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关于东西

  多年来 , 除了作画之外 , 常常想到的是中国近世美术方面的一些问题 , 兹简述如下 :   中国近世美术的问题 , 当然是东、西交接之后所产生的。 检视一下书坛情况 , 显然传统已经毁弃, 而向西方学习的部份 , 无论质和量都可以说是非常贫乏。有人说是因为西风柬渐而毁了东方传统 ,事实上倒是对西风吸得不透所致。 早期能够负笈西洋或东洋而又是学艺术的的真是少之又少 ,而所谓学只是上学堂、画石膏、画模特儿、毕业、回国当教授 , 至于当时洋艺坛有些什么运动一概不知 ,更不要说参与了,只有少数人例外。   总的来说 , 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其实很少 , 然而它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 因为自康有为以来许多学问家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缺点就是不写实, 只要加上写实就好了。须知写实乃是要表现物质存在于空间的感觉 , 笔、墨、宣纸是做不到的 , 于是变成轮廓较正确 , 较有立体感及透视等。如此一来 , 传统的线的艺术在运作上就无法自由而卡死了。像这样的画只能叫做图画 , 而不能称为艺术作品 , 因为它不能在工作中接触到潜意识 , 表现力无法凝聚之故。然而说也奇怪多年来大家还很能接受这类国画 , 无他 , 因为创新已成为一种迷信 , 可能是凭艺术形态而非眼睛去看画的原故吧 ! 可怜西方一点点所谓“写实”就扫掉了中国几千年的精华, 连部份民间艺术也在株连之列。还有在教学上就是素描 ( 石膏像 ) 是一切这型美术的基础 , 试问中国自齐白石以上几千年的画家连“基础”也没有吗 ? 真的很奇怪 , 常常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搞不通 , 奇怪 ! 其实也不奇怪 , 只是西方的风昧没有吸透 , 无法真正去比较传统的风味摆了。   现在我就来试试看 , 谈谈东、西两方有何不同。   大概在三千多年以前的一大段时间里 , 年代不必考究了 , 从那时候存留下来的、造型美术作品中 , 总的印象是什么呢 ? 西方,广义而言在地中海周遭 , 包括埃及、西亚及希腊 , 一尊尊人或神的雕像大概是最突出的了。而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则处处有鼎 , 以及名目繁多的青铜制饮食用具 ,统称为礼器。再看它们的空间体积 , 那些雕像差不多真人大小 , 有的相当巨型 ,鼎一般是像大饭锅、大型的有大到上千公斤重。由此可见这一切都是当时人们尽最大能力精心创作的,现在我们称它是雕刻和工艺品 , 在当时恐怕不是这么回事 , 一定比现在艺术品的地位高很多。凡事越古越单纯 , 涵盖面也越广 , 雕像和鼎在当时的社会功能上 , 意义一定是十分重大, 当然 , 不是说当时别的创作物就没有价值 , 诸如建筑、壁画 , 各种器物的造型 , 器物上的图画或装饰等 , 所有这些在美术史上都有原创性的地位。然而就总的观感而言 , 雕像和鼎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在想 , 那时候文字还没有被普遍的使用,人们凭直觉凝聚共识,站在雕像前面,或聚集在鼎的周围古人的精神状态一定非比寻常吧。   现在我们来把这样两代表性的东西在脑筋中来回放映,中西的根源就可以清楚地呈现出他们   的不同了。先来看雕像,不管是人像还是神像,终归是人的样子,我们看到它时,也会对应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产生敬畏或亲爱等直接的感觉,好像可以互相对话, 总之是一种直接面对面的感觉 ,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看鼎就不一样了, 鼎给我们的感觉是关系着一群人的存在 , 而我只是其中之一 , 鼎是一个中介物 , 而人又是一个群体 , 我也在其中 , 因此根本上就不是直接面对面的 , 如果用图解来说明的话 , 雕像文化是一条直线 , 它有两端 , 而鼎的文化是环状的 , 根本没有端。古人实在很可爱 , 脑筋单纯,凡事直截了当,可也十分有智慧 , 不论中、西 , 人总是被第一优先注意到的 , 西方先祖就依人的形象、用尽精神把所能找到的最坚固的材料--石材--雕成人像 , 赋以崇高的地位 , 神、帝王、英雄、美人 , 作为人的楷模。