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6 09:25
导语: 作为70后优秀艺术家之一,谢南星自1999年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后受到一定的国际关注。然而迄今为止,你很难用一种熟悉的创作方式来定义他,他风格多变,拒绝标签化。倘若能在他持续创作的作品前驻足停留,你又能根据他选择的西方艺术家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和弗洛伊德中分析出他一贯延续的艺术主张。
“无题三种”改造绘画的故有程式
肖像No.1,2012,布面油画,120x160cm
2015年11月7日,北京麦勒画廊将迎来艺术家谢南星第八次最新个展《无题三种》,作为70后中极具变革心的实验派画家,谢南星总是在挑战着艺术教育中的那些传统的、看似已确立的成规。在此次展览中,观众会看到一组肖像系列的作品。这是艺术家对传统肖像画流派进行的反思。他对人物的刻画不同于惯常的描绘人物容貌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则故事、构图或者色彩来塑造人物性格,形成以心理学质疑的方式去质询表面背后的艺术实践路径。
谢南星为他女朋友创作的肖像(肖像No.1,2012,布面油画,120x160cm)呈现的是她的驾车风格。我们从画面中看到一辆破败的汽车惊吓了一只路过的狗,车前灯的光束凸显出一行大字:“独眼龙勇闯黑桥”(黑桥为北京的一个艺术区)。在每一件肖像作品中,谢南星的绘画路径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画的是谁,当然,作品也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他所画的人物。他为朋友创作的肖像画(某人肖像,2014,布面油画,100x80cm)是基于他的朋友一直在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朋友对自己就该项目关于细节的滔滔不绝的讲述以及他对该项目前景的期盼与展望让艺术家感到十分有趣,并以此作为题材为自己的朋友造像。
无题 No.4 2014年
《无题》(2014–2015)系列包括6件绘画作品,这些画作散发出奇特、黑暗的美感。在此,物往往很难辨认,我们所见的似乎来自于潜意识。观众并不能相信肉眼所见,因为一切都模糊而迷离。在这个系列中,谢南星探讨的是经由一系列不同媒介加工处理后的图像会是什么样。借助光源、绘画以及其他摄影媒介,谢南星对他母亲生前拍摄的一些花卉、盆栽的照片加以转化从而创作出了这些作品。探讨图像与绘画的关系是艺术家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主题。他借助摄影、摄像等器材,结合光源的变化、反转的方式等,对甄选后的图像进行多层次的处理,改变了原始图像的形体、关系、构成以及色彩。被处理后的画面被改变为光的地图,几乎认不出原来的模样。在谢南星看来,绘画故有的程式被神奇地改造。在无题No.1(2014,布面油画,220x320 cm)中,你甚至能看到艺术家对着电视屏幕拍照时投在屏幕中的影子。
《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5》2013 布面油画 220×220cm
三角关系逐渐移动(2013)是对谢南星以前的心理学绘画路径的综合呈现。该系列作品灵感源自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作品The Artist Surprised by a Naked Admirer。卢西安•弗洛伊德站在工作室,被一位裸体女模特紧抱大腿,他们身旁的画架上摆放的正是描绘着这一场景的画作。女模特似乎眼里只有画家,但是画家却犹豫地看向画布。受此场景启发,谢南星希望发掘画家–参照物–表达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起初,谢南星认为那个挽留画家的女人希望他能回头观察“她”的真实性存在,而不是只关注绘画里的“真实性”。在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1(2013,布面油画,221x152 cm)、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2(2013,布面油画,220x220 cm)、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3(2013,布面油画,190 x 190 cm)和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4(2013,布面油画,220x220 cm)中,谢南星将这三者关系分为三个角色来表演这场绘画观念,而当完成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5(2013,布面油画,190x190 cm)的时候,他发现他完全误读了卢西安•弗洛伊德本来的意图,最终他以弗洛伊德本来所想将这张画表现为 画家酷爱的主题——异性宠爱。在该系列绘画作品中,谢南星使用了他曾运用过的一种绘画技巧。他在一层画布——或许是白色,或许是彩色——上方放置了另一层画布,在上层画布上进行具象描绘工作,当上层具象描绘的油画颜料渗透到下一层画布时,留下了点状如星空般痕迹,而这一张绘画才是真正完成和展示的作品。这些痕迹其实经常出现在画布背面,在谢南星看来,这些痕迹是所有主题、概念以及绘画运动的遗漏,更是证据。这些证据本身又形成了新的画面,它们既非具象,又非抽象。它们一并构成了绘画的无意识结果,而谢南星却没有错过它。
上世纪90年代:关注个人经验的自我表达
上个世纪90年代,“70后”艺术家的自我特征在整体上成形,并在艺术观念、图像方式、美学风格和视觉趣味上真正与上一代拉开差距。他们以“青春主题”和“艺术语言”的全新实践为视觉特征,开辟了一个与“新中国”经验相应的成长主题和视觉形象的新领域,谢南星便是其中之一。
无题 (No.2) 1999 布面油画 190x150cm
