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9-20 11:00
2023年9月19日下午,作为2023年静安国际雕塑双年展的重要展览之一,《鱼有梦》林明杰艺术作品展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揭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展览不拘一格地呈现著名艺评家、画家林明杰的艺术新作,包括布面油画、纸本彩墨、亚克力综合材料、柴烧陶瓷、装置作品、数码影像作品等。展览主题是“鱼有梦”。这是林明杰给艺术展起的名字。“鱼都有梦,更何况人呢?”林明杰说。
【艺术是“漏网”之鱼】
走进展厅,多幅以鱼为主题的油画率先映入眼帘。红蓝冷暖强烈对比的色彩与富有寓意的图案交织出作品独特的浪漫、梦幻意境。
展出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漏网之鱼》长8米、宽1.7米。画面中,一张金色的巨网从右下角“生长”开来,占据了近3分之2的画面空间。在画面的左上角,则出现了一条正在游动的红色鱼尾,鱼尾上还带了一丝网绳,仿佛刚刚历经一番与渔网的缠斗才挣脱开来,让人浮想联翩。
“鱼突破了网逃生去了。我想表达的观念是:艺术是漏网之鱼。”林明杰解释,“艺术不仅仅带给人们感官的享受。它更重要的属性是不断突破惯性思维。人类的惯性思维是一种常态,它不一定不好,但它固守在那里,如果不突破或者不能进一步拓展,就会成为一个问题。艺术就是不断去突破惯性思维,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体现。”
《漏网之鱼》也是林明杰自身创作的一次“突破”。这是他迄今为止画过的最大尺幅的画。“我在展厅现场创作的。我本来不太愿意画这么大的画,但没想到在画的过程中,给了我特别刺激的创作感受。”林明杰说。
和超大尺幅的作品形成对比的是,另一面墙上展出的作品仅仅为一张20几厘米的小画。画上的内容也和《漏网之鱼》的巨幅鱼尾形成鲜明反差,这张小画上画的是一个鱼头。有趣的是,就在它的边上,还展出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一张大画,这种处处形成对比的展陈巧思,也给了观展者更直观的视觉冲击。
一楼的展柜,还陈列着特别的废纸系列——用废纸画的画。林明杰平时画画有个习惯,会放一叠小的白卡纸在桌旁,用来打草稿试颜色等。时间长了,这些用过的“废纸”积累了一大摞。有一天,林明杰突发奇想,干嘛不把那些废纸拿来画画呢?“这种想法不断挑战我,让我避免进入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它不是你设想好的构图,每张废纸都是一个天然且意想不到的创作环境,你必须得应对。不管艺术,还是人类的其他文明,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意想不到的环境做出的一种应对。”
林明杰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教授、艺委会主任。作为艺术同道、同事的著名艺术家石墨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艺术,就是和自己的习惯过不去。”这也是林明杰给石墨的印象之一。石墨评价:“林明杰对自己的艺术创作非常‘苛刻‘。他曾发现自己某些作品风格与其他艺术家有相似时,决然断舍离,更弦改辙。他宁愿走陌生的小路,不愿走大家蜂拥的大路。他宁愿尝试陌生的技法,而不愿采用自己已非常娴熟的技法。”
【当“林距离”的文字,变成零距离的艺术展品】
沿着一层展厅拾级而下,进入下一层展厅。扑面而来的两面墙上,投影了不少短句。它们均出自新民晚报《林距离》艺评专栏的文章。林明杰正是这个专栏的作者。他的艺评文章,不止一次输出自己的艺术理念,尤其强调艺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沟通人类情感,开拓人类胸襟的作用。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就是因为这些艺术家是人类中的少数,他们顽强保持了自己心灵的天真和本原,没有被红尘掩埋;他们往往不经意间像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那样道破世间的真相,打破陈规陋习的桎梏,捅破蒙蔽住人们双眼的种种……,告诉人们世界还可以这样丰富多彩!”这段出自林明杰艺评文章的文字也被艺术前辈张桂铭专门抄录下来,用来自我勉励。
