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见李如第一面,就感觉他是一个理性而又简单的人。通过他的绘画与交谈,使我对李如的理性与简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李如善于在轻松与简约的画幅中,表达一种历史感与轻松中透出的悲壮感,而这一切来自于他广泛的研究、学习与冷峻的思考。
记得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大师曾经说过,高等数学就像绘画中的儿童画,简约并希望让人一目了然。其实,人们在认知未知世界的时候,都是企图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简洁的规律,并让更多的人掌握,这样,人类才会更有力量。李如正是用理性的思考高度去再现历史,用深刻的简约去刻画历史、事件与人物,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他知与行的一种统一。为人、为艺,了无做作的痕迹。
李如的人生轨迹看起来并不复杂,一如他简约的简历一样。他目前的职业是军事历史画家,1960年8月生于昆明市。李如不仅从本科、研究生课程班到访问学者,都一直是在进行军事历史绘画的专题研究与创作。更重要的是,李如作为军队专业画家,任职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多年来虽然一直关注军事历史画的探索、研究,但这并没有限制他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视野。
李如的绘画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大多是时下流行的所谓大场景、大制作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类是内心审美取向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大多是小幅制的,以思考者的视角去平视历史、事件及人物。这种分类对李如来讲不一定科学,但为了更好地梳理与分析李如的艺术创作,我们暂且这么界定。事实上,从历史重大题材的创作上看,李如的对绘画技术语言及场景的把握是很肯定与自如的,他不仅有扎实的技术与能力,更突出的是对大场景的把握与组织的能力,这是他自如地探索后一类创作的一个基础。在绘画上讲,前者可能展示的是其绘画艺术的肌肉,后者可能更多地展示的是他的个性与思考的高度,对一个艺术家来讲,孰轻孰重可谓是不言自明。
反映李如个性与思考高度的,更多地是体现在他是画界的思想者,他的思考更多地是锁定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是围绕挖掘人而展开的,以认知人为中心,并把这种认知放在各种关系之中。人生活在关系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最主要的是在关系的构成中生存与生活的,概括地讲有四种,即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四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再单纯、再简单的人,都无法摆脱这些关系,正是在这些关系的碰撞与沉浮中,我们才会体悟、体验与发现。也许是因为职业的习惯与职业环境使然,他可能比更多的画家更加关注时政,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的走向,更多地进行政治层面的思考。这在当下可以说既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又是一个带有一定风险的艺术探索之路。因为一旦进入政治层面的思考,即使你揭示的是一种人类发展的一些真理,或者是历史人物的真实精神世界,尽管是思考者用特定的语言与视野去观察、去表达,但不可避免的是离当下流行的概念化、泛政治化式的“红、光、亮”说教式的题材与人物刻画,应该说是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的。这容易使艺术家的探索在社会认识上出现偏差,很难得到应有的评价。尤其是李如供职的界别,这种创作更易被视作一个另类而难获肯定。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李如的这种执著与努力,用一种思考者的真诚与勇气,正在开拓出中国油画创作的一片新天地,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油画的民族审美问题在理论界讨论的比较多,但在语言本体层面却有着很多的难题。事实上,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其核心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条件形成的文化价值取向下,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这两种语言体系本身存在着固有的语言传统、规范、技术及评判的标准。因此,从这种语言本质层面上去谈交叉融合,本身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困难,但在理念及技术层面的相互观照及融合是有一定空间的。“中西融合论”的理论与实践就可以看作是一次这个层面的努力。李如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他的注意力并不是放在“技”的这一层面,因为艺术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与途径,与科学一样,他不是要呈现什么,而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什么。也就是说,李如关注的更多的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在当代的语境下,我们应当重点表现什么,以及如何表现。李如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找到了油画艺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沿着这条路子,他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如《毛泽东》、《鲁迅》、《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等,显示出了他特有的艺术特质与思考的高度。
李如艺术创作的思考视角之所以引人注目,更多地是因为他将历史事件及人物,用时间的向度去拉开距离,然后利用思考的高度去平视而不是仰视,更不会俯视,求证历史曾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发生的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样子的启示。当然,这种平视需要的是一种能力与责任的担当,绝不是绘画中的一些小感觉、小情趣,他需要深刻地体悟,需要大量地学习与研究,更需要哲学式的思考。只有做足了这些功课,李如才能找到平视的聚焦点,准确地把握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进程与脉络,准确地刻画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处境及内心世界,以视觉的方式直接把自己的思考传递给观者。所以我们讲,历史无所谓重大不重大,关键是他发生了,对我们产生了影响,重大只是我们给予了他们更多华丽的说辞而已。我们认识历史就像认识我们自身一样存在困难。其实,真正地刻画历史,并不一定都是巨幅大制的大场面、大制作,有时一小幅对历史人物内心的刻画,可能能够更为深刻地揭示当时的历史风云。李如的实践,让我们感同身受。
与同道有所不同的可能是,当人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性这一问题的时候,李如可能更多地去关注油画的当代性问题,特别是图像技术高度发展之后,绘画的图像功能正在一步步的弱化甚至是在消失。人们对信息量的要求,言说空间的追求及与环境的互动诉求等,使审美本身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与个性化,视觉本身的冲击力,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认知未知世界的那种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一个艺术家,只有他感悟到了,经历到了,体验到了,领悟到了,他才会发现,才会在自己的绘画中深刻地予以表现与表达。所以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家,会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内容隽永的艺术作品。为此毕加索曾经说过,“我不是在探索,我是在发现。”而这种发现,就需要你必须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依靠感悟、思考与体验。李如的艺术阅历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李如生活、工作、学习与创作的环境,就是一个让他必须时刻思考与面对各种敏感关系的环境,让他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沉浮、对历史事件脉络的认识,有比其他艺术家更为深入的体悟。最为重要的是,他没有陷入到这种体制的束缚中,而是以一种现实主义者的冷峻演绎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与思想,从而使他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想,随着其思想的深入与高度的提升而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这种意义上讲,李如艺术的学术意义、学术价值及其学术思想的轮廓也日渐明晰起来。
历史的回声在哪里?不是在天空,更不是在田野,而是在人们的心中。李如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他正在成为一个这样的艺术家:倾听并记录飘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历史的声音。
2012.5.4定稿于水木轩
作者:西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