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自述——余启平

  转眼进入了2014年,回首望去,好象去年没干啥事,扳开手指数落,真是!没画几幅画,没读几页书?

  想到此,蓦然间,象是一盆凉水灌入我的脊背……这一年就这么虚度了吗?

  其实,我经常在反省,反省已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如同审视自己的作品,在自己的作品面前我永远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一年没出几幅画倒也罢了,但,仔细看了一下,不觉脸红。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的系列,虽然构思不同、构图各异,敷彩也颇为经营,可谓动足了脑筋,但是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较,怎么会让我感觉是那么的雷同,那么相似,没有新意,没有突破。

  当然,写意的水墨且不论,就自己的工笔而言,为什么我就守着这块小小的自留地反复的耕耘呢?人们会说,地总是越耕越熟,越耕越肥。可我怎么觉得我这块地越耕越窄,越耕越僵呢?还有哲人说,重复就是力量。不要怕重复自己的作品,我这里说的重复不是一模一样的拷贝、一摸一样的复制,是指自己作品风格与个性的延续。重复自己的作品会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重复,能强化自己的绘画风格。重复,也会突显自己作品的存在感。

  重复,看来有那么多的好处和重要性。翻开古人的作品,乍一看不都是在重复吗?近现代的大画家们谁又不如此呢?真的,重复就是力量!

  历史和前辈画家让我突然间又有了自信,又找回了感觉。

  不过,千万别忘了,艺术的生命、艺术的精神是什么?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的精神在于不断的创新与突破,失去了创造与创新将不成为艺术。

  这一简单的道理,我想大家完全明白。那么,创造可以理解,创新与突破确实又是说来复杂、冗长的话题。首先,中国画历经千年走到现在,无论历史上哪一位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思变与求异。或者就称是标新立异,始终也没有摆脱他们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与精神背景的制约。

  而且,创新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是技术上的“新”、材料上的“新”,还是根本意义上的创作思维模式的改变。

  “新”可以颠覆你相对于“旧”事物的价值判断,“新”的东西可以给你新鲜感,不至于让人乏味。但是,“新”绝不一定就等于好。

  若只是盲目一味地追求“新”或是仅仅摆弄绘画表面形式的花招。在我看来,都是没有意味的追求,是穷途末路之囧。

  再回过头来看看古人绘画的重复现象,就不难发现,那些之所以能列入美术史、千古流芳的画家,正是因为我们只是简单的从浓缩版的美术史书本上去欣赏去阅读了,撇开了他们所在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与个人的遭遇等等。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笼统的作品罗列。

  随便例举一位喜欢的画家,进入他的年代,面临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寻着他的创作思路轨迹,行走分析,你还会说他不够标新立异吗?不够叛逆吗?

  只是多数画家为了取得自己作品风格与形式感伤的成熟,在不断的创作、探索的过程中而产生了大量铺垫性、延续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是重复的,变化也是微妙的,成熟是衔续渐进的。保持作品的延续性,巩固作品在人们心目中所产生的形式感的影响力,强调其个性,就免不了出现大量的重复。

  尤其,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下,艺术家更须要强调自己作品的连贯性、符号性、丰满作品的体量,为了让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画家变本加厉地重复着自己,为了其坚持那么一点点可怜的“不同”,在大量地炮制其作品的惯性之下,已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左顾右盼,一味地悲哀的画下去。

  重复与创新永远是艺术创作中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关于这些,要说的话太多。简单的说,面对自己的作品,你还有信心吗?创新与突破,你能走多远?不断地否定自己、毁灭自己、浴火重生,你敢吗?还是蜻蜓点水、修修补补、衔续渐进……?

  这些始终纠结着我,并将伴其一生……

余启平

2014,元月

作者:余启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