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大江东去:汤国对时间与生命的回望

2015-06-26 20:05

  2015年6月26日下午,大江东去:汤国个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示了艺术家汤国的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汤国利用多元的现代艺术手法对自身的艺术理念作出了一种更为个性化的表达。AMNUA艺术家影像志《隐秘的线索:汤国》也于开幕式首映。

学术主持吴亮在汤国作品前

学术主持吴亮致辞

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致辞

艺术家汤国致辞

  艺术评论家、学术主持吴亮在开幕式上指出:以“大江东去”命名展览的主题,反映出汤国作品的永恒主题——时间。汤国具有长远的历史眼界,他以严肃的艺术语言,讨论时间的痕迹,以及生命诞生、消逝和轮回的哲学话题。

  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评价汤国说:“在‘AMNUA艺术家影像志’《隐秘的线索:汤国》中,汤国的表现很像一位专业的演员,然而他其实是最不像演员的艺术家,他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艺术家本色,保持了对艺术一如既往的追求,这份坚守凝聚在他作品的精神中。”

展厅现场

  策展人郑闻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江东去”这个词源于苏轼的《赤壁怀古》,它隐含着一个词人面对跌宕起伏的命运时惟一的超脱方式,并已成为中国文人半生回望时经典的抒情座标。“大江东去”既可看作是对于可见的自然之物某个瞬间动作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对于不可见的自然之力的一种显形。从而,这个词实际上有两种阅读和理解的方式。将主体前置或后置,可以导致“大江”与“东去”扮演两种彼此相反的主客体关系。

  郑闻称汤国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个“独特的异数”,一个“巧妙的隐者”。汤国善于利用多元的当代艺术表现方式,表达出一个当代中国人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思考。“汤国以‘状态’替代‘计划’,以‘过程’替代‘结果’,无意中成了一个机敏的“逃逸者”。这种“逃逸”不但从现代化进程的喧嚣之中逃逸至历史自然的栖息之地,也使他从日益僵化的艺术体制中抽身而出。汤国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当艺术真正融入个体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修为时,便成为了一种诗化的存在方式。“

五音 明代建筑云纹残件 摄影 微喷打印在宣纸上

五音 明代建筑云纹残件 摄影 微喷打印在宣纸上局部

三十秒图案志 自制手工纸本 绘画

  汤国对记者表示,本次展览的展品多以残损的古建筑、古物为题材,“通过表现这一题材,唤起人们对时间、生命的重视。我们目前所处的时间即将成为后人的历史,用后人的眼光反观,更能加深我们对自我和当下的理解。”汤国对失落的古代中国文化的关注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苏北乡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汤国在查济古村买下一幢破败的明代老宅。古屋几经修缮恢复了原貌,他在两三亩大的院子里种芭蕉和竹林,取名“澹园”。由汤国主持修缮的北京智珠寺古建筑群,获得201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智珠寺 摄影 微喷打印在宣纸上 手工渲染

放马堆秘籍

墟石 自制手工纸本 水墨

无名氏居所 摄影

  汤国的艺术语言是中国化的,他通过作品对比各种关系,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集体主义记忆与个体精神活动、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艺术形式、艺术本体与创作材料。吴亮指出,汤国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已超出艺术本身的意义。例如作品《觞》是一件貌似乖谬的装置作品,汤国将晚清民初的木制脸盆架与战国时期的漆器羽觞进行时空交错的并置:脸盆架因脸盆缺失而不复有原来功能,盛酒之出土羽觞(即古代耳杯)则出现在镜子位置的视频上——这个作品通过盛器的隐藏以及影像式的呈现,在怀旧氛围的掩盖下,艺术家表达了“在与不在共存”的悖论和“虚无的物质形式”。

墟 录像 装置

为无名氏讴歌

为无名氏讴歌之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5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