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4月3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全新展览“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总监吕澎、赵子懿,策展人卞卡。展览场地包括银川当代美术馆的5号厅、6号厅和1号厅(按推荐观展顺序排列),分为“世俗的至上”、“别处”、“滤镜”三个单元,展出62位(组)艺术家,共计76件作品。
参展艺术家64位/组(按姓氏首字母排序):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安塞姆·雷尔、奥尔加·巴莱玛、卞少之、蔡东东、蔡磊、曹舒怡、陈劭雄、仇晓飞、翠西·艾敏、丹尼尔·阿尔轩、段建宇、高瑀、哈桑·谢里夫、何多苓、何翔宇、鞠婷、卡德尔·阿提亚、卡斯滕•霍勒、克里斯蒂安娜·德·马奇、Ken Lee、李尓鹏、厉槟源、梁铨、刘海辰、刘晓辉、刘悠然、马海伦、马克·哈根、马克鲁、曼努埃尔·斯特里、毛同强、毛旭辉、娜布其、邱黯雄、任莉莉、沈小彤、宋婷、宋永红、孙宇、谭永勍、屠宏涛、王宝军、王光乐、王加加、王迈、王兴伟、韦嘉、文爵、西奥多拉·艾伦、希思黎·哈发、谢素梅、徐渠、杨伯都、杨光南、苑瑗、岳亚鹏、曾浩、张季、赵赵、朱力行、王澈策划《莽原》项目。
展览还原了艺术创作和售卖之间朴素的自然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被看作收藏行为内在的本质和逻辑。艺术品的收藏行为使得人际、代际之间的身心智识得以流动。在世界的复杂和多义的差异中,艺术作品如何成为一种可以流通的普遍价值?如何成为收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的物质性的连接?收藏总是超越时代和族群抵达个体,穿透迷雾去探寻这其中内在的普遍联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主持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中,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主持并对到场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他表示,银川当代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进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艺术项目能在这里发生和生根发芽。今天聚集在美术馆的不仅有艺术家,还有艺术从业者、媒体朋友、学生、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个体都是推动艺术前进的不同力量,正如今天聚焦“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的讨论。期待通过本次展览及相关的活动,能揭示更多的维度的艺术理解和体验的角度。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开幕式致辞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先生在致辞中提到,美术馆从2015年开馆到现在一直在做当代艺术方面的展览。今天的展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它所涉及到的问题不简单是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而是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今天的藏家、艺术家以及整个社会生态和艺术制度的结构是在如何运行?它发生了什么?原因如何?它们之间有怎样关系?这是非常有趣的视角。当然毫无疑问,作为当代艺术作品,这些展品,这些被收藏的作品,它本身就不断地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参与到思考与讨论当中。
策展人卞卡开幕式致辞
作为本次“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展览的策展人,卞卡先生首先对支持本次展览的藏家、艺术家和美术馆表示了感谢。作为拥有多年的美术馆工作经历的策展人,他发现观众对美术馆和展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观美术馆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也导致美术馆的收入成为一个衡量标准,使得美术馆的策略更加市场导向。他认为,作为行业的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美术馆的价值取向和如何呈现其文化内涵。
关于“缺席/返场”,他提到: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展览中是否有缺失的东西,今天展出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更是收藏家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经过流通渠道获得影响力的成果。回到博物馆建设的理论,美术馆的起源与私人收藏有关。随着社会发展,私人藏品逐渐转化为公共平台。因此,本次展览不仅是呈现艺术品,更是展现收藏家的一种价值观,将这种价值重新引入现场,这种“返场”是探索更多文化价值的呈现方式,也是值得思考和被讨论的。
【前言】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缺席/返场,这个标题没有注明主语,预设的主语是艺术品的收藏者。正如标题,藏家和收藏在多数的艺术论述中,总作为他者存在——比如关于价格和买卖的轶闻。因此,在以“以作品说话”的思维惯性中,当我们以一场展览试图建立关于艺术收藏的叙事和讨论,时常会显得不够正确。
一般来说,收藏会被视为艺术生态链条的结果,当艺术的创作和论述行为完成后,艺术思想的物化形式——艺术作品一旦被藏家拥有,便好像刀枪入库——某一段艺术实践的神话便宣告完成和结束。如果一定要谈论收藏,那么更像是金融学或社会学的话题。在主线的艺术阐释中,收藏行为通常是缺席的。一般来说,对于艺术生态的分析,我们会将其划分为两个体系去理解和认知:以美术馆、双年展为代表的评价体系,和以画廊、艺博会、拍卖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也就是说,评价体系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在这个扁平化的话术逻辑里,美术馆是一个“理想国”般的存在——像一座殿堂里正襟危坐着几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长老去评判一切。但在现实世界,在美术馆、双年展或画廊、艺博会中,其实又充满了关于文化权力的共谋和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关于权力的游戏中,同时存在着一种思潮,或多或少在欧洲左派哲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机构批判理论和实践——比如艺术家自我组织、替代空间等。机构话语权和机构批判的博弈形成行业制衡和自我净化。
