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之三——张培成、丁设” 讲述海派艺术的N+1种可能

2023-12-13 11:24

12月9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培成、丁设”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知名海派艺术家张培成、丁设的作品将分别在刘海粟美术馆3、4号展厅展出。在上海成长的两代艺术家,同台炫技,形成传统与创新、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对话。这也是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的“第三波”。此前,该系列展已陆续推出杨正新与王劼音、张雷平与何曦的双人展,均取得了不俗反响。

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总顾问为朱自强,出品人为石墨和郁镇宇,由石墨担任策展人,林明杰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将展至12月24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266eb2e5609da7995904ef00c90274c.png

【进一步挖掘海派艺术名家】

展览出品及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教授说,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祥地,凝聚了红色基因、江南文化和海派胸怀,置于当代文化语境,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和良好的艺术生态,如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五年计划正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刘海粟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初步探索尝试。

本次双人展不仅仅是海派艺术家个人最新力作的展示,双人展的形式将丁设抽象符号的东方书写和张培成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想象两种叙事对比呈现,首先希望引发跨学界业界跨文化跨媒介的关注和对话,其次将海派持续深耕创新的艺术家重新带到大众面前,他们从传统走来带着深厚的底蕴和积淀,是如何诠释并持续不懈地创新,也希望给年轻艺术家和大众给予一个精神面貌和独特视角的挖掘。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今年作为第三年,已经持续推出六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未来也将更加重视展陈方式的变化和大众传播推广,将展览与美术馆空间运营、与艺术教育和国际艺术交流建立联系,深描并刻画海派文化土壤中的当代艺术叙事体系~尝试破圈层与80.90.00后艺术家协同创作,保持海派艺术的持续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78e5bfd11177285a21e4ee1f9c2868c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0d6164cc80d4d20f6fd060ccf46701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b0c0d35680d8bf25ea6f7463f776ca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065b7c744f62b8e3b11501a1fca8c97.png

张培成 - 3号展厅

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明杰教授说,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但艺术不是被动地“随时代”,更应该是呼应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时代。这正是海派双人展系列选择艺术家的重要标准。张培成先生作品青春烂漫,没有老笔纷披的炫技,他永远像是朦胧诗和校园歌曲。但这并不意味着柔弱和缺乏份量。他现在都市情景作为创作主题,目的在于探索水墨的现代性进程。每一个好的艺术家都是他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探索者。张培成的艺术既是那个回归理性,崇尚知识,思想解放时代的产物,也是其个人艺术思想和创作勇气的成果。另一位70后丁设先生的抽象符号,很多人会直观发问“这画的具体是什么?” 一直在探索中国草书元素的现代抽象表达。他不拘一格地采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来进行艺术表达:纸本绘画、布面丙烯绘画、综合材料、亚克力数字版画、数码影像作品、霓虹灯管作品、手稿……甚至连他工作室所在建筑维修时脚手架铁丝,也被他收集起来做成了作品。不仅感受到中国古代草圣们的潇洒和才情,也感受到当今时代活泼泼的节奏和色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99363393d0fab3a27a9a2328463991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90aab11ba89ac9bf0b9d8f359e8acc6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6505b4a7f20c74d04b2ad790753d8a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2cd223eaf405dc8563d5661a8291741.png

丁设 - 4号展厅

【张培成:艺术要“求变”,但不能“突变”】

刘海粟美术馆3号展厅,展出画家张培成的代表作品,其中近六成均为新作。

1948年出生的张培成,成名颇早。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对于参加此次展览的初衷,张培成揶揄自己道:“我老了,容易有惰性,这个展览会迫使自己去画一批新作品。”

从今年五月份接到展览邀请,到十月份开始陆续正式提交展出作品,张培成积极投入了创作。此次展览,他带来了最新的两个系列《洪荒世界》和《绚烂》。其中,《洪荒世界》聚焦原始社会人类生活,黑白水墨着色简洁,画面充满古朴、苍凉之感;《绚烂》则以当下都市生活为题材,同样以水墨绘制,但用色鲜亮,充满勃勃生机。风格各异的这两个系列,也形成了张培成水墨风格的自我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5ce640d673cedf6b5e10b65320f2362.png

张培成《洪荒世界.团结》,180x146cm,纸本设色,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e9c1b4fa65492ba1fc71095e7a12366.png

张培成《洪荒世界.振奋》,180x292cm,纸本水墨,2023

“展览很有意思,也很有学术意义。”张培成说:“之前一直在画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主题,展出后反响也蛮好的。这个展览我想从创世神话出发但再延伸出去。新冠疫情期间我看了《人类简史》,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就想,要么画这个吧。”

张培成说:“在艺术上,我是不安分的。”事实上,从早年民间画风的探索,到再次出发的《洪荒世界》和《绚烂》系列,多年来张培成形成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独特水墨语言,并一次次突破自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2636b60d2060842c4de6ecd66bdc213.png