而林明杰的艺术创作,正是自己艺术理念的践行。此次展览,投射在展厅墙面上的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简单的“拿来主义”。林明将这些文字作为数码影像作品二次创作的元素之一:文字投影到第一面墙上,一条鱼在文字中间悠闲游过,组成一幅特别的画面。到下一面墙时,一把锯子像炸弹一样扔到画面上,鱼则被惊得四处乱窜。最后一面墙,所有的文字和句子变得模糊不清,鱼也变得模糊不清,隐隐约约在中间游过。
他想通过这一作品表达艺术评论、艺术创作与时间的关系。林明杰说:“在时间的河流里,艺术创作也好,艺术理论也好,没有绝对的真理。伴随时间的流逝,它们都会成为似有似无、似是而非的一个半虚幻状态。”
展出的大型装置作品《云对话》,让观展者置身于沉浸式的浪漫空间。犹如梦境一般的紫色“天空”中,飘浮着两朵紫红色的云,它们的倒影投射到展厅的水面上,也将池水“染”成紫色,在水中“漂浮”两朵同样的云。稍加留意,不远处的水面还躺着一只釉里红的瓷瓶以及四处洒落的各种瓷片。“瓷瓶是我的一个作品。瓷片也来自我过去画的一些瓷器,我在现场砸掉了。我把这些瓷片洒在水面上,那个瓶就像被历史河流冲刷过的感觉。”林明杰说。
长期以来,林明杰以艺评家的身份推介优秀艺术家,策划展览,传播了艺术道理。他创意策划过两个观众逾百万的展览:《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2018年)和“葱”主题摄影展(2022年)。
而从静安国际雕塑双年展创办至今,林明杰是见证人,也是推动者。策展人黄彩娣记得,上两届的静安国际雕塑双年展评委会上,有位评委站起来说:“明杰兄,我希望以后有一次不是在评委名单中看到你,而是在作者名单中看到你!”如今,我们终于在作者名单中看到了这个早该出现的名字。
【鱼有梦,余有梦】
值得一提的是,身处展厅,除了展出画作有灯光投射,展厅周遭的一切都是幽暗的。灯光营造出的静谧梦境氛围,也让观展者的视线更聚焦在作品上。
浪漫的梦境感,正是这个展览的独特气质。一幅亚克力作品特意展陈在一个幽暗的房间里,观展者打开窗可以看到房间里的这幅画。画面上,朦朦胧胧的红色鱼头在蓝色的背景下,形成色块之间的视觉冲击。
就在这张画的左边,另一个黑房子里,两边的墙上各有一面鱼尾镜面。一个镜面的鱼尾从上往上,一个鱼尾从上往下,观展者站在中间,可以从两面镜子中看到无限循环的“鱼尾”。而房间的天花板上,倒着种满了粉黛乱子草,极为浪漫。
可以和观展者互动的,还有不远处的《簪葱仕女图》,这幅作品为影像装置,观展者走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屏幕中的簪葱仕女,会向观众翻个“白眼”。
黄彩娣评价,林明杰的作品具有原创性和鲜明识别度。“他的作品不会让你找到与其他艺术家的雷同感。在童话般画面背后,有着强大的内心力量——那就是特立独行的艺术之路。但他却没有把这种顽强变成一种给观者的压力,而是以温柔的笔触和色彩,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梦幻感、浪漫感。”
展览的主题是“鱼有梦”,“鱼有梦,余有梦也。”林明杰解释,“我不想强调我画的是鱼。其实我画的不是鱼,鱼只是对人的梦想的一个象征符号而已。这就像中国古代的人画荷花,后者象征的只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观林明杰画中的鱼,很难看出鱼究竟是在天上游还是在水里游,究竟是游在过去还是游向未来。“它突破了时空束缚,我想让它呈现那种来去自由、上天入地的状态。这不就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修仙成仙的最高境界吗?”林明杰说,“这种自由,投射到艺术上,就是人类思想对现实的一种突破。”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如博伊斯所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人类正处于最能表达自己梦想的时代,艺术可能起到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表达每个人的梦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