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蕴涵着中国的智慧——以戴希斌为例

  戴希斌的山水画,直观外显的东西:绵密、内敛、细腻,不示张扬。他的笔墨意味,不强求画面强力效果的刻意营造。戴希斌属于另一类山水画家。其画需要静下来细心品味。它的重量感,似绵掌化骨,内化于图式结构中,透散在笔墨境界的内里,无剑拔弩张的燥气。他的绘画反映出静态审美生命类型的新情境:朴拙、宽博,与普通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通。更重要的是:在时间之维的现实景象中,一个画家的心绪与心境,也成为了已经发生又尚未到来的事件,是由技入道的生命本体之美。中国画倘若缺失了人的心绪与心境,便失去了美的尺度,终将流俗为扭曲人性的竞技。

  戴希斌的绘画表现手法和语言非常朴实可信。他的线拙,线毛,但很厚,耐看;笔的力度与份量感,体现出了他对传统、生活与生命体味的丰富细腻:勾法、点法、染法的自如运用,不受对象的拘束,充分体现出情感表现的灵动和自由,有新意,有魅力。

  在墨的使用上,尤其是焦墨枯墨,于平实中显出了丰富的层次与空间感。由对景写生所激发的意写,经过干笔枯笔上的焦墨纯化,有了沧桑感和极高的品位与深远的意境。

  戴希斌也画过一系列的欧陆风情。这些画的对象多是建筑本身光滑的面表,没有线条,也没有山石的肌理感,很难表现。但他不仅画出了情调和亲历感,而且在方形直线,坚硬光滑的建筑表面,用中国笔墨赋予了它们肌理感和历史的深邃感,有极强的创新意味。

  从总体上看,他的绘画很好地处理了写实与表意、具象与抽象、技术与精神性的多重矛盾关系,形成了美的统摄和转喻,打开了封闭性的个体自我,并使其朝着开放的未来与无限性进一步敞开。由技入艺,让绘画成为呼唤未知的启悟性的精神境象。

  中国画讲究体悟性表达。对画家而言,不仅要在体悟中修得技术功力的深厚和法度的森严,而且绘画本身境界的高远,更加至关重要,因为境界包含着画家对自身的修炼。新的笔墨程式的形成,需要人的情致与心性贯通其中,激活技术性的元素。写意绝非技术的堆砌,而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反映。戴希斌在绘画中,不傲睨于万物,而是虚以待物,通过对传统与生活的体味,再到对笔墨方法的体味,上升到对人生的“道”的体味。这个过程意味着人生与画境的提升。以技喻道,在渐积中了化,于绵密中藏锋,在内化里伸张。这其中蕴涵着中国的智慧:虽然无声,但却能听到惊雷。

  戴希斌,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1年生,西安人。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兼职画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画院兼职画家。

  中国画作品《新绿》入选首届全国国画展并获“佳作奖”,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作品《塞纳河畔》入选首届中国画院双年展;作品《云起汉江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通向高塬》入选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并获“优秀奖”;作品《无题》入选“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大昭寺》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作品《科隆教堂》入选深圳第三届都市水墨画展;作品《笔墨·建筑》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等。

  近年来曾在西安、北京、汕头、深圳、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

  中国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术》、《美术观察》、《收藏》、《中华儿女》等报刊杂志发表介绍。曾被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媒体拍摄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被评为新世纪陕西文化界十大杰出新闻人物。

  中国画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中国驻英国、澳大利亚使馆、陕西国宾馆、山东东山国宾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全国第四届城运会、中央文史馆等机构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个人收藏。出版有《戴希斌画集》、《戴希斌精品画集》、《戴希斌专集》等。

  200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

作者:杜爱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