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汉代杨雄在《法言》中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书法艺术是个体生命在超越表象后而直抵内心的抒情达意,几千年来这种对生命的感悟方式已形成一种民族性格,从而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国学大师辜鸿铭认为,“毛笔代表中国人的理智”。从殷墟甲骨,到先秦金石、两汉木简、晋唐经卷、宋明尺牍;不论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还是吴昌硕、齐白石,或者是毛泽东和鲁迅,书法传承有序,名家辈出。唐代欧阳询曾教诲书者“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中国人正是于金石笔墨的阴阳之道中契谙天人以合的境界。
然而在各种传媒发达的当今社会,书法这种传统而诗意的抒情和修养方式,却日益被看做离群索居的阳春白雪而束之高阁,在惋叹之余,偶见执着的传统守望者,竟有如获至宝之感。军旅书法家毛远志的作品便给我深刻印象。
毛远志的书法是雅俗共赏,书风中正而不异邪。其书法守传统而不泥古,寓个性创新而不光怪陆离,一如其人——刚柔相济,儒雅敦厚,静气平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内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要写出好字,必先做个好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丰神者,当须先求其人品。毛远志的书法艺术既有道家清新淡逸之姿,又颇得儒家“中庸”之道。所谓两极易而守中难,在儒道之间的不即不离使其艺术创作风格得以雅俗共赏。艺术在任何时代终以大众为欣赏主流,惟其有广泛的社会性,才具有久远的生命力,所以艺术家力求雅俗共赏已成为一个艺术规律,只是不同的时代赋予“雅俗共赏”的尺度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而已。
一幅作品成功与否,作品本身所透露出的气息、反映出的格调至关重要,所以一幅作品的质量,首先要体现在作品的品格与气息上,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师法的问题。古人讲“取法乎上”,即要找到它的源头和最高楷模。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头的东西气息是古雅的,格调是上乘的。就行草书而言,源头便在“二王”这座书法的宝藏上,纵观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优秀书家,无不学习二王笔法,感受二王的气息,补抓二王的神韵,化为己用,自成一家。毛远志也正是在这条传统却又不乏艰辛的路上走来,从握笔习书之日始,几十年来历经“印泥”、“印水”的化蛹之苦而终于渐入佳境。
毛远志书法主宗二王,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现代与古典交融的审美意识,古典之风与书卷之气并运、点线之妙与灵动之感相融、清雅之意与和谐之美共生。他用笔纯正流畅,讲求法度,结字工中见巧,新颖、大方、天真自然的章法布局,也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其作品中笔法美、字法美和章法美浑然一体。具体说来,其作品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具中和平易之美。他的行书方圆并用,浓纤中和,修短合度,寓情于正,进退有章,文质辉映,中庸和合。二是具自然清新之美。其师法王羲之行书天资自然,风神情韵娓娓道来,虽粉黛无施却光辉动人。三是具个性之美。毛远志的行书,如青青翠竹,傍宅而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雅量与情怀跃然纸上,于平淡生活中妙合自然,不事张扬,处处流露出一种清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宋代晁补之有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毛远志以温柔敦厚的精神品性,清逸平和的生活姿态,执着于书法之“道”,在新时期完成了一次艺术与人生的儒道互补。
作者:武洪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