展的,所以艺术也具永恒性,它和自然的规律性一样会持续发展下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decff4556dd7e2bb6b7b515cbe1d0859.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cec6ea1c7f64aa0d9e6abadde233c1dc.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3542794cba1d9a2c7d5ac3c6ea5af7dd.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bca900cebb251a34f36fccb65e77ac70.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a66902766794dcd108398e3b9665aefd.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fc200338661eabdb3717f2c6e8d10b0b.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2e6e237686d48822b3cb5cfa1aa86936.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5908b6f0fb2e53074dcae34bdb64e878.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2cadd295290e208a7c7d6baf22f71bc6.jpeg

观展现场

再议“山水精神”

山水的概念,自从公元3世纪至5世纪的魏晋时期至今,经历了古典时期、复古时间、现当代时期等历史文脉演变,已经形成东方艺术等独有面貌同时面临巨大挑战。

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先生认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是一种超越的艺术,山水画精神指向最高的存在。他就中国画的“无用之用”展开论述,借“以山水媚道”这一观点阐释了中国山水画这一门类象征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哲学世界,囊括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思考这一观点,又将其与为现实服务的艺术区别开来。对于本次展览,皮道坚先生一方面感慨了本次参展作品的微妙笔法也深叹于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他还认为这次展览的许多作品都极大地发挥了笔墨的抽象表现性,在真实的表达内涵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笔墨对真实的时代的反映与思考。

批评家、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先生对中国山水精神的理解则是认为中国山水画中具备了丰富的隐喻形、多重性、可能性、自然性、人性。并且张晓凌先生与皮道坚先生都共同认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是“以形媚道”,即以山水的形态意指更高的存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人在认识“道”以后,就会认识比“道”更高的存在,即“道法自然”中的“自然”。这个自然并非我们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而是道的一种存在形态波折上的一种秩序,这个自然当中存在许多具有辩论思维内涵的存在形式,如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古典和现代的关系等等。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意义、人文意义,因此,本次展览的主题“自然的双重性”是一个没有既定结论的深刻命题,这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思考与讨论空间。中国山水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展现,重拾中国山水精神就是重拾中国文化精神。

而批评家、西安美院史论系教授彭德先生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六个不同之处:一,中国山水画中的国土观念;二,山水画与儒学精神的联系;三,山水画与神仙思想的联系;四,中国山水画与风水学之间的联系;五,中国山水画与禅宗的关系;六,中国水画中的隐逸情怀。彭教授认为:这六点是理解中国山水画不可分离的根基,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间质的差别所在。同时,彭德先生还认为西方风景画因大都更注重写实,在画中相对少见言外之意。认为中国画应该不论派别、风格齐头并进、共放异彩,开创多元化局面。

中国山水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展现,重拾中国山水精神就是重拾中国文化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a5479dba36bfc8337f887f049ea81561.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0002f7f25632a48b04074c958712cb63.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368be14d891985b91c64ba47c61b9550.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14832ec8201bc4e6f1a3755fad127ba0.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78e750c71c2f602a23eeb63fa4b486fd.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7d3039274541156ead6aeb397276fc51.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a156beca527f24ea52c2c75c5e6604b4.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b763dd9faa9d5abf6da65b482a7ba261.jpeg

展览现场

“再中国化”和当代重构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遭遇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数次冲击和面临全球一体化格局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出现了不同阶段和面貌的挑战与颠覆。

曾经,中国画对本土文化与山水精神有过进行放弃的历史,尤其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据张晓凌教授回忆:当时水墨全盘西化,当代水墨画家的出发点就是要坚决和中国文化断裂,要把水墨从中国文化体系里面拯救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材料使用。然而,以水墨材料玩西方抽象或表现艺术,终究不是出路。过了很多年以后,大家突然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水墨探索大幅度地向中国文化精神回归,向山水精神回归,我们把这个现象叫作“再中国化”。也就是说经过30年的探索,艺术家们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水墨这个材料无论你怎么去  中  国化,但它的文化记忆最终一定是中国化的。从根本上讲,水墨是无法还原为材料的,因为它象征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这个认识,已成为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共识。

