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5-14 11:08
2024年4月27日,成都市美术馆策展团队三年磨剑、精心筹备的“守常达变——朱理存·马振声艺术文献研究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出了150余件绘画精品和艺术文献,这是这对艺术伉俪的绘画和文献在全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呈现。展中丰富的文献资料,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两位艺术大家从青涩的学生时代到成熟的创作高峰整个艺术生涯画卷,并探讨时代语境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影响。观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理念,感受他们在中国现代人物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开幕式现场
朱理存与马振声是现代中国人物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艺术生涯与新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并通过创作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风貌,也在不断探索个人语言的表达和创作技法的更新。
遵大师教诲 探笔墨创新之路
朱理存擅长工笔,她的人物画精细入微,色彩丰富,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西画的写实精神。马振声则更加注重人物的精神性,他的画作以“理”塑“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刻画,展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作为知名的艺术伉俪,他们的艺术道路互为影响、互为导向。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为四川人物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气,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树立了榜样。
在学艺生涯之初,朱理存和马振声接受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系统教学,师从叶浅予、蒋兆和等大师。这一时期,他们的艺术风格受到“徐蒋体系”的影响,注重写实造型,强调中西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艺术探索,他们的艺术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朱理存的艺术风格从工笔向写意转变,再到工兼写,她不断尝试新的技法,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她的人物创作也逐渐从单纯的写实走向了对人物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她的人物画不再局限于形似,而是更加注重神韵的传达,通过笔墨的运用,赋予人物以历史和情感温度。马振声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他始终坚持“以心传心”的创作理念,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技法上,他逐渐从传统的白描和素描转向更加自由、随性的写意方式,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核,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真善美的情感。
2007年 朱理存、马振声内蒙古写生
扎根西南边 为时代群众造像
在20世纪60、70年代,朱理存与马振声先后从北京南下,加入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在接近半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将青春和艺术事业都奉献给了四川画坛,真正投身到基层,前往西藏拉萨、阿坝、江孜、日喀则、亚东、当雄、彭波和林芝等地下乡写生,以画笔为媒,以生活为师,亲身感受普罗大众的生活,积累着、沉淀着、体悟着生活的真理。
心灵的开阔与敞亮,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理念,他们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作品充满了生活与时代的气息,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四川群众风貌的最忠实记录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巴蜀的秀美山水,又有巴蜀人民的勤劳善良,更有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和敬意。朱理存在四川创作的《叔叔喝水》完成,被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美展,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社作为通稿全国发行,各地重要的报刊纷纷发表,甚至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一些山寨,家家户户把它当年画贴在了大门上、墙上……
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女画家协会以及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学术机构的指导与支持。马振声先生也亲自莅临现场参加开展仪式,为这场展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展艺术家马振生致辞
在这个热烈的五一假节,在成都市美术馆欣赏大师的艺术人生,通过他们笔下的众生百态,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感受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深刻内涵。
《蒲松龄》 马振声 1991年 100x100cm 迁安桑皮纸
《山姑娘》朱理存 1983年110x100cm绢本
工笔《踏歌图》 朱理存 1980年105X85cm 绢本
朱理存《叔叔喝水》 1973年153x77cm 宣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