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25 09:13
濮列平在汉字艺术绘画中
□□洛平帆
濮列平,作为一位汉字艺术家、评论家及策划人,多年来他一直探索着一种既符合时代又关乎自我的汉字文化艺术。
1993年,濮列平出版了第一本介绍中国现代书法的评论集《中国现代派书法赏析》,2003年,他建立了中国首家汉字艺术网站。2005年北京大学资源研修学院成立中国首个汉字艺术系,濮列平出任该系任主任。他的汉字艺术作品参加了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邀请展,如2002年的英国大英博物馆“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展”,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瑞典中国书画收藏家、瑞典旅行和旅游行业联合会首席执行官詹·伦丁也是濮列平汉字艺术的忠实粉丝,曾多次来中国收藏濮列平的汉字艺术作品。
濮列平的汉字艺术画尤显诗情画意。他在研习中国传统汉字书法绘画艺术的基础上,试图将西方绘画融合于中国汉字艺术风骨与精神之中。濮列平始终是一个静穆而纯粹的思考者和实践者,从中国汉字艺术发展的主线来谈濮列平的汉字艺术,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其艺术探索的意旨和价值所在。
洛平帆:作为中国汉字艺术的推广者,能否介绍一下何为中国汉字艺术?
濮列平:中国汉字艺术古已有之,它的古典形态就是我们的传统书法。之所以提出汉字艺术的概念,是因为从1985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一批著名艺术家如古干、王学仲、黄苗子等为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在思考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发起了中国现代书法运动,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运动找到中国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有幸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并于2002年与古干在云南西双版纳就中国现代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时,共同提出了“汉字艺术”概念。
洛平帆:既然已有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概念,为何还要提出“汉字艺术”这一概念?
濮列平:提出“汉字艺术”这一概念,是因为现代书法在1985年至1999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超越书法艺术形式之外的、由汉字引发的艺术形式。随着这样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必然会出现艺术归类的问题,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这一概念已不能适应因汉字而产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需要。因此,我和古干经过讨论,决定将因汉字而产生的所有艺术形式统称为“汉字艺术”,其中包括汉字的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多媒体艺术等。
洛平帆:提出“汉字艺术”这一概念,从学理上有什么考虑?
濮列平:以前的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是因汉字而产生的,但他们带有浓厚的汉语文化圈的色彩,也就是说,要学习书法必须先学会汉语。而汉字艺术首先从概念上分清了“汉字”和“汉字艺术”的关系,汉字本身不是艺术,它只是艺术家创造艺术时,可以帮助艺术家创作、思考的符号工具。因此,利用汉字符号系统进行艺术创作时,没有必要先学习汉语,可以出于对某个汉字的造型和语意有兴趣而利用其创作艺术。这样就使更多的非汉语语言圈的艺术家可以使用汉字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正是由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汉字这一符号系统在视觉空间艺术的创作上拥有了国际地位,成为一个全新的、开放性的艺术空间,以及创作思维的语言系统。
洛平帆:汉字艺术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了哪些推广活动?
濮列平:在这10多年中,汉字艺术的发展可以用迅猛、丰富两个词加以概括。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北京大学资源研修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汉字艺术系,并已有几届汉字艺术系的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
由于汉字艺术系的建立,通过10年的教学研究,汉字艺术正在从原来的纯艺术形态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2006年我带领汉字艺术系的同学参加了由建设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我们创作的“汉字艺术”建筑作品首次在北京世纪坛亮相,受到与会各国艺术家的称赞。汉字艺术系的同学们还创作了汉字艺术戏剧、雕塑和陶瓷。
此外,由于汉字艺术概念的提出,使中国水墨艺术绘画出现了一个具有全新文化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艺术形态,这就是汉字水墨艺术。
洛平帆:在中国汉字艺术发展这30年的过程中,您一直在从事艺术创新、理论探索、教学和组织推广工作。作为站在“汉字艺术”发展前沿的推动者,能否展望一下中国“汉字艺术”之于中国文化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
濮列平: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曾盲目地将美国的当代艺术视为自己的文化,误导过年轻人。但有幸的是,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坚守着中国自己的文化本源,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情怀,通过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开展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工作。这一艺术领域的典型就是以第一代汉字艺术发起人为代表的群体,这一群体几乎涵盖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精英分子。
在这场历时30年的运动中,已有了四代艺术家的前仆后继,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本土艺术面向未来发展的完整体系。因此,汉字艺术毫无疑问是新时期中国面向世界文化大战略、大格局的艺术排头兵,是中国本世纪对世界艺术做出贡献的代表之一,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来源:新浪收藏-藏界人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