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李戈晔印象:水样的自由

  采访那天,是北京冬日一个灰蒙蒙的下午。

  抵达目的地之前,与李戈晔通了好几个电话。听到她极好听的苏州软语在耳边撞击着又干又冷的空气,有一种温润的愉悦感。那日,在环铁艺术区迂回了20多分钟,终于见到了她。

  李戈晔刚刚参加完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展览回国,准备在北京逗留数日再回上海,这次采访就安排在这个间隙。在她一位极要好的北京朋友的工作室里,一扇铁门将沉闷的天色关在外面,室内暖融融的空气中,裹着水墨的香,两只猫拖着肥硕的身子溜达着,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倒显得这位纤瘦的女画家和我这个来客的怯生生。


水从何来

  为什么选择水作媒介?她与她的图式之间有何联结?解读一位画家,还是先去看她的画。

  在李戈晔的画面里,有种柔和的美并散发着淡淡的忧伤。那些没有五官与表情的孤独的男人、女人或相随或相偎,以各种姿态在水中漂浮着,想要极力抓住什么,依靠什么,或是追逐着什么。一直以为画面需要强烈对比,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面对她的画时才发现,柔弱到极致时,也有一种力量,那是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温柔的力量。

  艺术创作总是和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戈晔生于苏州,在她的记忆中,城市中布满了河道,古典精致的园林散发着幽雅静谧的气息,小桥、流水、人家是那座城市的典型画面。她说她喜欢水,喜欢看着阳光在水面跳跃的影子,水成为她记忆里抹不去的痕迹。多年后,那淡淡的阳光,孤寂的身影,成为她画面中常见的基底。

  苏州是江南文化渊薮的古城,备受文化浸染的李戈晔自小爱画画。初二那年,家人看她实在喜欢画画,就专门请了素描老师教她基本功。一年后,她顺利考入苏州工艺美校,之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当时,中国美院的国画系非常难考,那年国画系人物专业只招8个学生。考试之前,李戈晔兴奋地跑到西湖边,怀着对中国美院的万分憧憬,在那里完成了一个少年立志于绘画的理想憧憬。几个月后,她如愿以偿,收到了中国美院国画系的录取通知书。

  中国美院的国画系是林风眠、潘天寿等老一辈国画家所创立,带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氛围,以研究传统为主。之前,在苏州美校四年,李戈晔已接受过正统的国画教育,工具与笔墨都不陌生。到了大学,进入国画系人物专业,又是四年的正统训练。前后八年时间,从用笔、勾线、造型,到用色、描绘、晕染,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底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作品中的独特的造型与细腻的技法都得益于此。

水里风景

  李戈晔毕业后离开杭州,来到了纷纷扰扰的上海,在上海华山美校教授美术专业课。然而,理想和现实是矛盾的,这份工作很忙,没时间进行创作,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一直折磨着她。为了心中的理想,她毅然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全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随后,李戈晔参加了上海画院高研班,接着又考上中央美院国画系的研究生,在导师唐勇力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步步褪去人生中的浮华,展露出独特的才情。她说:“作为画家,如果单单画出一幅好看的画,那太简单了。画画不应该只停留在审美表象,艺术的目的最终是一种表达,表达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

  李戈晔曾尝试过各种题材,想把内心对都市生活的疏离感表达出来,但那种被生活推动着不知未来的不确定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终于有一天,她尝试着画人在水中的状态,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用洒泼的笔触画出变幻莫测的水,人体被水裹挟着,漂浮着,无拘无束。

  李戈晔一下子释然了,在水里漂浮着人不正是自己吗?

  她说:“水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有时候很柔和,有时候狂暴,它赋予万物以生命,又可以毁灭生命。就像我们的生活,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不可琢磨,深不可测”。从此,以水中漂浮的人为题材,一发不可收拾地画下来。

  漂浮感、游动性与不确定性,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谁又不是在生活的浪潮中浮浮沉沉?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水中漂浮着的人似是画家对一己境遇的自况,也是对所有人的关照,是对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