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14 00:00
多一点使命感,少一点功利心
——从张伯驹、徐邦达的书画收藏理念说起
□李珂
在书画界一提起张伯驹、徐邦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收藏生涯中那些辉煌业绩和有趣的“传奇故事”。其实,作为承上启下的老一辈收藏家,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并不仅仅是故事和业绩,而是他们那朴实而高尚的收藏理念——从事书画收藏的原始动机和终极目的。
先说“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据笔者归纳,张伯驹的收藏理念有三条:第一“为喜欢而收藏”,第二“为保护而收藏”,第三“为传承而收藏”。
不错,玩收藏离不开钱,但是,请读者注意,张伯驹这三条,竟然没有一条跟钱有直接关系。
张伯驹有钱,而且曾经很有钱。但是,他大把花钱搞书画收藏的最原始动机,既不是为了投资赢利、发财致富、纵情享受物质生活,也不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家产,让他们坐享其成当“啃老族”“败家子”。而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中国书画,并且由喜欢到痴迷,乃至不惜节衣缩食、粗茶淡饭、倾家荡产。
对自己收藏的传世书画珍品,诸如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以及唐李白的《上阳台帖》等等,张伯驹均视如掌上明珠,平时呵护有加,战乱时期更是不辞辛苦地辗转千里、转移隐匿,即使遇到匪徒绑票勒索,他宁可被“撕票”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家人变卖藏品。
然而,令人惊讶和大惑不解的是,如此视藏品重于身家性命的张伯驹,最后竟然把自己倾尽毕生精力财力收藏的书画陆续捐赠或转让给了国家,有时候甚至连象征性的奖金也推辞不要!
张伯驹自己给出了答案:“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所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原来,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流失到国外,永远在华夏大地平安顺利地保存、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同享共赏”。
显然,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传承、弘扬中国书画艺术的使命感,驱使张伯驹完成了他惊世骇俗的“人生壮举”。
享有“徐半尺”美誉的徐邦达是书画收藏界另一位泰斗级人物,他关于中国书画的收藏理念和传承弘扬的使命感与张伯驹完全相同,只是在具体实践中略有区别——面对那些传世珍宝,他从没有想过“据为己有”,而是竭尽全力为“公家”从事搜寻、鉴别、收藏工作。
据资料显示,这个又被称为“国宝护神”的老人,在古稀之年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的传世书画名品不下三四万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徐邦达的辛勤努力,“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才得以正式成立。而他自己家中除了自己的画和临摹古人的作品,几乎没有古董文物。徐邦达的名言是:“作为鉴定家,既然姓了‘公’,就不作个人收藏家。”
毋庸讳言,这两位可敬可爱的收藏界前辈的高风亮节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今书画收藏界风气的卑劣和低下,以及众多(不是全部)书画收藏者的猥琐和渺小。
现在写字画画的人越来越多,染指书画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成为职业、事业,但是什么是正确的收藏理念?作为一个收藏家必须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是“金钱挂帅”、唯利是图,一门心思赚钱,朝思暮想发财,千方百计地踅摸、淘换、买卖、倒腾,甚至参与制假贩假,处心积虑地盼望着自己手里的东西能够升值、再升值,以致书画市场乱象丛生、藏污纳垢、问题成堆……
这种变了味儿的收藏,实质上已经沦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商业活动,书画在这些人心目中,与市场上的其他商品没有了区别。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商人”的解释是:“贩卖商品从中获取利润的人”。因此确切地说,这些虔诚甚至疯狂信奉拜金主义、纯粹为“投资”“赚钱”“发财”而收藏的收藏者,已经进入“商人阶层”“商贾圈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
在中国历史上,主流社会把商人排列在所有行业的末位,因为古人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商人“重利”,因此等同于“小人”。
现代社会观念更新、人人平等,各种职业均无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同的行当和领域总还是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写道:“一个成功的商人是虎,一个失败的商人是狼,你跟谁交朋友?”话有点夸张,但道理确是明摆着的——一个驰骋商场的人即使不是“小人”,不是“虎狼”,不“投机取巧”“尔虞我诈”“弄虚作假”,也必然斤斤计较利润的多寡、利益的得失,必然充斥于“庸俗”“浅薄”“浮躁”“张扬”“喧嚣”的氛围气息之中,从而必然(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诸如“优雅”“深沉”“宁静”“淡泊”“闲适”等等愉悦心灵和精神的情趣。
艺术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国书画艺术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和代表,其自身高尚典雅的品性特质,先天本能地排斥“市场”“商业”的“欲望”“贪婪”,与“唯利是图”“拜金媚富”之类格格不入甚至矛盾对立。因此,作为书画家和一切书画爱好者,只要不是为了解决基本生存生活问题,就应该洁身自好,与“市场”“商业”划清界限,起码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至于书画收藏者,则应该尽量不去做投机钻营、倒腾牟利的“画商”,而是在收藏、交流、鉴赏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思想境界和收藏品位,然后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藏品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为广大群众“共享同赏”。
启功曾赞誉张伯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间收藏第一人”。显然,在启先生眼里,像张伯驹、徐邦达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再有了。“朱砂没有,红土为贵”——当代书画爱好者和书画收藏爱好者们,咱们能不能争点气,即使永远赶不上那些优秀的老前辈,起码多一点使命感,少一点功利心,让若干年以后的人们也稍微高看咱们一点呢?!
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