而中国的老祖宗也妙 , 他们一开始的注目点即在群体 , 把这个日常共同使用的陶制大饭锅提升到极高的地位 , 用当时的最高科技 , 结合最精致的艺术创这出了鼎 , 是以群体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精神的形象化 , 而西方则以个体意识为中心 , 这就是中、西不同的根本所在 , 而后由此衍生出种种变化。   西方,比较自然 , 合乎人的本性、本能 , 这都是由于注意力在个体---人--的本身所产生的 , 许多本能的行为都受到肯定 , 你看希腊神话 , 诸神的行为那一椿不跟咱们人一样 , 惟一的不同然无非在于超强, 而且还更加任性 , 七情六欲 , 坦率表露。总之 , 西方的东西比较真实 , 有血有肉 , 因此力和性是不避讳的 , 身体也就无须遮掩 , 反而成欣赏的封象 , 由于对身体的显注观察 , 产生了对物质的实感的描写实 , 我们可以相见当时的艺术家是多么地用心观察人 , 看他的脸、身体、手足等 , 一个一个地 , 十分地充满和明确 , 还有对瞬间动态的掌握 , 体会运动的规律 , 总之必须高度集中精神在人的身体的本身,才能产生古希腊那么杰出的雕像作品。然而到了中世纪---这一西方的“超稳定”时代神圣化制约了人性 , 看那时的雕像和绘画 , 大多着重严肃而简练的造型 , 甚至以线条为主 , 人体的肉感降到最低 , 其间约经遇千年之久 , 到了文艺复兴时又向希腊精神回归 , 艺术家的眼睛又关爱到人的本身 , 圣母圣子的像 , 如同一般美貌的妇女和可爱的孩子,丰满的身躯 , 慈蔼的笑容 , 虽然画得非常有真实感 , 但比起中世纪的圣像来 , 反而觉得有点“假”, 因为太像“人”。 我们来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 会发现他对“力”的赞美是如何地深沉 , 而提香 (Titian ) 的作品创常是表露了对“性”的暗示 ,说明了人的本性、本能的复活 , 事实上这种精神是一直延伸到今天的 , 看西方的艺术基本上是以人物为主 , 人世间的一切都在关心之列 , 无论和谐或是对立 ,它总是直接面对着人间。此外在工作方式上 ,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必须好好探讨的事情 , 西方的工作方式基本上可以就是一种“走著瞧”的方式 , 就是先动手再修正 , 一路揣摩下去 , 作者在过程中凝聚表现能力完成作品 , 它的来源是和真实感的描写实有直接关系的 , 譬如说画一个人 , 如果只画他的大体输廓 , 凭记忆就可以了 , 如果要画整体的实存感, 凭记忆就不可能了 , 就必须是逐步成长的方式 , 先画下第一笔、再去修正、补充。 ( 也因为这个需要的原故西方发明了可覆盖性的颜料 , 如蛋彩、油彩等 ), 这个看来是西方艺术工作技术性的小事情 ,   可是由它衍生出来的事却不小 , 它不但产生了西方特有的工作方式 , 也由此工作方式影响到思维及行动上 , 就是咱做了再就说 , 以行为为前导 , 这就形成了尝试性的及实验性的精神 , 这程精神往往具有主导的作用 , 总的来说, 西方艺术的基础精神 , 在于面对人间 , 大胆尝试 , 并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 尤其在现代艺术方面更是创这了多彩多姿的广阔空间 , 其所蓄聚的想像力之丰富是空前的。肇因于它的资源来自世界各地 , 它也将向世界回馈 , 使世界的眼睛一新。   谈了半天西方的东西 , 谈得入神 , 不由地就宣扬起现代艺术的伟大了 , 想到要谈中国方面 , 太平淡了 , 有什么好说的哩 ! 尤其在看人家千便万化、多彩多姿之后, 总会有些怀疑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不是早已走进历史 ? 我想有许多朋友会有这个感觉 , 不过进一步的观察之后会发现在许多重要地方正好和西方相反 , 这就不能不加以深思了 , 现在我就试着用唱反调的方式来谈。   中国 , 比较不自然 , 制约人的本性、本能 , 这都是由于注意力在群体 , 即人群的秩序上 , 所以个体的本能行为受到约束 , 像“力”和“性” , 孔子是不语的。而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 , 差不多都和“公共建设”有关 , 诸如女娲炼石补天、燧人钻木取火、神农亲尝草药教民稼穑等 , 全是为人群服务的事迹 ,很少提及个别的脾氛、个人的行为。