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诗书合璧,知行出新,小中见大

  2015年4月24日

  北京恭王府会议室

  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主编、书法家李一先生主持了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共有13位专家、学者,分别是书法家、篆刻家李刚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院长、着名的画家、诗人陈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法家金运昌,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原院长、书法家刘守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树喜,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书法家黄君,《荣宝斋》杂志副主编、诗人、画家徐鼎一,新华网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中国书法》编辑部主任、书法研究博士赵际芳,还有张啸东、张百军等美术书法界人士并媒体记者40余人。

  李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先生在为《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集》所做的序中说:“林阳擅诗词,写景咏物,游观感悟,况味人生,寄情咏志,意境悠远冲淡而颇具画面和色彩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在给林阳的贺信中评价林阳的书法:“以行草擅长,也涉猎行、隶、篆诸书体。他的书法多与众不同,线条碑味十足,结体富有独特的美感。他的作品强调构思和布白,这些笔墨之功是令这些作品妙趣横生的源泉所在。林阳以书法写自作诗词,书卷气之外略参奇崛,从平和中更见性情趣味。”

  林阳先生是一位多极的艺术家:本人是着名的出版家,出版了大量美术着作;多年来坚持诗歌和书法创作;在写作方面也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出版了多本着作。当今写诗的不少,写书法的也不少,搞出版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把美术出版、书法创作、诗歌、着作合到一起的人在中国为数不太多。林阳先生本身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在繁忙的工作当中抽出时间来创作书法作品和诗歌作品,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来探讨。

诗书合璧,笔墨随心

  李树喜:这个展览有新意。新在哪里?就是诗书合璧,林阳先生体现了诗书合璧,这是很不容易的,有好的诗,有好的字加在一起。我们看到很多书法家拿起笔来写“天道酬勤”等等,没有新鲜感。林阳的书法,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古朴静雅去浮躁,不偏不怪出鲜明。他的诗取材广泛,朴实无华,真切老道,灵动清新,这二者结合起来确实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林阳的诗与书法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真韵在焉。如“才华横溢傲江湖,谁问英雄出处!”“茫茫艺海无先后,诸友挥毫画不同。”是创新与个性之语,也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我看林阳先生的诗都是很规矩的,他讲作“诗囚”,遵守格律,但他的思想是开放的,这非常好。林阳先生的作品是诗和书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为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希望将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诗人,这样的书法家。

  徐鼎一:他自己的诗就能够对他的书法追求做很好的阐释:“墨色篇章字字新,我知我法任天真,但求格调与风貌,不负前人绝俗尘。”既要有自己的格调,还要有自己的风貌。另外一首也是七言绝句:“春风秋雨育灵根,拙重率真各有痕。百态千姿翻艺海,呼朋携侣过天门。”“春风秋雨是根本”,是内在的灵魂,那种灵秀,又是一种内在的美。“拙重率真各有痕”,这是追求外在的形态。“百态千姿翻艺海”,这要翻起风云来。“呼朋携侣过天门”,这都是他的艺术追求大美,大气,大雅。他为人也是这样,很豁达、率真的一个人。

  陈平:现在书法界有很多展览,不免会觉得有一些缺陷。很多书法的人自己不做诗,总是在抄前人的,很少有书家自己写自己的诗。我想这可能跟书法的繁荣,包括发展有关,可能也有个欠缺的问题,可能和这种旧学没有传承过来有关。我提议以后书法展就搞一个自作诗的书法展,这样才见高度和修养。

  袁思陶:前些日子我去拜访林岫老师,说起当代书坛的情况。她认为,首先,要能够自己创作诗歌,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意,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其次要用书法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书法作品呈现出来,跟观众有一个交流,这是当代书法家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今天看到林阳先生自己创作诗歌,然后又能够把自己的诗歌书写出来,这与林岫老师讲的很一致。

  张百军:今天,林阳总编辑的“笔墨随心”是一个诗书展,这里面触及到书法界一脉文心的主题,这一点林总做得难能可贵。

承继家学,知行出新

  陈平:林阳的父亲林锴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有次我去林阳兄家,他跟我说他有些担心,是不是书法学林老师的太像了。我跟他一块探讨。我说这个事情别人像不可以,林阳兄你像是应该的,因为我觉得这是家传。林老师诗书画印四绝,而且在四绝中每一门里面全有特点,全有风格,创作了一个流派。林老师这么好的成就没有人去继承,我觉得非常可惜。比如说李可染,有李家山水,那么好的一个流派现在没有人继承,非常可惜。我说像林阳兄,应当守着林家样式,守着这种家学,非常雄厚的一个家学,诗书结合在一起。

