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8 00:00
朱昱,90年代观念艺术家的先驱人物,同时也无疑是中国备受争议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早期行为作品《食人》中尸骸、婴孩等的血腥与恐怖似乎依然在萦绕在观者脑海,赤裸地挑战着人性道德的底线。3月7日朱昱最新个展“隔离”在长征空间开幕,这是他在该空间的第二次个展,秦思源操刀策划,开幕当天,艺术圈各路兵马空降长征:刘炜、汪建伟、徐震、张慧、喻红、刘建华、杨振中、展望、石青、廖国核、王思顺、叶甫娜、卢征远、林科、陈天灼……
小编奔赴6日的记者会之前,有点害怕和纠结,马上就要近距离接近对话“食人魔”了,他真的有那么恐怖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次的作品十余年跨度,这期间他又做了些什么。他有什么变化?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家的追求是什么? 开幕现场 提纯、简化的十年
“隔离”并非朱昱最新创作的首次呈现,在2010年长征空间名为“什么玩意儿”的个展中,有关茶渍与石子的作品就已发布。本项目确切说是朱昱十余年来创作的一次总结,作品为2003年至今创作的布面油画51件,部分作品来自借展。长征空间将展厅空间重新布置,作品分为两个独立空间展示。观展路线已被设定,画廊入口左侧开始,作品以时间线陈列,从2003年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开始,依次为《剩餐》、《茶渍》、《石子》、《痕迹》等系列,从具象写实到空灵无象,画面内容简化、色彩渐淡,以两件画面偏向黑色稍显具象的作品收尾。
画面中的图像朱昱没有刻意筛选,“我看十年的时间很慢,很多东西撞到我了,它们没有象征意义,但可以被我重新赋予价值、进入我的创作系统”。秦思源补充道,图像变化的过程是朱昱在观察中主观意识的变化历程,这恰恰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方面。
十年,是朱昱在不断剔除、削薄、简化、提纯艺术创作的十年。从布展方式也可见端倪,策展人秦思源阐释,整个展览与时间紧密关联,跟踪记录下的是朱昱的创作方式及工作方法,生命即是时间与历程。策展人与艺术家用一年的时间多轮探讨方案,最终作品没有标签、另一面的墙大面积留白没有前言及一点阐释性文字。“去掉没有必要的东西,不要废话,不断做减法。这正像朱昱的创作方式——不留余地,纯粹,哪怕被误解。” 《剩餐》系列第一件作品创作于2003年,为时半年,“隔离”从此件作品开始 《剩餐》系列作品 作品并非观念绘画,“隔离”是件观念作品 油画在此仅为一种借口,观者需抽离而出,“隔离”的重点不在每一件作品本身为何,项目着力凸显的是朱昱艺术观念的成型及艺术语言,而时间是统一其创作的关键点。朱昱表示,2003年开始创作第一件油画作品,历时半年,他在清空已有经验及当代艺术工作模式的既有思维,作品图像的选择不具备任何象征意义、社会性及符号性,他在探索另外一种新的可能性、属于自身观察世界的方式,“这样工作的话,我们还能否被中国当代艺术承认,还能否被世界当代艺术承认,这其实是考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的问题,所以它才有难度或者挑战性”。
朱昱在以这种方式将自己“隔离”而出,目的在寻求本体。同时,朱昱还分享了对于绘画的理解,绘画始终作为一种工具,表达观念、传达情感,为他者(宗教、政治、社会及个人)服务,绘画也可以为当代艺术服务,抛弃一切之后不具备任何符号性及连带意义的纯粹的当代艺术作品,进而构建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认为这本身即是一个课题。
因此,“隔离”是一个系统性的观念项目,绘画也并非观念绘画,作品没有主题、任何感觉,有的是它们之间产生的关联。 《茶渍》系列,随着观展路线可发现朱昱作品画面中的变化 《茶渍》系列作品 《石子》系列,朱昱选择石子为材是基于一种实验性考量 作品细节,一粒石头被无限放大,见微知著 绘画是疗伤,借隔离抵达真正主观
隔离意识早在朱昱美院附中时期已生根,也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画得好被作为教学标准这让我很崩溃,当天晚上我烧掉了所有画,决定自己搞艺术,看艺术应该怎样走,必须与美院保持距离,现在与当代艺术也有距离。”
朱昱早期的行为对他而言,也是很大的伤害,即便不是真的去吃人,只是以影像、图片等方式制造出某种现场感。很长时间他将自己关起来,思考疗伤的方式,后来选择了最熟悉的绘画作为突破口。近些年绘画及方案为他主要的创造方式。隔离自己,在朱昱看来,是尽力令自己纯粹、与艺术圈若即若离、尽量不被影响,隔离不为变得更客观,而是在寻求自由状态、进入真正有价值的主观。同时,他认为整个当代艺术需要共建及分享。 《痕迹》系列 作品画面愈加抽象虚无 观展终点,两件与小展厅中作品“气质”不同的作品,像是肝脏器官 展览持续到5月24日。此外,长征空间将有朱昱2014年油画作品《茶渍》在本届香港巴塞尔展示。 朱昱参展本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作品 《茶渍 T24》,2014,布面油画
来源:HI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