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华府艺术空间展)序言
鲁虹
“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是一个虽以旅行面目出现,却具有多种性质的系列学术活动。其不仅包括此次举办的(华府艺术空间展),还包括即将举办的(南极游轮展)与(南极成果汇报展)。另外,在此之间,还要于赴南极的游轮上举办与中国当代水墨相关的艺术讲座、艺术品鉴会与艺术品拍卖会。而在赴南极之后,则要举行艺术家的写生活动与创作活动。
这显然是一次史无前例与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其意义绝对不可低估。
我们知道,南极地处地球的最南端,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大陆的总称,并被巨大的冰层所覆盖,一直处于极地高压气候之中。据科学家考察,这里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源,对整个人类的生存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增强与大气温度的升高,一方面会使南极的冰川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增高与全球水域面积加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去,此次八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赴南极写生与创作,远不是以猎奇的眼光去描绘异域风光那么简单,更不是要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出发去创作养人眼球的自然风光,而是希望以具体的画面去突出环境保护的新概念,以提醒大家努力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我认为,这样的课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目前尚处于最前沿的领地。因此,我将对艺术家们的相关写生与创作翘首以待。与此相关,艺术家们如何从特定观念的表达出发去突破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老套路,进而探索出更新的艺术之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这必然导致新水墨图像、新水墨构成关系、新笔墨表现方式的出现;
再次,作为此次活动的附属性活动,如在游轮上展开的与中国当代水墨相关的艺术讲座、艺术品鉴会、艺术品拍卖会——加上大家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空间里——肯定将会以“面对面”的方式促进艺术家、艺术经理人与收藏家的正常联系,而相关学术讲座或针对八位艺术家展开的品鉴会则能使收藏家们去掉收藏的盲目性,继而进行有针对性与学术性的收藏。很明显,这种以学术开拓市场的新运作模式无疑会对中国当代水墨的健康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我当然还可以对此次活动做出更多的评介,但仅是以两点足以证明,“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对于相关艺术家、收藏家与主办方都是大有裨益的。衷心希望有关方面在活动举办后能认真加以总结,以做好今后的类似活动!我也相信,由华府艺术空间开创的这一全新运作模式肯定会为其他艺术机构加以借鉴并发扬光大!
最后还须强调一下,此次举办的“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华府艺术空间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南极低碳之行唱响的前奏曲,其高潮当在明年举行的(南极成果汇报展)上。所以我且请大家拭目以待。不过,参展的八位艺术家用他们的参展作品告诉我们: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水墨完全可以由传统向当代转换,关键是艺术家必须根据当下文化的特殊背景与问题去进行全新的创造。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或西方大师不可能有大的出息。如果说,参展艺术家都曾经取得过相当高的学术成就,那么应该说,当下文化背景中出现的新问题,将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全新的挑战。衷心地希望他们以此次南极之行作为契机,去攀登水墨艺术的新高峰!
在南极的上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有时它像一条彩带,有时它像一团火焰,有时它又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静寂的极地由于它的出现骤然显得富有生气,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而我们将展览命名为“极光墨海”就是希望本次展览与相关学术活动能像 “极光”一样,为中国当代水墨带来新的生气与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是为序。
2014年7月22日于深圳前海湾
“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南极游轮展)
序 言
鲁 虹
参加“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的八位艺术家很多年来都一直活跃在中国当代水墨界,并享有盛誉。下面,我将以简短的文字对他们做一番介绍,以飨观众(以下按参展艺术家名音序排列):
画家蔡广斌的近作主要是以水墨方式描绘手机图像,其中既有人们用手机自拍的图像,也有人们用手机或相机为他人,还有外景所拍的图像。应该说,无论是在关照对象的方法上,还是在形式的表现上,他的作品都远离了传统水墨画的程式规范。在前者,他并非是根据对现实的观察,然后再以记忆的方式去把形象组织起来,而是大胆借用了由手机或相机所拍摄的图像符号;在后者,他并非是以传统的墨线体系去进行具有二维特点与半抽象特点的艺术表现,而是以没骨式的手法进行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按著名批评家刘骁纯的说法,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创作方法论。与此相关的是,他还成功地开发了水墨材质所包含的新可能性,而这按古人的标准来衡量简直不可想象。可见,水墨材质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挖掘;
黄致阳是台湾画家,自2006年起在北京工作与生活。其代表作品为《ZOON-密视》,它所呈现的宛若原始丛林的世界。而在技法的表现上,黄致阳大量运用了水的流动,即先是使其“泛滥”于画面上,然后等到画面逐渐干涸之后,于画面上来回涂抹墨与色──如此循环多次,借以创造画面的层次与深度感;再者,黄致阳对于色彩的表现也给人一种犹如苔藓或菌类蔓生的视觉联想,仿佛空气中也弥漫了各种如他本人所言的“美丽而病态的暴力”气息。总的来看,黄致阳的水墨创作既根植于水墨画传统之中,又深受美国“行动绘画”艺术家杰克森•波洛克的启示。这也使他的作品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当代的,也是传统的。
画家陆春涛的水墨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是以色墨交混的方式画出;另一类作品则是以纯水墨的方式画出。在处理前一类作品时,他一方面很好地坚守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文化固有的“血型特征”恰当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构成知识、色彩知识与造型知识,因此很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在后一类创作中,他同样在创新与传统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平衡。因为他机智地把现代绘画的技巧与传统的线墨体系进行了很好的嫁接,并以灵动的墨点、激越的线条、夸张的形态突出了具有现代意味的特殊构成关系。透过其作品,我们将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立足传统美,追求新表现”的审美理想。
