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意图的编码

  工笔画对涂少辉而言,与其说是审美形式的媒介,不如说是视觉意图的载体。于是,他的作品,游离了我们概念中的工笔画,呈现某种异样的图像经验。也即,我们很难用工笔画一贯的审美方式来评价他,只能转换视角去面对。那么,这样的视角该如何获得呢?毫无疑问,它并不来源于传统。正如,他画面中独树的枝叶、沉暗的倒影甚至笨拙的机械鸟,与自然主义的情绪经验、视觉显现,甚至精研描摹的刻画方式,没有任何联系。相反,这些图样的组合,带有强烈主观拼合的意味,是一种设计出来的意图,抑或说主旨。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关心这样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比如,为何树枝上栖息着机械鸟?为何有的鸟是剪影的样子?等等。对此,我们当然会有各种解释的方式,比如工业感的体验对于自然的浸入,现代生活破碎感对于我们自然记忆的破坏,等等。然而,这却并非我所关心的。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这种意图设计化的图像经验,背后有着怎样的视觉生成原则?以及这种原则在中国画领域的出现,有着怎样的原因?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编码,其生成原则往往隐含某种意识——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诸如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绘画,预设了静止时间状态下的空间观看,并因时间停滞而出现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幻觉显现。它的背后,隐含了一种求真意识——自然可以在我们的视觉中获得真实呈现,也即,我们观看的自然可以获取某种客观性。但显然,类似涂少辉这类的绘画作品,“真实”并不具备客观性,也不源于自然,而是一种主观意志的表述需要。当然,相对西方绘画,中国画一直以来都具有某种主观性,而非客观性。那么,涂少辉这样的创作,是否仍然在重复传统中国画的某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呢?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传统中国画的主观性,来源于绘画语言与描绘对象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消解的仅是静止的客观自然,而非某种真实性。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画对于真实的理解,不是某个停滞时间下的客观,而是一种时间流动过程中的真实。故而,它的视觉生成方式,往往隐含了多个时间点的影像,并因这种时间点的选择而注入主观情绪性的感触。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种被称之为“意象”的视觉经验,仍然以其与自然的关联而成为另一种求真意识——自然是在流变之中显现其真实状态。然而,涂少辉的图像经验,与此差异明显。他并非一种抒情的主观性,因而与自然的关系是游离的。从他的创作思路来看,自然只提供了某些话语元素,比如花、木、鸟、禽等。但这些话语元素的组合,却与自然毫无关系,是一种预设的意图。这里,视觉的生成并非为了追求某种真实,而是借助视觉元素进行一种观念设计上的表达。虽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主观,但这种主观却不再是传统中国画中那种抒情的主观。

  就此而言,涂少辉的视觉生成,是一种“非自然”主义。而这种感觉的创作,在近年来青年中国画画家中,已渐成趋势。也即,某种人造景观,在涂少辉这样的新生画家笔下,逐渐取代了与自然对话的传统描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原因自然很多,比如这一代画家成长过程中的视觉经验转变——平面、静态的图像逐渐为立体、动态的视觉影像所取代;甚至他们书写工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异——软笔书写习惯的缺失,转而为硬笔书写乃至于键盘敲击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但在众多原因之中,最为根源的还是因为今天的生存经验,以至于体验模式的改变。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态中,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已经逐渐摆脱了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转而向人造的世界获取。这种人造世界,一方面体现为人为塑造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则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依靠知识观念的传播、积累——通过各类便捷的资讯媒体,人类关于世界的认知结果成为我们自身触摸世界的通道。那么,在这种人造世界中,一切关乎人自身的设想逐渐成为知识的来源,而非自然体验。就此而言,类似涂少辉这样的绘画创作,告别自然主义也就成为某种合乎逻辑的结果了。也正是基于此,对于他们呈现出的新趋势,我们的判断似乎也就显现的更为清晰些:一方面,他们身处中国语境中,还有着一种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偏好习惯。但另一方面,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却与世界同步,从自然主义感知走向人造经验的感知。

  当然,他们通过图像设计而进行的意图表达,在当代艺术中并不新鲜。或许,有人会因此而质疑此类创作的价值。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实现的转换环境并非当代艺术语境,而是相对封闭的中国画语境。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任何艺术的观看都具有历史化的脉络,脱离这一脉络的转换,都将失去可能的阐释价值。那么,同样地,对待某种艺术样式的转变,抑或说变化,同样不能脱离这类创作所具有的系统条件,也即它们发生、发展的自身逻辑。而只有站在中国画由脱离生存经验的古典形态向链接今日生存经验的当下形态转换的环节中,我们才能看到类似转变所具有的意义,才能够让我们获得重新审视中国画与当下生存关系的视角——而不再只是将它视作某种古典传统的“重复”。就此而言,类似涂少辉这样的年轻中国画画家的努力,非常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且,在相对宽容的视域中发现,类似探索所具有的启发性、未来性。

2012年2月6日于望京

作者:杭春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