理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曾评述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纽约出现的“好莱坞大片式”的展览,他认为这是“美国博物馆学的克星”,即那种大众消费追捧的欧洲古典或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展风靡一时,美术馆的自身活力和在地性消失。其实这和今天我们所见的国内各大美术馆所热衷的“流量展”、“网红展”、“大师展”类似,以大众消费的名义解构了美术馆的价值体系。讽刺的是,美术馆文化权力的堡垒是被一个个软萌可爱的商业IP从内部攻克,而非举着巴迪欧、朗西埃大旗的机构批判理论家们。不得不说,我们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价值危机,看似是艺术话语的危机——比如时常讨论的艺术批评的失语或者文化思辨力的丧失。但这些困境的根本,其实是来自于艺术体系的底层逻辑的危机——看似不正确的美术馆和画廊、学术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共谋——一种文化精英意识的逐渐瓦解,艺术市场化的观点被泛化了。
在这种文化困局中,收藏家甚至有时候会被当作反面例证来讨论。比如说常见的一种声音是策展人和批评家的话语权一部分被让渡于藏家,并被视为某种结构性问题。但是当我们的文化体系在粗制滥造的文化消费品面前弱不禁风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精英主义,其实仍然亟待建设呢?机构收藏、私人收藏,这些用真金白银为艺术家的冒险实验买单时,艺术在流通中形成的文化价值的传递和构建,正在和已然形成的秩序和体系,其实天然不足。因此,重新审视收藏,其实也是在实践层面去再次观察和反思艺术自身,一个经过资本滤镜筛选的图像学或谱系学的回溯。今天得以生效的艺术,是其与社会的共识,其实也是艺术家(和批评家)与收藏家的共识。在消费导向的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谈论博物馆学中具有古典色彩的观点——基于收藏体系的公共文化价值,就好像一次“返场”,并以此重建我们的学术秩序和有活力和开放的精英文化观。
文/卞卡
【部分参展作品】
马海伦Ma Hailun 《亲密关系3-6》,(Intimate relationship 3-6),收藏级艺术微喷Collectible giclee print,120×85cm,2021年
娜布其Nabuqi《我们》We 13,树脂、漆Resin, Paint,150×73×60cm,2023年
曹淑怡ShuyiCao(b.1990)《卵生,湿生,有鳞,无鳞》(之二)Egg-born,Change-born,Moisture-born(SeriesII),彩色吹制玻璃Coloredborosilicateglass,26x18x15cm,2021年
翠西·艾敏《Always More》霓虹灯管Neon tube,49.6×116.7cm,2015年
致谢艺术家翠西·艾敏工作室提供图片
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Draped Figure》玻璃纤维、油漆Fiberglass, Paint,180×143×195cm,2017年
何多苓He Duoling《美人鱼》(Sleeping Beauty)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200×150cm,2010
李尓鹏Li Erpeng《无题》(Untitled),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161×126cm,2022年
谭永勍Tan Yongqing《群星幻想》(Starry Fantacy)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300×600cm,2022年
Longlati基金会收藏
王加加Wang Jiajia《树 #82》(Tree #82),喷漆、油画棒、布面油画Spray paint,Oil painting stick,Oil on canvas,200×150cm,2023年
谢素梅Su-Mei Tse《藏石Ⅱ #4》Stone Collection II #4,石头,木质底座Found stone and wooden base,尺寸可变 Various dimensions,2018年
韦嘉Wei Jia《草地野餐 1》(Picnic on Grass 1)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250×180cm,2006年
展览场地包括美术馆的5号厅、6号厅和1号厅(按推荐观展顺序排列),分为“世俗的至上”、“别处”、“滤镜”三个单元。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的参展艺术家包括: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安塞姆·雷尔、奥尔加·巴莱玛、卞少之、蔡东东、蔡磊、曹舒怡、陈劭雄、仇晓飞、翠西·艾敏、丹尼尔·阿尔轩、段建宇、高瑀、哈桑·谢里夫、何多苓、何翔宇、鞠婷、卡德尔·阿提亚、卡斯滕•霍勒、克里斯蒂安娜·德·马奇、Ken Lee、李尓鹏、厉槟源、梁铨、刘海辰、刘晓辉、刘悠然、马海伦、马克·哈根、马克鲁、曼努埃尔·斯特里、毛同强、毛旭辉、娜布其、邱黯雄、任莉莉、沈小彤、宋婷、宋永红、孙宇、谭永勍、屠宏涛、王宝军、王光乐、王加加、王迈、王兴伟、韦嘉、文爵、西奥多拉·艾伦、希思黎·哈发、谢素梅、徐渠、杨伯都、杨光南、苑瑗、岳亚鹏、曾浩、张季、赵赵、朱力行、王澈策划《莽原》项目。
同时致谢为此次展览无私借展支持的艺术机构和藏家,借展机构包括:Cc基金会、Longlati、R+Production、萃舍云集、东通菜园、雷电所、南山社、START 星美术馆。借展藏家包括:柏青、陈珉皓、程成、杜杰、顾金丽、李文栋、梁士蕊、彭雪、文妙、周艟、朱珠,以及CLC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马刺画廊、麦勒画廊、魔金石空间、Mou Projects、香格纳画廊对于借展相关事宜的鼎力协同支持。
展览由吕澎和赵子懿任展览总监,由卞卡任策展人,刘北卉任助理策展人。
【版块前言】
“世俗的至上”
有研究者认为,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抽象绘画,也是对深邃宇宙的再现。换而言之,《黑色方块》也可以被理解为具象绘画。今天为数不少艺术家的抽象式的图像创作,其作品的内在语义,却是来自世俗的现实经验或身体行动,然后在画布上或空间中演绎为凝练和抽象化的图像。这是艺术家的方法论,但同时也激发了观看者的潜在共鸣,看似不可名状、似是而非、似曾相识。这是近似于“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得从艺术家到收藏家或观者之间形成身心的共识成为可能。看似精英式的抽象图式,与世俗化的语境和解读互相套嵌,其实也是一次充满悖论和左右手互搏的语言游戏,以及关于美学的反思。
