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9-06 10:09
我不知道莫兰迪是否读过老子的《道德经》,这位十九世纪90后出生的艺术家,在他出生时,用他的母语——意大利文翻译的《道德经》已在他的国家刊印发行。按照记载,1799年出生的意大利汉学家斯坦民斯拉斯·朱利恩,第一次将《道德经》翻译成意大利文,并从此有一批意大利学者开始了对道学的研究。
那么《道德经》的道家思想,对意大利的艺术家有没有影响呢?我没有研究,不能定论,但如果有的话,可以说,莫兰迪应是其中的一个。
法国绘画大师巴尔蒂斯在谈到莫兰迪时,曾这样评价:他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他的绘画极简到精致,他是借题发挥,用绘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这些特点恰恰在《道德经》中都能找到源头。
《道德经》第十二章讲:“五色令人目盲”,色彩过于缤纷,伤害人的眼睛。莫兰迪的用色恰恰将颜色简到了精致,以极其简单的色调,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的美。
《道德经》第四章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来形容大道不显露锋芒,善于化解事物之间的各种纷争,与尘土一样的事物也能和谐相处。将大道的这种特性与莫兰迪的用色相比对发现是万分的一致,莫兰迪只用简单的黑、白、赭、绿,进行调和,使各种颜色变得更加温和而不显露锋芒,各色之间能和谐相处,互不争艳,把色与色之间的差别用灰色进行了色调的统一,这种用色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我们在农村的早期建筑中都能找到同色系,但是,正因为其“同其尘”,更加显示了其独有的高贵,这种高贵之处是因为其与老子所言的“大道”相通。
《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宁静的厚重。莫兰迪的画,除了少数的一些风景画和自画像外,大部分的画,画的都是他工作室中放在桌上、架上、地上的瓶瓶罐罐,他在画作中,赋予了这些瓶瓶罐罐生命,这些生命是坦然的、内敛的、淡定的,就像打坐的禅师,不张扬、不狂放,与天地相通,与虚空相连,在静笃中与“大道”相随。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莫兰迪的绘画,始终以瓶罐作为表现的对象,其绘画对象的至简,除现代抽象艺术之外,可以说,达到了至简的新高度。其内容简,但其意蕴深,他画的不是瓶子,不是罐子,而是他的思想,他的人生,他的梦想。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装进了瓶子中、罐子中,因此他的瓶罐便活了起来,便有了性格,便有了生命。也因此,他的绘画便有了生命的诸多特质。
他的画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不高不低,不冷不热,莫兰迪的绘画,没有夏天的炎热,没有冬天的寒冰,始终为春秋的温度,平均二十多度,每个人都感觉很舒适。
他的画是有性格的,这种性格是一种温、良、谦、恭、让的品格,在他的画中,看不到争风吃醋,看不到尔虞我诈,看不到狂妄霸道。是一种谦让的、低调的、温柔的美。
他的画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是大众的感情,它可以和显贵共进午餐,也可以和民众共享地摊,它不拒绝高贵,也不嫌弃贫贱,因此在美术史上,一个艺术家的色系,能够用在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诸如服饰、建筑、影视、装饰、器物等等上,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色系——莫兰迪色,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少数几个。这种受万人迷的色系,更是它与大众感情的交流。
那么《道德经》,老庄哲学,在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画大师后,时光留在今天,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时候,该如何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呢?我建议,可以向莫兰迪学习,追求艺术的简、拙、朴、静,让艺术真正走进观众的心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