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樊林,女,1939年生,山西原平县人。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刘文西、陈光健、陈瑶生、郑乃珖等先生。艺术思想创作道路深受以石鲁先生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的影响。1966年毕业后在北京幻灯制片厂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她主编的《诗情画意》画册,获首届优秀图书评奖铜奖。1959年处女作《赛诗画》出版,并在《美术》杂志发表。《羿和嫦娥》、《威震敌胆》、《九曲黄河》、《塬上人家》等作品先后参加过全国及省市级美术展览和国外展览。其中《羿和嫦娥》1981年获“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并被收藏。在北京、香港等地参加“黄土魂”国画联展和水墨画联展。《黄河九曲渡万壑》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北国风光》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1994年出版《樊林画集》。1996、2007分别在北京、广州举办“萧万庆、樊林伉俪画展”。2004年8月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樊林山水画展》。作品浑厚朴实,并富有意趣和时代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女画家联谊会会员、美术编审。
一
1939年樊林出生在山西原平县郭家庄村,典型的黄土高坡,常年缺水,全村只有三十丈深的一眼井。父亲解放后成为山西省工业厅职员。
樊林从5岁便跟着大人在地里干活,点瓜、种豆、锄草、种庄稼。姥姥家是很有名的面塑之乡,逢年过节都要揑花馍,还有各种动物及生肖。寒食节时揑寒燕,七月十五揑各种姿态的面娃娃,蒸熟了还要染色,画眉眼。然后小孩们拿了互相比,看谁家媳妇手巧做得好看。逢春节时各家要贴窗花,樊林的母亲窗花画得好,也能画年画,每当此时,她总被邻居邀请去做花馍或画窗花,樊林有时也动手揑上几个,得到大人们的夸赞。村里有一家人还请她去画大公鸡,贴在灶前辟邪。
樊林考入了太原五中,这是所重理轻文的重点中学,樊林原有工业、科技强国的思想,美术只是爱好,没想当画家。初中时参加了美术组,遇到了美术老师黄允中,黄允中老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水彩画画得好,重视素描教学,鼓励写生。樊林初中毕业那年,技校不招生,考高中,又因为家贫供不起。黄允中认为樊林的美术成绩不错,有发展的可能,又因为西安美术学院是公费,于是鼓励她考美术学校。樊林决定报考西安美术学院附中。
樊林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几年后顺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远在八百里秦川的长安县,离西安有三十余里,背倚少陵塬,对峙神禾塬,步出校门便是桃花流水的樊川,远望则是朦胧积雪的终南山,是学习艺术的绝佳环境。在美院近10年的课余生活,樊林大都是流连于塬上、乡间,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真趣。在附中时,她努力学习美术基础课。1958年到农村深入生活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月。有了生活感受,樊林画了《赛诗画》年画,1959年出版。1960年《美术》第二期刊载。
1961年,樊林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刘文西老师是班主任。刘文西和陈光健、陈忠志老师授课,并带队下乡深入生活。花鸟课由郑乃珖先生讲授。基础课、山水课由陈瑶生先生讲授,写生创作课由罗铭教授和赵文发先生讲授。刘文西、罗铭等先生都很重视深入生活,将生活作为创作的第一源泉。刘文西老师作品中的宏大场面,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大都来自于深入生活的体验。他带学生到延安二十里铺写生,樊林随老师在田间、场院、灯下同画一个形象,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老师的示范作用下樊林的写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此次出版的画册上用到的一些速写和写生里,可以看出刘文西老师对樊林的影响,也为以后的重大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至1977年,樊林倾注很多心血创作的《***三访大寨》,***和众多群众的形象生动严谨,场景丰富自然,体现出了樊林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刘文西老师还带领樊林的班级去敦煌临摹壁画,敦煌艺术的魅力给樊林以后的艺术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期间,石鲁、方济众等先生,常被邀请到学校讲课。那时常能看到石鲁及长安画派诸先生的写生和创作原作。石鲁倡导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及“要写胸中豪气”的思想,对樊林的艺术道路有极深的影响。
