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奇怪,那灿烂的红色。
于是我问,于是,有了回答。
从没见过那样的红,密层层地挤着,支撑着一个个假象的空间。难以想象这是现实中的景,然而他说有:只是那江南绝少的几处,记住了,浓缩成了整个的红的印象。那红原不是这般地艳,那只是在粗糙的砖痕上灰暗地一抹,有些红的意思罢了……。尽管如此,我相信他心底的某一处是排斥这个现实的理解。那红的发艳似乎是有某种异常,他归纳调整着某种感觉,是对视觉呢?还是对心理?
那红,印痕般地在褐色的平面上压着几何的块块,错落有致地呼应着,仿佛彼此蕴藏着江南的温度闷热的气息;一蔽之中,那红变的模糊,在一曾薄薄的一蘙障后透着红红的影子,与那黑黑的屋顶、白白的灰墙映成沉稳静谧的平面。那红尤其地活跃,同时也凝固这画面,使之在平铺直叙后保持着浓郁厚实的调子。在那红色的框图中,房子的结构时而包裹、时免隔膜,无可奈何地拥在一起,那归纳的整体、那刻画的细致呈示着特有的综合感觉的能力。
那红色、唤醒一个模糊的江南,我们在记忆中搜索那辽远的印象,一个逗号,或一个句号。
余启平作品的魅力并非仅是对现实的刻画,而是对视觉的融化与对心理感受的综合。相似的画面的构造不断重复着----远与近、近于远,仿佛忘却了远近之间的中间层次,在这重重覆覆的强调中,这一个“距离”中的空缺成了内心希冀的处所……。一个孰待填补的空间,一个期望。由于这个心理空间的存在,构筑了画面内在的强力,拓展了画面的容量。
看着画,我们再一次地感觉江南,这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或是感觉的整体;依凭这个,我们越过了视觉的屏障,以在我们内心留下了真正值得追忆的东西—那云、那树、那月、那屋。
作者:杨志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