在艺术品制作上 , 最花精神、最花力气的作品是集中在礼器上 , 这是共同使用的器具 , 直接关系着群体 , 到秦始皇建阿房宫 , 里面一定有大量平面及立体的艺术作品 , 可惜都烧掉了 , 十二金人也一个也不存在 , 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 想来和兵为俑差不多 , 兵马俑和希腊的雕像比起来只能就是概略性的制作 , 但它们是以千计的大部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往后的时代里,各种塑像、刻像、雕像及画像,基本上分成几个类型,在类型中都很相象,有时侯简直同一个模子铸出来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概念上根本就是要这种“共相”而非“殊相”。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 , 就是心目中早已有了典型 , 作者把它形像化 , 人们礼敬的也就是这个典型 , 而不是个别的某一位神 灵, 因此特别著重造型性 , 总之,理念在前 , 这是中国美术的根本 , 此外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创造了“碑”这种事物 , 它的功能不止是记述事情 , 文字本身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碑的形制也有种种变化 , 从某种程意义来说 , 把它看成一尊中国式的雕像也未尝不可。中国美术里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知识分子 ( 文人 ) 艺术 和民间艺术是分开的,但是大前提又是相同。在制约人的本性、本能之下,在个人方面产生了谦抑的情操 , 形成内省式的所谓“修身”的行为 , 严格来说就是传统文人画根本就是为了自修 , 目的不在创作 , 而修身的目的在自我舒解七情六欲的负累, 乃至超越人间的繁杂 , 在这种精神引领之下 , 作画越向自由而单纯的墨线 , 题材以山水为主 , 而色彩也不重要了, 在作品的表现上根本不会去想什么日新月异 “ 突破”等等 , 而在于内心之进静境, 就好像念经一般 , 经没有变 , 而心境日新 , 当然 , 这棱比喻不很恰当 , 作画总是一程表现 , 但心境有所提升时 , 作品自然会到一个不同的境界 。 细看前人的作品 , 实有此种感触。再看民间艺术 , 它的特点是十分的绚丽多彩 , 好像是为了补充文人艺术少掉的部份而存在的 , 高手匠师有极其细致的作品 , 倒也有天真浪漫似素人作品 , 可又是有传承的 ,民间艺术因为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器物 , 及多种用途之中 , 所以   极为丰富 , 但总的意念基本上在于祈求幸福、吉利等等意识 , 也不是面对人世的, 而是超越的,不然的话怎可能在苦难的人民手底下却生出愉悦的花来呢 ? 总之 , 文人作品和民间艺术是一体的两面、合成整个中国美术。   在工作方式上 , 中国和西方也是相反的 , 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这样来画画可以就是说是释放性的,画家在作画时脑筋里已有全盘布局 , 涵盖整个画面 , 一切素养都蓄势待发 , 而毛笔好比一个敏感的记录器 , 随“意”而行 , 而“意”就是表现能力 , 它一方面连系在整体的精神上 , 一方面也联系在即时的心境和潜意谶上 , 好比春蚕吐丝般释放出来 , 这程即兴式的画法正好是毛笔、墨及纸最适用了。( 中国在商代就发明了油漆 ), 这种中国的工作方式也可能影响到思考和行为方面 , 即谋定而后动的种状态 , 不会去做莽撞的尝试 , 所谓三思而后行 , 因此缺少实验和冒险的精神而偏于保守。然而保守不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力量呢?   总之 , 东方和西方可以说一个顺天的精神 , 一个是胜天的精神。 当然这也不是一刀切 , 事实上也是人根本的两种价值取向。虽然相反 , 却可以相成。 中国人太老了 , 应该时时在在地向西方学习 , 而真正学透之时 , 倒是更能体悟传统精神取向之日 , 也才好用功。所谓「功力是和精神的粹炼有关 , 不是技术上的拼凑。我们要以世界文化大交汇的格局来看 , 看我们学到了什么 ? 继承了什么 ? 这才是打整结实绘画基础的论述态度。

作者:夏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