1967年,樊林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幻灯制片厂工作。曾任编绘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幻灯片主要进行科普教育,像计划生育、油库防火、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等,题材广泛。但每一部幻灯片都可能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有水彩、水粉、工笔重彩、小写意等。有的作品参加了全国及北京市美展。
自卫反击战刚结束,幻灯厂领导派文编、美编奔赴前线,写英雄、画英雄。樊林画的《威震敌胆》连环画和速写,参加了《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全国美展。
二
1985年,樊林调入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之初,恰恰是传统连环画走向低谷的时候,连环画向何处去?是连环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此时,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副主任的樊林倍感压力。
1987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在宜昌召开年会,中心议题是怎样更好的发展中国自己的儿童卡通连环画,怎样培养和壮大创作队伍。会议提倡绘画创作者,自编自绘。樊林有兴趣在这方面的创作上做些尝试。1988年至1989年,樊林编写脚本和小朋、鲁戈合绘《小猩猩贝特传奇》10册,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套书获“日月花杯”向全国妇女儿童推荐优秀图书奖。1990年又创作了《迪企奇遇记》5册,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获美术读物黄河金牛奖二等奖。樊林在市场的压力下独辟蹊径,从少儿连环画入手,参加编绘《百秒知识问答》等大量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工作期间,樊林主编了装帧精美的《诗情画意o唐诗》《诗情画意o宋词》。这本书在当时是要承担一定发行风险的,精装,全部铜版纸印刷,稿费较高,定价也较高。但樊林带领美编邀请包括刘旦宅、戴敦邦、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参与创作,图书出版后,获得市场的好评,连年再版,这本书获得了获首届优秀图书评奖铜奖。这类画册本是专业美术出版社擅长编辑出版的,作为连环画编辑,这个奖是得来不易的。
《笑话连篇》是樊林编辑另一套重点图书,当时邀请了华君武、丁聪、方成等国内著名漫画家参与创作,此书不仅在国内再版,英文版、法文版也同时出版,开创了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图书走向世界的先河。
1986年,我调入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在《中国连环画》编辑部工作,与樊林是同事。1990年,我受命调到连环画册编辑室,同樊林一起负责编辑出版业务。樊林长我几岁,但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工作很愉快,印象深的是,如果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她经常在私下像大姐一样与我商量。在她的全力支持下,连环画册编辑室连年成为社里的创利大户,出版了像《地球红飘带》《第二次世界大战连环画库》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同时也出版了“红蜻蜓丛书”等发行百万册的图书。
三
1979年1月,樊林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聆听了石鲁讲课。石鲁讲到“中国画的科学性,要从它的美学观点、哲学观点、也是美学规律来找”。“中国画的科学性应该是”形而上“。”形而上“的理论触动了樊林,使她有了一把认识传统艺术的钥匙,有了学习的方向。樊林借了傅抱石撰辑的《中国绘画理论》,边读边抄录,对《神韵论》最感兴趣,如”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之真气......“(清唐岱《绘事发微》)。”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艺术作品,评论艺术作品。
1986年在编辑《新山水挂历》过程中,樊林结识贾又福、龙瑞、胡振崑等几位山水画家。樊林曾拿自己画作请贾又福先生指点,贾又福说:“看你的气质,应该画山水。”樊林由此下决心以创作山水画为主。
樊林重视写生,重视感受。一年,她遊五台山,早四点观景,大殿后的远山黑黝黝的,一轮明月高照,雪山隐约可见,很是神秘。等到日出,万道金光洒向金顶,那雪山被染成金红色。返京后,樊林原本要做个小手术,因而住院等待。每到晚上或闭目养神时,那朦胧的山和月亮会浮现在脑海里,她激动不已,顾不得第二天要做手术,偷跑回家,奋笔作画,完全是一种感情宣泄。她有了“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体验。以前读“石涛画语录”觉得玄而难懂,再读《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时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1990年,樊林与赵准旺,张仁芝、胡振崑、吴庆林等一行,赴壸口写生,又到陕西宜川。这里的黄土地很像她的故乡,勾起她无限的思乡之情,回京后激情犹如泉涌,创作了《秋塬明大壑》、《宜川农家》、《九曲黄河》、《牧归图》、《黄河九曲渡万壑》、《黄河道上人家》,等作品。1993年,与赵玉芳、陈克永、邢少臣、韋品高共同举办《现代水墨画展》。刘勃舒、水天中、刘曦林等先生都来看画展,给以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九曲黄河》、《黄河九曲渡万壑》、、《鸡声茅店月》等几幅,气脉贯通,有意境。《黄河九曲渡万壑》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后来孙美兰先生看到《九曲黄河渡万壑》的彩片,认为这是一幅佳作,编入《璞玉集》。