“别处”
人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不确定性,也在思想冲突中形成新的观点,流动性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景观和现实。当人的身体向资源集中的地区流动时,精神上反而是一种流放——从故乡到陌生的历程和遭遇。相对于流动,今天的精神症候也让一些人开始拒绝流动,甚至于“躺平”。在流动中抵达的“别处”,同时也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至少为所谓的“躺平”提供了空间。对于艺术家而言,身心的流动与停滞,他们具有特别的敏感,他们通过绘画或者身体行动形成表达。保罗·塞尚曾说:“去大自然的路上,要经过卢浮宫;去卢浮宫的路上,要经过大自然。”其原意大概是指经典范式与师法自然的关系,但在今天重读这段文字,其实也可以附会地理解为艺术家在艺术名利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穿梭游走。今天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机构从业者,正越来越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漩涡和放逐。文化的舒适区已经消解,“别处”和不确定性,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表征。
“滤镜”
“滤镜”是自媒体时代的常用词和技术手段,也可以套用理解艺术家的工作方法。艺术家自身预设的滤镜,有时表现为某种风格,或者观看和表达的视角。与此同时,和滤镜一样,这种图像的处理方式具有社会性身份——这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艺术家的自我风格,今天新一代的艺术家面对整个美术史,其实也是在面对一个可以自由索取的巨大的图像资源库。某些时候,艺术家已经放弃了图像意义上的风格进化,而是任意在美术史的时间轴上非线性地摄取图像。艺术的生效不仅仅来自图像自身,而是在场景中发生。从情景主义和关系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图像的堆栈,也更有助于我们认知今天艺术系统中的艺术家的自我策略。
【展览现场】
【对谈“谁缺席了今天的艺术现场”现场】
伴随展览开幕,银川当代美术馆同期举办了开幕对谈“谁缺席了今天的艺术现场”。策展人与行业内资深的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美术馆工作者一起共聚现场,针对这几年他们在行业的第一现场的所见、感知、困惑和自我审视展开分享。开幕及对谈结束后,策展人为现场的观众及嘉宾进行了专场导览,为观众理解展览及作品提供了视角。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7月3日,欢迎各位观众朋友们来到现场参观,打开艺术的另一个视角。
关于艺术总监
吕澎,艺术史家、评论家、艺术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硕士导师、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赵子懿,策展人,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关于策展人
卞卡,写作者,艺术机构从业者,200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策划展览包括 “人间指南”,2019年,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社会速写”,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化学之爱”,2017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卞卡曾在多家艺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并为多家艺术媒体撰稿,致力于讨论社会进程中艺术与机制的关系。
关于助理策展人
刘北卉,艺术机构从业者,策展人,2014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关注和参与艺术的商业化运营及艺术品市场实践。
关于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当代美术馆于2015年8月8日正式开馆,建筑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由waa未觉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黄河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
美术馆主体建筑共分四层,设有6个展厅,用于展出主题多样的当代艺术展览和两个馆藏常设展;公共区域设有学术报告厅、公共教育空间、文创店,咖啡馆、书吧等休闲区。
作为国内重要的以当代性、国际性、学术性为特点的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始终秉持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不仅聚焦于美术馆典藏研究形成了一套丰富且独到的馆藏体系,开馆至今已举办50余场大型国际/国内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并通过每年3至4场新展及各类创新体验活动,打破美术馆与社会公共界限,持续为公众提供申加多样化的展发和活动,使美术馆真正成为公众欣赏当代艺术的窗口和开启艺术视野的起点。
【展览信息】
“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展览总监:吕澎、赵子懿
策展人:卞卡
助理策展人:刘北卉
展览执行:杨澜、陈建新、刘艺、王晓荣、余欣雅
展期:2024年4月3日-7月3日
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1#、5#、6#展厅
主办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
指导单位: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支持单位:银川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民生集团、宁夏民生文化教育基金会
开馆时间:
4月3日-4月30日,周二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
5月1日-7月3日,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