唐宋以来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我们这代人仍然在传统笔墨、山水的绘画体系里面不断地学习,但在面对新的,艺术方面的前沿探索时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还是应该勇敢地踏出一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视觉语言,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广东美术馆馆长、此次参展艺术家王绍强表示:这是中国水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媒介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要持续让它有生命力、影响力,让年轻艺术家也让新的观众新的艺术家新的社会群体对中国的绘画体系产生全新的认识,使更多人能够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发自内心来建构我们的文化自信。引发人们对于我们的文化思想体系的重新敬畏。”周京新教授认为:大家在讨论一个共同要去认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绘画、属于中国画或者属于水墨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创作者不用特别在意传统水墨,或者观念、当代水墨,这些都是可以变的,在你的那个“重”的点上,它都是有着其他可能性的。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讲自己。当然,这也是我的一种态度,用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绘画这件事。这个展览上的作品就是各位不同角度探索的缩影,也体现大家的研究状态并且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此次展览中的山水,不同于山水画,其指向的是超越中国传统山水画学的语言、形式和观念。毫无疑问,山水是这些艺术家创作意识的基点,也是其内在思想的锚点,他们积极拓展山水的边界和外延,进入一种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工作状态。作为观者,我们还是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地辨识到山水的根脉,感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引力。展览中的很多作品已经与山水、自然和风景的概念去之甚远,但是厘清这几个概念尤为重要,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感知到山水、自然和风景的存在。

“自然的双重性”以再中国化的方式凸显了当代水墨的价值所在。我们应当坚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地位,体系化地重建中国山水精神,并对其进行当代转化,这是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路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35268f629674cc7d397a28e77c1f393f.jpeg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水墨记主编、本次展览策展人侯昌恒先生主持并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37430303d978d3686065238757025a82.jpeg

展览学术委员代表,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先生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15554ef988bfa79ad342485395bca779.jpeg

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先生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7d59429594a0bbf512f77083c7aeae9e.jpeg

参展艺术家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绍强先生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fc328cfe2d3bd23687257fd57acece63.jpeg

嘉宾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先生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ab489a2daddaeaacad9ebc509e0963eb.jpeg

著名艺术家崔振宽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381168deb57f46c5bc03defb06ab4b4f.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f2f630f366e30747ca2e38aab48da15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6/a5b932a3d7a726a0f55312d00961d332.jpg

开幕仪式现场

展览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展》是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展览,项目以双年展的形式持续呈现,旨在打造立足西安且以“山水”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展览。首届(2019年)和第二届(2021年)展览、出版、学术研讨活动已在崔振宽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并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

而第三届则是关于山水精神继承和重构的第三场追问和演绎,更加深了此话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三届自然的双重性展览总体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山水创作的宽度和高度,与当代艺术追求个性表达,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总路向是相契合的,不仅如此,部分画家的符号性意识比较强,无论对色彩、或者是对材料实验、对直觉、对痕迹、对变相、对情绪释放以及对形式的发明等方面的探索,各自形成了各自的观察角度、坚实形态和内在逻辑,艺术家对自然世界、对象、心性的认知与表达呈现出相对的自由度和差异性,基于个体的艺术变革的意志较为坚定。当代艺术批评家吴克军是第一届的策展人之一,持续关注着这一品牌展览,他给出第三届高度评价,更加可贵的,我看到个别画家对符号性表现出来的那种理性的警惕和规避,这是好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对于创作者个人还是画种还是艺术自身的需要,因循的一成不变都已被否定了。他同时表示说:皮道坚先生写过一篇很好的对崔振宽先生的研究文章,它认为崔振宽先生的艺术创造是“当代思想史的画学个案”,我深以为然,觉得思想性、先进性、引领性,对当代的文化生产可以提供的各种元素,才是当代山水画讨论的根本问题。

“自然的双重性是一种当代艺术的呈现,以山水为载体的水墨画表达,当代性体现在区别于传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有探索性和实验性。” 著名画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虽然致力于传统人物画创作,也看到了此次展览中的可贵价值:他们在当代艺术共性的基础上各自突显着风格面貌,这种学术上的转化和创新精神值得学习,对西安的观众来说有新体验新冲击、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思考。精神表达来自深厚积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场展览带来不同学术方向和观念的深度思考和碰撞,具有积极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6/a39ff1f3269117aca15be86cbc04545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6/3d6ad070e9b8ca49ddb6174c880162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be4064eece6bcb27777cdde9932f676a.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6/93d39f0a52c99c905876b374de6b553c.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6/70b81aaa99854806535f96040aa58e2e.jpg

研讨会现场

结束语:崔振宽美术馆近年在探索传统水墨的现当代转化中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哲学体系的重新建构,使大家得以在这个时代融合、理解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面对未来与当代的探索,在西安这个多朝古都来探讨此问题非常需要勇气与追求精神。而崔振宽美术馆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并持续地进行发声。本次展览邀请了更多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优秀艺术家进入到这个体系里面深耕,做出许多实验与探索。这是非常可贵的艺术奉献。

据悉,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将展至811日。免费开放。

(实习生李欣璐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刘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