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概念
“元气”本指人的精神与生命力的本原。“元气”的盈亏与否,对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力的强弱影响极大。元:表示首或头或开始、原来、本来之意。气:除诸多意义以外,亦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之一。常指构成万物的物质,即谓阴阳精灵之气,就是指构成一切物质本源的和事物存在的原动力。“元气”作为万事万物的基础,不断保持与精心养护是保证事物富于精神和延续发展并激发生命力的根本和源泉。
书法作为人类文明生活的产物,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书法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走向深入,足以证明极具生命活力的书法不同于一般性书写,它所具有的思想性、科学性、历史性、学术性、原则性及对于文字符号的依赖性,将书法的类型、特性、品质、功用、归宿从根本上注入了文化原动力。这一赖以产生书法的原动力,推动并滋养了书法,也构建了书法的“元气”所在。
探索书法“元气”的意义,在于固书法“元气”之本,培书法艺术之根,养书法艺术之树。由不断地固本培根,达到艺术的“中气”足,艺术生命的“元气”盛,使之促成书法艺术长期稳定的进步发展。
研究书法“元气”的途径,提倡站在史学立场,回顾历史寻根溯源,以史证今;站在社会学立场,摸索发展脉络,以辨明艺;站在哲学立场,解读审美规律,以理彰意。
(二)“元气”的本质
书法“元气”的本质,是艺术美与理的存在。书法中对美的刻画与追求,不仅是时代的,更是历史的。在借鉴传统书法中,对美的揭示与发掘,对书法赖以存在的诸多因素的认知并做到刻意守护,是把握书法“元气”的基础。
从以象形为母体的汉字产生之时,“元气”即已存在。萌芽期文字具有的象形性,已经成为书法最原始的艺术元素。人们在应用中对文字笔画的刻划以及不断植入的审美意识,又进一歩为汉字的艺术化进程创造了条件。。早期书法的发展虽建立在文字的第一特性既社会功用基础上,但汉字的特殊性已经为写字这一行为由工具向艺术类型转化,注入了艺术灵性。汉字除工具作用以外具有“形美、音美、意美”三个特色,在“形美”方面的追求与拓展,其书法则是沿着这一道路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并最终使对文字符号的刻划转换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由早期象形文字转换而成的书法艺术,形式美是人们对艺术美的最初感知。作为书法不可或缺的外在审美条件,文字的形象性与书法的形式美早已成为“元气”的内容之一。虽然早期书法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文字笔法、点画还不完备,书法“元气”的诸多条件与内容尚不成熟。然而,艺术所需要的条件与内容已经显现了雏形。后世文字在应用中的不断变革与书法在发展中的不断丰富,相互推动,相互作用,既成就了文字,又成全了书法,更为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几千年来,书法艺术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观念、规律、标准、原则、手段、经验以及众多可资、可赏、可鉴、可法的传统范式资料,为艺术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积累。可以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并存活的一切优秀传统,早已成为书法艺术精神与生命力的“元气”所在,是书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根本。
(三)历史轨迹
回顾历史,书法“元气”的培植与坚持,其规律十分明显。不同时代所遵循的理性原则与方法始终都未能离开传统文化这一主线,始终都恪守着传统文化的理义,演绎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历史上各时代不断更迭,无论文字进化抑或书法发展,各种文化要素之间宻切的传承脉络关系始终未断。诸如结构与点画的沿袭,形式与内容的互补,技巧与工具的进化,符号与风格的交错,个体与地域的差异,作用与目的的区别,修养与情感的交融,意韵与境界的彰显,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等等,都始终未能远离传统文化的轨道并同时受到儒、释、道诸家学说的影响。
书法的方方面面,在发展中随着人们的理想、社会风尚、科技进步和审美取向不断地更新并逐步走向完善,最终发展成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艺术种类之一。书法艺术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是其理性原则植入并滋养了书写行为,是民族精神渗透并托举了书写行为,是东方文明造就并培养了书写行为。书法理义在历史进步中得到的确立,从根本上划定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原则与标准,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超越它,即使封建王朝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级及统治阶级等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并主宰着书法,也未能改变书法的学术化进程与文化意义上的进步,更不能改变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书法“元气”的根本所在。
