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书画界跑了近三十年,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搞书法真难。我说的这个难,不是书法本身的难,不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难,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难,不是笔、墨、纸、砚的难,更不是颜、柳、欧、赵的难。而这种难,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何出此言呢?
众所周知,书法作为一门最传统、最具民族性的艺术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但我们不应盲目乐观,因为我们在艺术界一直有被视为“二等公民”的感觉,为何这样讲?首先,书法始终寄栖于美术之下,与其它各类姊妹艺术不在同一个平等地位或者说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君不见:美术有那么多学院,音乐也有音乐学院,电影有电影学院,戏剧有戏剧学院……而书法呢?没有,一所也没有;就算是如今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那大多也是美术学里的书法科目而已。国家有中国美术馆,各省有各省的美术馆,而书法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国家有画院,各省也有画院,很多地级市都有画院,国家有歌剧院、舞剧院、京剧院等等各种院团,而书法什么都没有。听说有几位老先生、老前辈一直在呼吁奔走,搞提案、写报告,想开设中国的书法大学或学院,建立中国书法馆,但总是没有下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没钱、没地,还是没人?谁也说不清。可喜的是中国美术馆近两年来开始关注书法艺术品的收藏、办展和陈列,也进行了一些书法方面的研讨,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发展,但还是把书法纳入了美术之中,只能说喜忧参半。
其二,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舒同等前辈们的努力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书法协会,即中国书法家协会,而且又很快有了许多分支机构,各省相继成立了分会(即如今的省级协会),书法总算有了自己的组织、自己的家,我们也就有家可以回了。但是无论如何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摆脱“二等公民”的地位。因为我们的书法家给社会的印象总是一群业余爱好者,除部队有个别创作室有专职书法创作员,有两三个省把画院改为书画院设有专职书法创作人员以外,其它地方真难找到专业书法创作员这一称谓。相对美术专业,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就业都是难上加难。书法的地位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四川早就把诗、书、画融为一体,设立了“四川省诗书画院”,而且他亲自为诗书画院题名,这是他重视传统、重视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接下来路还是难行,上述所有地方的书法家考职称全部考的是“美术师”,美术师有等级之分,可直接与经济收入挂钩,而书法没有专门的职称,很可悲。
再有,如今我们自己的队伍中,还总是有一种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倾向,特别是不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孤芳自赏,缺乏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很多人不重视、不着力于书法艺术向社会推广的工作,而书法也早已成为社会各种媒体遗忘的角落。君不见:视屏也好,报纸杂志也罢,许多社会大众媒体(除一些书画专刊、专栏或专业报刊),要找一幅书法作品或书家介绍很难。更有趣的是,过去报刊、杂志或书籍插页用到书法作品时,多少都会给点稿费,而如今情况却截然相反。近几年笔者常接到这样的电话,首先是大赞你的艺术如何“突出”、如何“如雷贯耳”,然后说你的作品将用于某某刊物(包括什么黄页、列车时刻表等),但你要交成本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样我就不明白了,电话黄页也好,列车时刻表也罢,这不都是正规出版的发行物吗?为了提高品位,加深点文化内涵,更有可读性、亲和力,配发几幅书法作插图,既提高了品位,又可缓解眼睛的疲劳,是件好事,但刊登使用书法家的作品,应付给相应的报酬,如今不但不给书画家钱,反而要书画家出成本费,这是尊重知识产权吗?要说书画家讲感情、讲奉献,关系好了、人熟悉了,送张字画留作纪念,刊登的作品留存收藏,这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张嘴就要成千上万的费用,书法家有几个有如此承受力的?!
当然,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其背景是错综复杂的。上面笔者只是蜻蜒点水般地列举了几个很平常的现象,也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透过这个现象,只希望社会各界多来关注书法,别让广大的书法家真的感觉到“搞书法工作太难”。如果真的那样,所谓弘扬书法艺术将只是一纸空文。
(中国艺术报 中国书法学报2008年3月4日第126期第一版)
作者:彭利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