张培成《绚烂人间》,124x123cm,纸本设色,2023

他说:“我这个人在画画上是不安分的。当年的民间画风,我画了十来年后就开始觉得没劲。因为太熟练了,当我每次提笔,我就已经知道这张画最后呈现的会是什么样子。”张培成直言,自己喜欢创作时的“未知感”,“提起画笔,心里清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但对结果的呈现是朦朦胧胧的,那才有劲。画画好玩,其实也就在这里。”

但他强调自己“喜欢求变,但不喜欢突变”。张培成说:“一般还是在自己原先的轨迹上不断往前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如果刻意转变,其实也不是很真诚。也不是我要追求的‘变’。真正的求变,应该是在自我探中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创造,也应该是深入到艺术语言各方面包括造型、画面结构、空间结构等全方位的追寻探索。而不是单一的一种变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62dc4969eacb6423d7d5768ffb03a5e.png

张培成《大千世界众生相》,40X30cm,2023

笔墨当随时代。对此,张培成坦言:“一个艺术家,他肯定必须要有一个定位。这个坐标总归是在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上。对我来说,时间上,必须是当代的;空间上,必须要是中国的,而且还必须是我自己的风格。一个清醒的艺术家始终要把这个三点‘坐标’好,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合适‘定位’。”

对于“海派名家”的美誉,张培成说:“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海派画家比如吴昌硕、任伯年、赵之谦,他们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保守。他们抱着开放的心态,又是在上海这样一块很开放的土地上,纷纷闯出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上海以包容的心态欢迎和容纳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 

张培成创作随笔:

1.这些面孔来之于世界各地的土著艺术,在水墨材质的传达下,竟然相融无间

我想朴拙天真是人类童年的共同基因,不分东西南北

2.逸笔而不草草,不似之似,似是对不似的一种限定,造型之意味油然而生

3.远取其势,是大画巨制的脊柱与纲目,纲举目张,自获精气神

团结振奋是人类精神之聚

4.洪荒世界先祖的岩壁涂鸦,敦煌、敦克尔的石窟壁画是我取之不尽的矿藏

质朴自然是我永远的追求,艺术的生命之泉

5.远古神话是华夏民族的创世之记忆

天马行空,慎思神游,令我驰骋无疆

6.当你踱步迈出水墨的元明清,步入绚烂的当今

突然发现外部世界阳光明媚,水墨也可灿烂

【丁设:用东方文化书写抽象符号表现】

刘海粟美术馆4号展厅,此次展出艺术家丁设的作品。展出作品类型丰富,包括绘画、装置、手稿以及数字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大尺寸作品,最大的可以达到十来米的高度。

1972年出生的丁设,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居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08“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作品展作品获“杰出绘画奖”。

对于此次展出作品,丁设介绍:“我希望类型更丰富一些,风格更纯粹一些。就纯粹而言,我希望用黑白两色呈现。3号展厅展出的作品包括亚麻布作品、铝丝装置作品,还有数字影像作品以及用霓虹灯管做的作品,基本都属于‘黑白’系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896d20a37b4a749411c6bb3dbc80308.png

丁设《166202307221620》,300X200cm,布面丙烯,2023

在丁设看来,“黑白”也是东方人的视觉习惯。近年来,丁设致力于抽象符号表现和东方文化书写。“我的作品基本上是以书写方式进行抽象样式的表现,虽然材质包括艺术形式表现都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是内容符号,这和我之前的风格都是有延续的。”丁设说。

作为抽象领域为主的艺术家,丁设认为,东方人的审美方式跟西方人不太一样,同样画抽象绘画,线和点的运用就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对线的认知,从中锋到侧锋,以及它的顿挫、停顿或者说转折,都是我们从小练习书法或描红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方式。包括我们周围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会根深蒂固,所以呈现出来的表现方式肯定跟西方人不一样,所体现出来的情绪和视觉也就不一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29118ed70e71f28a9546b4e1ac34bc4.png

丁设《迹》-3 ,335X240cm,亚克力纸本,2019

丁设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以西方审美主导的抽象领域建立起东方文化的表达语系。“如果我创作的抽象艺术没有自己特有的视觉方式,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也是世界整个抽象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角度和思维视觉方式进行呈现,这是西方或者其他的都不可替代的一种样式。”

和张培成致力于“突破“自己类似,丁设每一天都在努力“让自己在创作上变得更加陌生”。“如果说今天画的东西跟昨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没有太大意义。”丁设说。为此,他经常否定自己之前的惯性思维方式。“每一天都要否定自我,在这个否定的过程中,在陌生的创作过程中来寻找自己。这种陌生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6b87d0b90357f7eb0ea133f6cafac7c.png

丁设《手稿》,纸本水墨、彩铅,2023

丁设出生于浙江临海,青年时期来到上海,逐渐成长为海派艺术名家。在他看来,海派文化具有融合的包容性。“艺术家个体的丰富性是上海的突出优势。我有幸在这个城市生活、学习、工作,感受这个城市的艺术风气和氛围。在上海生活的外来艺术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被这个地域的文化而吸引,逐渐形成了一种海派表达样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60df42863b6d60aeb1480ad7a61f1ec.pn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