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6-22 21:21
(图注1: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摄影/郭杨。)
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总是向别人强调自己是一个materialist,刚接触他的人还以为他指的是“唯物主义者”,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于是就问他信不信上帝,他爽快地说:“当然!但是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有趣,我们研究一辈子也研究不完。上帝创造了物质,我们来研究物质。”
这就是他口中materialist 的意思。如果硬要翻译的话,大约可以另译成“材料主义者”,因为他的雕塑正是以对各种材料的运用而著称。1988年他获得英国艺术特纳奖(Turner Prize)的作品《大教堂》(Minster),就层层叠叠地堆了很多非传统材料,令雕塑评论家们大为震惊。但是像《大教堂》这样的作品,托尼·克拉格后来就很少再做了,因为他慢慢意识到“材料并不是最重要的,形式才是最重要的”。
(图注2:托尼·克拉格的作品《大教堂》)
转变
说起来,这样的创作转变,也有极其偶然的一面。那时,托尼·克拉格已经成名,他的一些作品被美术馆收藏,但是他那时的作品很多都是纸板、木屑之类,而且形状都是高高耸起重心不稳的样子,美术馆在库藏时就发现它们很容易损坏,不是这里掉了一块就是那里少了一角。于是美术馆就对克拉格说:“请你做一些坚实一点、重心稳一点的东西吧,这样放在库房里就不会坏了。”
也许整个“贫困艺术”(Arte Povera)的衰落都和美术馆的这种入藏标准有关吧。《大教堂》的收藏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克拉格说,这解释了作品“如何发挥材料的极致来创造另外一个世界”。这件作品的材料由齿轮、轴承等组成,不用粘胶,只依靠地心引力保持它们垂直于地面的状态。它展出时有观众想试试它的稳固性,就用手触碰作品,结果有零件掉了下来,砸到头上。于是美术馆希望克拉格将作品修复,并加入胶水或铁杆将其内部固定。但是克拉格在维修作品的时候察觉到,假如内部用铁杆加固,就违背了自己创作时应用“重力原理”的初衷了,也是对这件作品的破坏。所以至今它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样子。
自那以后,托尼·克拉格就渐渐减少了非传统材料的运用,把精力集中在形式和形式的变形上。也许创作转向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作品的重心稳不稳,但在时间上,《大教堂》确实是他创作的分水岭。
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了托尼·克拉格过去30 年中的代表作品,共176件(组),其中雕塑作品49 件(组),包括草稿、水彩等在内的纸本作品127 件。展出的作品横跨了托尼近20 年的艺术创作,所运用的材料极为丰富,包括了木头、青铜、塑料、纤维玻璃等,让人充分感受他对材料的“迷恋”,而纸本作品则是他灵感诞生过程的记录。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