  我刚才去看了展览,作品虽然很小,但小作品大气象,而且非常厚重。他在书中印出来的作品,你不知道有多大,所以说气象很大,很厚重。林阳兄的诗词方面非常老道,有功底,他的诗很朴实,没有很华丽的句子,他不怎么多用典,用很朴实的语言来组合一个诗性,我觉得挺好。

  金运昌:作为一个个案研究林阳先生,确实首先要研究他的家学。我跟他是大学同学,20来岁我们就一起写字,我们都读中文系,他文章做得好,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后来我才知道,人家是世代书香,而且关键有一个好爸爸。现在说官二代富二代,人家文二代很了不起,特别是诗、书,都得了真传。

  他的书法,以他父亲的书体为底子,但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是真正的肯于练功的人。他们林家是写明代忠烈黄道周的,在这个基础上融合了汉碑,魏碑,章草,今草等,几十年积攒下来,是非常厚重的。所以他以前给我的印象,他的书法是功力型的,但是今天他的展览标题就告诉我们,他有变化了,他有想法了,他是要“笔墨随心”了,他想随心所欲轻松一点有所创新了,这个话不是一般人能说的,有的人光说出来做不到,为什么呢?没有功底。我们看很多所谓的现代书法,很奇很怪很特,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耐不住琢磨,没有传统底蕴,说是中华文化很勉强,只不过用的工具是中华文化的,味道完全不是一以贯之我们书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们看着就没有意思。只有像林阳先生这样厚积薄发,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够达到一个文化的高度。

  徐鼎一:我非常有幸,跟林阳先生和他的父亲林锴都有过交往,与林阳先生还是10来年的同事。大概1995年,我去拜访过林锴先生,我非常崇敬他,那是真正的大学者,大艺术家。林阳先生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谦谦君子。林阳先生的很多艺术审美,文化内涵跟他父亲一脉相承,但也有所不同。林锴先生的书法、诗,特别是诗,感觉更内敛、奇崛一些;而林阳先生的诗比较阔达,朴实。

  张百军:林阳总编辑一直提倡以画入书。他说,我们出版社是美术出版社,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可以用美术出版的观念关照书法,同时把绘画的一些造型观念,构图技巧融入到书法里面去。他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小中见大,厚重雅致

  李一:林阳先生的展览和研讨会无论是作者和作品都非常有特点,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小尺幅,每幅作品只有20公分信札一样大小,对联也是一平尺的文房对,但小作品,大气象,有很强的文人气息。

  李刚田:他用大笔写小书,提起笔来用笔尖写字,以小中见大。我们不看展览,只看作品集,感觉每一幅作品都是大尺寸,小作品里有大气象。将小字放大开来,气象很足,是高手。他用大笔写小字,也不单单是刻意的把细节省略了。他深知审美,这种气象是文人气象,像鲁迅的字,徐悲鸿的字都是很厚重的,都是小中见大。再一个是厚重中有灵动,笔墨厚重而不呆板,都能提得起来,细节很灵动,可以看到游刃有余。他是自然抒写,不是刻意创作,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表现,是向古代的古人精华追寻。厚重是传统的东西,灵动是自己的心声,林阳先生以他的聪明智慧睿智,对传统有自己的理解。他的字,有魏碑的味道,有隶书的意味,章草的笔触也有,融在一起形成自家面貌。不是说一看就知道临什么贴,出处不清楚。正是这种不清楚,模糊朦胧之中体现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赵际芳:我大概在两个月前,有幸先睹了林阳先生这次展览的一些作品。当时就感到非常震撼,就像刚才李刚田老师说的,小作品大气象,虽然每一件作品都很小,但是每一幅作品都值得细细品读,看似相同,但我觉得每一幅都各有韵味。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厚重,一个是雅致。他作品风格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气象。我更喜欢林阳先生这种章草面目的作品。再一个就是雅致,首先是作品形式的雅致,还有展厅环境的雅致,还有作品集设计的雅致。

  黄君:字如其人,看字就像看人。林阳先生的书法确实跟他的性格非常吻合,朴素是最大的特点,但是又很大气,小中见大。如果从书法本身的内在渊源去分析,是碑帖两者结合的产物。

  李一: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今天的研讨会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我们有诗词界专家,也有书法界专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