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非色》蔡小华展研讨会记录9

  首先进到展厅看展览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到蔡小华先生作品的制作很精良,很考究,用皮道坚老师的话说,的确是非常“充实”的感觉,能看出蔡先生一方面在画面上下了很多工夫,另一方面在画外也下了很多工夫。目前创作抽象的群体,可能有的人在画外下工夫多,在画面上下工夫少;有的人在画面上下工夫多,画外下工夫少一点,蔡先生给我的感觉是画内、画外都下了不少工夫。

  第二个感觉我和林小姐和郑工老师有类似的感觉,的确画册和原作不是一回事。为什么不是一回事?之前我在网络上和画册上看到蔡先生的作品,媒介传播让我们对蔡先生作品的焦点更加集中在颜色上,我想这个恰恰不是蔡小华先生比较关键的一个点。皮道坚老师讲得很清晰,认为蔡先生的“色调的创造”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很异化,有创造性。蔡先生一方面是通过颜色的丰富性调节自己的创作,以便让他单个的系列更加丰富,但是我想这不是他真正的目标。媒介的传播,使我们对他作品的关注偏离了焦点,今天看到现场的作品,更加集中在蔡小华作品的质感,尤其是颗粒感,这是蔡先生最有作为可能性的领域。

  第三点提一点意见,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觉得渐变类的作品并不适合并列性的展出,把很多渐变类的作品并列在一面墙上展出,削弱了单张作品的力量。远看和近距离看某一个单张作品的时候,力量已经足够了,放在一起会互相影响,并且又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形式变化的层面,我想蔡先生不用花那么多的精力在形式的变化上,我倾向于更加整体性、非渐变性的作品。这种作品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在这样的作品中,笔触、布局和画面的结构不再是蔡先生考虑的重点,也就是说,他可以从画面的布局和画面的结构中解放出来,然后把他真正的精力放在“质感”、“大颗粒”的营建上面,这才是关键。

  贾廷峰先生刚才提到了上次展览的概念非常好,“呼吸”的确非常透气,蔡小华的绘画中除了夏可君先生提到的“虚薄”的概念,也有夏可君兄经常提到的“坚实性”,呼吸让作品更加透气,这让我想到一个人,从概念上有一定相关性是韩国/日本的李禹焕,李禹焕有一个概念,他说他自己每一笔在画布上停留时间非常缓慢,犹如自己的一呼一吸,恰恰与蔡先生的作品有相关性。李禹焕的作品更加讲究笔触的布局,以及笔触图绘区域和未图绘区域两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对于抽象理论我最近有一个看法,前两天我看到一本艺术杂志的专栏作家谈到中国抽象目前的状况,他的理论我觉得有一些问题,他认为梁绍基和李华生反映了中国传统理念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我不是特别认同,觉得不准确,还是要长期跟踪个案的研究,从长期的个案里面才能够真正生发一些好的概念的总结出来,才能对抽象理论的发展有益。经由蔡先生的作品引发出来的对抽象的认识大致是这样。谢谢!

作者:段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