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非色》蔡小华展研讨会记录2

  我与蔡小华交往多年,自认是在座最为熟知小华的人,我对小华有两个判断供大家参考。

  一、蔡小华本质上是内心特别孤独的人,他的父亲蔡鹤洲先生和伯父蔡鹤汀先生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作为艺术大家的后人和家中的幼子,从小就在艺术圈内浸染,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而造就了他极其孤独的性格。小华本性少言寡语,喜欢离群索居,在他的天性中,有着逃避的因子。正如陈(孝信)老师所言,自85美术运动开端,蔡小华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结构性抽象、符号抽象到现在这样三个的阶段,貌似是沿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路径而来,实际却非如此。小华一直希望能够与中国当代艺术主流保持距离,这是他孤独本性决定的。小华选择在长安县韦曲村固守十年,固守在柳青之墓所在地是有象征意义的,小华变得更加孤独,也就是陈老师所言的“韦曲变法”。他孤独到和他自己的“呼吸”相伴,在韦曲,他与呼吸、生命相伴,对话,孤独地体会到自我顽强的生命力。

  二、我们谈论艺术时喜欢讲把东方、西方作为一个对应来讨论,但我的理解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对应,东西方艺术其实都是各自独立的整体概念。很多人看小华的画会联想到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大色域,会想到罗斯科、纽曼这些人,实际上蔡小华对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过专业的研究,也根本没有看过他们的原作,可能只是在1980年代看过比较粗糙的印刷品,仅仅如此,所以我认为蔡小华的“抽象艺术”发展到今天,不是与西方的简单对应。

  中国艺术传统里面有很多所谓的“早熟”、“先验”的东西,不是由西方的理性逻辑来推导出极简与抽象,而完全是感性的。蔡小华在我眼中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他既孤独又感性,他的作品发展到今天,感觉如此冷静,像大色域的画,实际上不然,和西方艺术体系完全不同,我认为小华的作品是给中国当代的架上绘画或者布面绘画带来一种宝贵的“研究样本”。

作者:张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