“元气”在传统书法进化中所得到的滋养,源于造就古代书法的特殊群体。贵族和文人对文化的敬畏,对书法态度的严肃程度,对书写的严谨,对善与美的热衷追求和表达,使书法的雅显得更加严肃而富于理性,又使书法的神采显得更加绚烂而富于感性。文人与贵族丰厚的学识修养,影响并使书法増加了学术和科学的色彩。同时,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艺术神采的适意夸张,风貌意境的刻画彰显,这些书法艺术的构成元素,不仅使艺术由技进乎道的境界的得到升华,更滋生并涵养了书法,使本属于平常的书写行为变成一种高级的、高贵的、高雅的、高尚的艺术行为。
研究和探索“元气”问题,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站在史学立场上考察书法的内在元素和条件,不仅十分必要,更对深刻理解认识书法的发展规律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书体发展的古体字时代,其形式、笔画、风格,虽然受书写者和应用目的与书写工具、材料影响,而有所差异,表现出或理性或感性或客观或主观的不同类型,但在文化意义上显现出的则是品质的高贵;在文字意义上表现出的则是向纯符号化发展并具备了明显的规律牲;在书法意义上表现出的则是对文字美的刻意塑造。汉代隶书,不仅开启了今体文字的新时代,更由字形、笔法、点画的变异,带来了文字书写风格的根本转变。隶书点画笔法以方折与波动为特征,由相对单一的篆书笔法向起、行、止虚实手法的多元化转换,形式美与韵律感更加突出。至此,书写文字的艺术手法开始走向多元化和更加艺术化。由趋于实用而简省文字点画形成的草书、行书字体,将书法带上了以表达动态美感为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行、草字体笔法的率性,导致起笔、转折、趋近直接简约,点画之间的转换脉络更加明显,点线虚实更加变幻莫测,线性线质所表达的律动节奏更加突出,笔势、字势更加丰富多姿。由行、草书衍生出来的艺术内涵达到了极为复杂的程度。以静态为特征的楷书字体,早期楷书较多地保留了由隶向楷过渡的古朴、稚拙、多样化的特色,艺术特点生动多彩意趣无限。而隋唐楷书虽少数人的书写可以达到整饬肃穆,只具备典型性,尙缺乏普遍性,但其技巧的模式化状态依然较鲜明地表达了汉字发展的终结。若从艺术上认识唐楷的高度,其庄重、严谨、理性、风格多样依然有别于馆阁体。
站在艺术审美角度解析书法的发展,传统书法的艺术风格大体分两类:前者以篆、隶、北碑为代表,以朴茂、稚拙、雄强、博郁为美学理想,以崇尚阳刚之气为风格特征。此中北碑的发展虽沿着隶书进一歩向楷书拓进,对楷书的进化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又在风格上表现出强悍野逸之气,尙未离开阳刚之美的轨道,但相对于魏晋以降后来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淸俊儒雅的书法风尙,则显得受地域、民族风尙的影响多了一些而略带苦涩。钟繇、王羲之的出现,使古意盎然的书法注入了清新、阳光、秀逸、明快的活力,书法风尚开始向以含蓄温润为特色的审美类型转移。至魏晋开始,书法文人化倾向的蔚然兴起和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以及对艺术审美的全新诠释,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提升到以阳刚和阴柔并举的为美高度,使书法的“元气”最终实现了充分的补给。此时,文字与书法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纯文化的、学术的时代。
书法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发展,其内涵的构建,完全依附于传统文化的各种理念,其中最突出的是审美标准的确立。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成为书法美的核心依据,其它诸学科如中医、文学、音乐等学术体系的建立依然以此为本。书法中虚与实、强与弱、动与静、等审美理想的构建,即是以东方文化中的天地自然观为出发点,以阴阳学说为母体提出来的。而书法所运用的平正与欹侧、常法与变法、转与折互用、起与伏转换、疏与宻交融、浓与淡互?、疾与迟相应等各种各样的技法手段,即符合阴阳学说理义又符合儒家“中和”思想的原则,做到了所有技巧手段都遵循并符合了相生、相对、相应、相和的审美模式规律。因此,表现在书法的外部特征为附形而生象,表现在书法的内部特征为因象而生意,艺术精神的彰显则由外及内,进而及境。从根本上讲,书法不仅仅为写字,而是一门建立在人文科学基础上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学问,这些学问不仅支撑了书法,更滋养了书法。