画家刘子建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抽象水墨的探索,当时,他曾尝试用大面积的墨块表现来解构线性语言的传统表现方式。1994年以后,刘子建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一些新的表现方法:第一,在作了以水带墨的艺术表现后,他常常故意在流畅而丰富的水墨中画上毫无变化的死墨;第二,接下来,他还会用硬边拼贴的手法对画面既有的黑色关系和空间作进一步的破坏与重构。而这一方面可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层次,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流畅随意的水墨中加进一些生硬的对抗因素,以利于对力量感、速度感、爆破感、冲击感、动荡感的表达。此外,他还在作品中大量引入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球体、星空、碎片、破网、十字等,同时有意让它们在纯黑色的空间上浮现出来。毫无疑问,将传统的“计白当黑”转换成“计黑当白”是刘子建的一个创造。在后来的作品中,他还对现代性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具有明显的当代性。
画家魏青吉从1994年开始进行抽象型水墨画的实验。起初,他更多是采用T形符号,并将其布满画面,而在技术上,他则强调将书写的方式与皴染的方式相结合,画面不仅显得迫塞和令人窒息,还显得深受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再往后走,他开始了超越抽象主义的努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从1996年后,魏青吉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变换得十分频繁,即从门到手持红缨枪的小游击队员等,不过,看得出来,魏青吉一直在试图寻找与人们深层记忆有关、并且直逼人类心灵深处的图式与符号,而且做得很成功。至于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魏青吉不仅沿用了传统水墨画的若干技法,还大胆使用了白粉、铅笔和喷漆等非水性材料,这不光使得流动的水墨与凝固的新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对抗关系,也使画面的视觉张力得到了强化。正如批评家皮力指出,“魏青吉并不是水墨画中第一个运用非水墨材料的人,但他却是在处理画面与水墨表达特性关系上作得比较成功的画家。”
画家王天德在1987年已经开始了抽象水墨画的实验,他当时的文化策略是:一方面变传统山水画长方形构图格局为圆形构图格局,一方面把传统山水画的符号,如树木、草皮等沿着圆的周边作非秩序化的即兴处理。他把这批作品命名为《圆系列》。此外,王天德在追求大黑粗怪的整体画面感觉时,仍然极其强调保持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特性。资料显示, 从1995年后,王天德开始了观念水墨的探索。他先是创作了水墨装置《水墨学术研讨会》与《水墨菜单》,并提出了将水墨语言与现实物体相结合的新问题,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既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观念水墨的急烈争论。在此之后,王天德又以多媒体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水墨作品,如《孤山》、《山水•书法》等,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好评。
画家朱雅梅是参加此次展览的唯一女性。在她的画作中,不仅有着个性化的艺术符号与表现形式,而且远离了当代都市的喧嚣,弥漫着一股静穆高古、迷离幽幻的烟岚气息,我认为,这在功利滔滔与十分浮躁的商业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其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家园。据知,画画是朱雅梅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她作画时,她总是想到哪就画到哪,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正是由于她追求即兴表达与偶然效果,所以她的画面总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从A到B,又从B到C的过程。恰如一些批评家所言,她的画有着不似传统又别于当代的特殊韵味,虽然其形式显得有些“无宗无派”的味道。但人们都一致认为其品质甚高。那些强调传统的人士说:她把笔墨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强调革新的人士却说:她的水墨画里透着时代精神。而这就是朱雅梅作品的魅力所在。
画家张正民虽然毕业于著名的中国美院国画系,但从未以大家熟悉的笔墨加素描的方式作画,恰恰相反,他是试图把城市街头的手书广告做成城市文化的一种观念来进行表达,而且,在一些作品里,他用最简约的人物表情与动态,有效突出了最纯真质朴的都市贫民的炽热情感,当然在其中也夹杂了他童年时代的许多回忆与梦想。相比起来,在另一类作品中,张正民则借用了卡通形象并将其纳入拼凑的时尚碎片之中,而这就给观者带来了不一般的新鲜与奇异,甚至还有着一时无法解读的陌生感。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一创造是前所未有的,不过,正是从张正民这独特的艺术创造中,人们将可以看出他的绘画天分和才华。
在未来的日子里,以上八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将赴南极写生与创作,但这远不是要以猎奇的眼光去描绘异域风光,更不是要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出发去创作养人眼球的自然风光,而是希望以具体的画面去突出环境保护的新概念,以提醒大家努力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我认为,这样的课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目前尚处于最前沿的领地。因此,我将对艺术家们的相关写生与创作翘首以待。此外,艺术家们如何从特定观念的表达出发去突破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老套路,进而探索出更新的艺术之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这必然导致新水墨图像、新水墨构成关系、新笔墨表现方式的出现。在(华府空间展)的《序言》中,我曾经说过:此次举办的“极光墨海——中国水墨艺术家暨作品赴南极展”高潮应该在(南极成果汇报展)上,我将翘首以待。在这里,我仅引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当下文化背景中出现的新问题,将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全新的挑战。衷心地希望他们以此次南极之行作为契机,去攀登水墨艺术的新高峰!”
是为序。
2014年7月23日于深圳前海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