此时,樊林思考向何处去,要寻找艺术之根。她1949年离开故乡,回过几次家乡。1992年又重返故乡,见到村口的老枣树,树根露出地面三尺多,但根牢牢地抓着泥土,老根上又生新枝,树虽老,枝头挂满枣儿。这让她顿悟,艺术之根离不开故土,艺术之路就在脚下。
她创作了《故乡》、《梦里家山》、《大塬秋声》。虽离开故乡几十年,这里的场景仍时时魂牵梦绕。她以大胆的构图,朴素的色彩、雄浑而粗犷的神韵表现自己所挚爱的黄土地。樊林在《创作心路》中写道:“我爱秦之声,伴我作画的音乐,多是秦腔,信天游、或是晋北梆子。这些正是响彻黄河以及黄土高原那深沉却高亢、壮阔而嘹亮、朴厚又雄浑大美的声韵”。她对黄土地的爱不仅是艺术家的情感,还有深埋于心底那份农民的对土地的挚爱。作画时以情带笔,笔笔生发、脉络连贯,气韵生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些年,为搞好创作,深入生活,她几乎跑遍了西北,山西河曲、赵家沟、陕西佳县、米脂、榆林更是常去的地方。随文联采风团、去过贵州、三峡,峡江也是她常常表现的内容。
《龙之乡》的创作,在樊林心中酝酿很久。黄河是华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几次赴山西、陕西黄河地界写生采风。樊林的激情经过几年积淀,终于喷薄而出。2001年樊林画出6尺整张的《龙之乡》,她抛开具象的山石结构,将前面几组山壑结构,夸张象征为扭动的龙,山顶仍有土长城烽火台,大河从两岸通过奔腾东流。笔墨语言统一,整体画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象征母亲河凝聚华夏民族的力量。
吴冠中先生曾几次到山西河曲赵家沟采风,吴冠中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形式美,他说:“那里是哺育了炎黄子孙的粮仓,那是未开采的金矿。”他创作了《老虎高原》。樊林也曾赴赵家沟。赵家沟纵横交错的塬,很少人工梯田,保持了原生态。沟壑嵯峨,秋塬色彩斑烂,起伏跃荡,富有韵律。樊林在赵家沟也发现了一种形式美。即海涛般的韵律。据此创作经历,让她认识到大自然中孕育着美,贵在发现。《雪浪》和《金土地》系列一气呵成。
为《大河之碑》的创作,第二次来到黄河“龙壕”,观那屹立的石壁,这依然让她怦然心动,她写诗:“两岸石壁随浪起,劈地黄河穿壑来。河曲景物绝胜处,古塞长城峰火台。”并于2000年创作了七尺对开《大河之碑》。一块普通石壁,因何动情?此石壁正好为载体,让她借景抒情歌颂母亲河。由此启迪几经酝酿积淀思想有了飞跃,主题得到升华。
樊林喜欢雪,很想表现大河、大塬、大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壮观的景象。1998年“大雪”节气,让儿子陪同赴山西河曲采风。半路上纷纷扬扬地飘起雪来。塬和路面渐见银白色,收秋后的庄稼茬子,灌木呈褐色,色彩非常丰富。刚进入河曲车沿黄河岸前行,冰面上浮着一层层、一道道白花花的雪,十分壮观。冬日的黄河,冰雪覆盖,它像一条巨龙潜伏着,看不见它昔日澎湃汹涌的波涛。河岸上有百年老龄疙瘩柳,足有五围粗,那苍老的身姿,映衬着闪闪发光的大河冰水。黄昏时分,将要落山的太阳在冰面上挥洒着金色的光芒。雪中黄河遊,令她眼界大开,胸襟涤荡。2008年,她创作了丈二《北国风光》,无论在构图气势和绘画语言表达上都提升了一定高度。(此作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石涛说:“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从《九曲黄河》、《黄河九曲渡万壑》、《雪浪》、《大河之碑》、《金土地》、《北国风光》等一系作品的创作过程,可看出樊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轨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尤其是画山水的,必须到大自然中去,这样才会物我交融,与之神遇。
2004年8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在北京国艺苑举办《樊林山水画展》,出版了《樊林画集》,以黄河、黄土地题材为主,有53幅作品参展。展品得到同道和专家称赞。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评价她“笔健墨沉大气磅礴,审美高境矣。”张仁芝评价:“张扬·沉雄大美,从艺执着顽强,写出了黄土高原朴拙美。”
先父林锴先生喜欢樊林的绘画,认为她的画作浑朴自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曾数次去樊林的画室。并为她书写四个字“大巧若拙”。
多年不平凡的阅历,使得樊林能够站在更高的艺术山峰上看待绘画,也造就了樊林不拘小节、大气磅礴的画风,尤其是她笔下的以黄土高原和黄河为题材的作品独具风貌。她独辟蹊径,不以巧取胜,不以传统山水画的文人气息为桎梏,甚至以牺牲一些细节为代价,突出表达黄土高原和黄河的自然和崇高。
樊林从艺执着,笔耕不缀,这是我这些年看到的。她曾自治印“白发学童”,说明她崇尚的学习精神。孔子说: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樊林今年七十五岁,如何达到创作中笔墨语言的自由境界,是她永远的追求。
作者:林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