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小华从事艺术创作达30年之久。正好是改革开放以后,“85新潮”从开始至今——中国艺术比较热闹的时期,他可以说是全过程的亲历者。我本人认识他正好是十五年时间,从2001年至今。我一直都在关注他,关注他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这一次展览实际上是他三十年执着守望、修行、提炼的一个结晶,三十年辛劳,三十年心血,得来不易啊!
蔡小华的艺术经历,有几个大的阶段,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阶段先是学习绘画的过程,从写实油画开始。进入独立的艺术实践以后,是实践“结构性的抽象”——和“85新潮”同步进行;
第二个阶段:后来又进入了“符号性抽象”的实践。符号性抽象的前后经历时间比较长,有十多年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韦曲变法”,是他从上海回到西安以后,在西安旁边的韦曲这个地方,有一个大院子,是朋友友情赞助的,他在那里坚持了六、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是蔡小华整个艺术实践的关键时刻,也就是我称之为的“韦曲变法”。还真是“闭门造车”——进入了一个“东方性”的创造阶段,我个人称之为“超写意艺术实践”。
这个阶段他要面对两个大的难题:一个大的难题是要面对西方的抽象艺术,尤其是极简主义;第二个大的难题是要面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上、下文”的联系。也就是说,他既要超越或者说另辟蹊径做他自己的东西,以便和西方的抽象艺术、极简艺术拉开一个距离,又要把中国的“上、下文”联系放进作品。在“韦曲变法”时期,我曾三次上韦曲,一次和一次的感受不同,可以说亲眼目睹了他在“韦曲变法”时期——由艰难到最后比较好地解决这个课题的整个过程。解决结果是:既要回到“平面性”并把“平面性”推向一个极致;又在这个平面性之中营建了一个新的“夹层”——即是我所谓的“潜象”或曰“隐象”——从为体现了一种深刻性,并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所以,他现在的作品最大特点:既是一种“极致的平面性”,同时又是一种“深度意韵的再造”——我用了“潜象”或“隐象”两个词。他的奥妙在于深度的“平衡点”的寻找,如今这个“平衡点”已经比较好地体现在画面上。我个人认为,他激活了两个我们所熟悉的概念:第一个就是“高贵的单纯与静默的伟大”——温克尔曼这句话被他激活了;第二个就是传统的“大象无形”与“气韵生动”。能够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他作为一个出色的中国个案已经成立。
作者:陈孝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