至此,认识书法“元气”的内容,讨论书法的本质,硏究其发展,摸索其规律,解读其内涵,从根本上把握书法并审视书法审美的模式与标准,真正懂得书法“元气”所在,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认知和把握此点的目的不仅是人们享受古代书法艺术的门径,更对艺术实践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探索途径
实现滋养书法的目的,谋求艺术的经久不衰与长远发展,离不开不断开掘优秀传统,离不开在深入传统基础上进行科学有益的不断实践。并以此达到不断纯化理念,不断强化意识,不断丰富学识,不断补充营养,不断提高能力的目的。换言之离不开养“元气”,离不开固“元气”。
创作,作为艺术生活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书写者的修养、学识、能力与才华,间接反映了书写者的精神、情感、胸怀与理想。因此,创作力不仅能证明艺术的魅力所在,亦可以直接见证作者的奋斗历程。作者在创作中所渗透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原则、方法、手段,真实地再现并折射出了书法艺术内在的科学性、学术性、严肃性的内涵。因此,充足的“元气”真正支撑着创作,真正保障着艺术。
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书法艺术,严肃地把握其学术性,严谨地硏究实验,对艺术存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对艺术负责,才能有效的参悟和自觉培植艺术内涵,才能使艺术走向深刻并富于文化。书法历史因长期积累而形成,书法发展因不断叠加而深入。人们在实践中对古代优秀传统的不断汲取与融化继而寻求的突破,最终造就了历史与文化,造就了艺术与书法,造就了思想与灵魂,造就了东方文明的不朽。这一切一切结果的根本所在,即是“元气”的蕴含所在。
实践中深刻地解读并把握传统,关键在于对传统的认知。传统不仅仅指某些形式与技巧手段,最重要的是传统精义、规律、原则、标准、审美理想的内容和构成书法艺术诸多因素的方方面面。优秀传统作为滋养艺术的根本条件,一丝一毫也不可轻视。实践中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做到充分储备,才能真正确保艺术发展走上通途,才能使创作、硏究、鉴赏做到科学、历史、合理有效。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艺术状态的青春不老。
(五)现实意义与作用
在现实艺术生活中,重视书法“元气”的保持与滋养问题十分重要。滋养是保持的基础,如何认真对待保持传统、滋养艺术这一命题,是一个人的艺术态度问题,也是能否避免艺术出现古法流失、创作出现退化的问题。实践中滋养与保持能否做到,受影响最大的是思想修养、艺术品格,其次是艺术状态。
实践中,人们往往为了应用而取范古人,将技巧与方法用于创作。这种有益且有效的走传统之路的方法,保证了艺术理性原则在创作中不受个人艺术好恶影响,更防止了偏于感性发挥而使艺术失控、失态、失色。如果在现实中将解读优秀传统作为享受艺术的落脚点,将传统经典作为创作实践的起跑线,其艺术的思想意识、境界品格、创作实践则是最健康而向上的。
传统能否保持,是检验一个人艺术状态的标志。一个作者能否做到顺应艺术规律,能否坚持艺术原则与标准,能否准确把握艺术审美的理性原则,能否守护好艺术的共性并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能否将个人的取向纳入到宏观艺术范畴,对自身的艺术精神与艺术生命力能否持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真正做到个人追求与文化艺术的相关学术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科学意义上的长远发展。
艺术的不断滋养,重要的在于一个艺术家要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如果说“以文载道”泛指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学养书”则专指追求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书法虽然运用技巧作为手段完成艺术情感的表达,但书法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更不是简单的书写行为。敢于写是胆量、愿意写是情趣、能将写字变成艺术则是文化。因此,以历史滋养当代,以古人滋养自己,以传统文化滋润艺术,以学术滋养技术,早已成为书法艺术的永恒话题,早已成为进取不辍的法宝。
做到滋养,需要保持良好的艺术心态,贵于将自己彻底置身传统中,把自己看成古人面前永远毕业不了的学生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面对历史和传统,当代人的主要责任是承接历史的血脉,在艺术上做长远之计。盲目看待并抬举自身的所谓艺术,盲目将历史减弱把自我放大,忙于及功之想与近利之为,都将是艺术道路上的伴脚石。只有自觉地在传统中不断探索并获取滋养的资本,展开胸襟怀抱,洗除陈思旧绪。求得原有的认知得到拓展,原有的知识得以补充,原有的能力有所突破。才能做到滋传统之益,养艺路之长。
简言之,保持与滋养书法的“元气”,关乎学,关乎艺,关乎己。关系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发扬,关系到书法发展的平稳与长久,关系到艺术的纯粹与高尚。
作者:刘文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