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余启平是一个矛盾型的人。自信而又自卑,传统而又现代,豪爽中夹着狭隘,才力过人又胆气不足,人与画皆如此。
他早期的画人们已熟知,即使用正经中国画眼光看也是十分精到的。画面感觉好且完整,文气十足。如果你饶有兴味地翻过他一页页画稿,你一定会从他那些清气四溢的清墨趣味中见出一个心平气和,两袖甩甩的活脱脱书生形象来。说他是位传统中国画家是不为过的。
余启平所经历的作为画家和编辑的双重生涯。使他太清楚。一个画家在中国特定人文规范下通往“大师”的路,这使他与传统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编辑工作的阅历逐渐丰厚。又使他拥有了太多的感觉,加上天生具有的叛逆性。使他处在半传统半现代的犹豫不决之中。余启平是夹在一大批名目繁多、但其实质仍是以模仿前人为使命的画家中间,游来荡去。当然,对这点余启平是不甘心的,他在等待机遇摆脱。
这几年来余启平眼光大开,但是,他的精神心理素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发生改变,这要做具体分析。在客观上,他受到“新潮”激励和鼓舞,有意无意想把中国画纳入现代范畴,但多种局限使他对中国画仍抱有幻想,他是一个聪明人,对其“破坏”的程度有一定保留且极具分寸。
余启平现在的画据他本人讲,开始有意识注入形式上的现代情绪和现代人都市生活某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及“荒诞感”。在这批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无题》和《红房子系列》两种倾向。《无题》表现了大工业污染笼罩下的现代都市人群像:清一色脸谱,被贯穿于同一种感觉的同一种愤懑而无奈的情绪,定格在一种冷漠而怪诞的气氛中。造成一种死寂凝固的特殊的时空感,《红房子系列》则表现了现代人自处的一种孤独感,幻想避开都市生活的喧嚣,寻求梦境中漂泊世外的某种超然宁静,却意外地引出了深处的浓重的故园色彩和意识,一种带有现代人立场对逝去岁月的旧痕进行反射、回忆和追述。“红色”只是为了强化处在过去和现代之间某种惶惑心境下的自身,以达到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另外还有一些画是表现了在大自然的强力下。下意识感到无助,在瞬间的放弃中所体味出的一种恢宏、苍茫的景致,等等。
余启平在这些画中,只是着力于一些文学情调的渲染。画家的主观情绪始终受控于这些文学感,或者说,这些文学感正投合了他性格上弱的部分,而在艺术的启示性上却是有限的,甚至是软弱无力的。想来也很自然。他是致力于“改革中国画”的,他是舍不得丢掉他长期修习、精研得到的传统笔墨精华。他的努力实质上充其量只是用原有笔墨对所谓现代意念(大部分是综合文学感受)作象征性的模拟和演绎,这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必然使他笔下的产物缺少现代感觉所特有的深度和力度;换种角度讲。天性的“弱点”如果不经过长期特殊环境的特殊的修炼。在艺术上就很难进入天才而理性的深度挖掘。余启平所处的环境是复杂而宽泛、热情而富有“沙龙”意味的。这种环境极易唤起虚荣而掩盖其弱点。因而他就缺少作为一个艺术家所不可缺少的冷静内视与自省的某种自觉性。这样,天性的弱点直接导致了感觉的弱点,使他不可能将现代心理直接切入画面,形成对特定心境下特定画面的“形”和构成要素以新的启示,不可能形成现代感觉在输入和演化时,内心体验与行为及手感之间的直接性和一致性。因而可以说,余启平的尝试是失败的。不仅仅是余启平。在中国有一大批所谓中国绘画精英画家,他们试图改革中国绘画的努力,实质上并没有解决绘画发展在一定环节上以“形”和构成要素的纯粹质变为其特征的这种演变,因而也是失败的。
对余启平总的印象就是这样:从严格的现代意义上讲,他是一个失败的画家。作为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从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可寻的规律,对一些传统画家走向现代是会有一定启迪作用的。
作者:何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