这一时期,谢南星注重个人经验的感官表达,他的画假象感非常显而易见,放在任何其它艺术品中间,都会发现它是一个假象。以1999年的一幅画《无题(No.2)》为例,谢南星如此叙述:“这张画特别奇怪,坐在马桶上的"我"很像一个魔鬼或小吸血鬼,肉身已经长得很成熟了,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但在跟另一些成年人发生冲突,是一种潜意识的冲突。”谢南星关心的是个人精神的发生、转变、落差、爆发和挤压。如何制造图象,并去改造图象是他研究的课题。也是在这一年,谢南星第一次引起国际关注,源于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依据照片创作的画作。那是一些效果剧烈的作品。剧烈的是画面中自我暴露的人物及他们的可伤害性和被伤害性。表现了一种令人感到紊乱的现实主义。这批作品明显地以摄影为基础,这个绘画现实主义生成的却更像是电影纪实片的画面,尤其以系列来看,这些画面指向的是强烈事件和观看者很难体会的一些神秘莫测的情节。画面没有任何仪式感,没有任何东西指向审美或艺术界定的空间中发生的有意向的行为,尽管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艺术家眼中的画中人是他自己。除了令人震惊的对身体的表现和隐藏在它们下面的(自我)攻击性,使那些画面具有激烈感的是绘画的形式:谢南星成功地使人感觉那像是在匆忙之中、压力之下拍摄的纪实片,不仅如此,他以绘画的手段令人不易察觉地通过光线及色彩效果最大程度地加强了这种戏剧感。
这正是那些作品令人震惊之处,这里是寻找让谢南星着迷和他的画抓住我们不放的东西的地方,谢南星那种对表面、对通过色彩在画布上产生的光、对在薄薄的画面中消失后又重新组成的物质的细致的洞察研究,而我们作为见证人,见证的是画面没有尽头的消失和重新浮现。此后,制造假象——深入假象成为他一直推进的个人逻辑。
威双展后画风推进研究视觉隐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我研究表面,”艺术家如此描述自己的作品,“但也象医生一样研究那些紧依在我们精神之下的层面。”
无题(液体) 2000 布面油画 220x380cm
无题(火焰), 2000 布面油画 220x380cm
1999年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后,新千年伊始,谢南星的新作品画风发生很大变化,变得含蓄而异常宁静。在一组大尺寸系列作品中,他细致地描绘了一个煤气炉的火焰、地上的一块油渍、一个不定的空间或一个日光灯发出的苍白的光等。与上一时期的作品不同,这个阶段谢南星画比较安静的环境,是他在语言练习范围内的一个推进。如果说早期的绘画语言里有相对明确的图像,这时候的图像关系变得越来越奇妙,越来越难以识别,甚至让很多人产生歧义不明所以。在图像不具有身份的前提下,去除型本身的伪装性,谢南星希望引导观众通过他画面中模糊的形象思考。“观众的体验也应该是一种叙事,这种画面的技巧是一种温暖的方式,它让你懒洋洋地就看进去了。你会在画面中看到一些模仿得很真实的细节和许多假想的关系在向你源源不断地涌来,你可能在接受这种东西,但首先必须在画面前读几分钟,你会觉得这是你很熟悉的但又是不能以日常心态来看的情景。”
尽管题材平凡无奇,一旦在一定的距离下得以释放,它们会以图符式的力度烙入你的脑中,使你看见那种经过画家预加工的感知密度,那种抓住人不放的、象是构成那幅画的基底的模糊。在谢南星这里,它依照画家自己的传统得以继承发展。“我在画第一批画的时候,就对下一批的画有些预感。预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在完成作品之后,没有预感,基本上是我跟艺术脱离的时候。第二批画还是延续和完善第一批画的经历。比如说把伤害做成夸张的图象,这种图象的力量在于怎么设置内容,包括光线和人的表情等,就像电影的拍摄。”
承前启后“两顿鞭子”的实验性转变
《第一顿鞭子No.1》2008(又名《浪No.1》)布面油画 219x384cm
《第一顿鞭子No.2》2008(又名《浪No.1》)布面油画 219x384cm
《第一顿鞭子No.3》2008(又名《浪No.1》)布面油画 219x384cm
2008年,谢南星个展《第一顿鞭子》在麦勒画廊举办。在三件蓝色系列中,他对佛洛伊德“口误”理论在绘画上进行演绎,那些逐渐映入观者眼帘、一开始看上去单调和介乎抽象或卡通风格的轮廓,最终却变成了一个沉浸在梦幻般、流动的三维氛围中的寓意性主题。这三幅画需要观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慢慢地分辨出它们之间深入的叙述性关联,否则每一幅作品看上去都好像与这个同出一辙、深不可测的故事无任何关系。艺术家更加公开地处理着绘画和文字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2009年,他开始对《第一顿鞭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并展开了一些列的探索:到底需要多少视觉信息才能复述一个熟悉的故事?油画能绕开艺术史的惯例,借用那些最简化的视觉交流形式吗?
《我们之一2009》系列 布面油画 200x150cm
在2010年个展“继父有主意!”中,他展示了两组新近系列作品的概念性主旋律:性和心理学。《我们》(2009)和无题(2009-2010),这两个系列作品不但彼此在内容和风格上迥然不同,而且更明显地体现了谢南星在艺术研究上更进一步的实验性转变。在达到了平衡抽象和表现的艺术风格的顶峰后,为使观者进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主题状态之中,谢南星在次年新系列的创作技巧上颠覆了他以前的作品。公开提及近代艺术史,在这个新的寓意系列中,谢南星重新诠释并再现了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巴黎,1879-1953)的三幅较不知名的作品,作品《我们》是谢南星采用较大尺寸和黑白手法复制的三幅作品《Femmes au Bull-Dog》(1940-1942)、《Deux Femmes au Pavot》(1942)和《Nu》(1942),这些最初都是艳俗的现实主义裸体画,重新创作的决定缘于其强调毕卡比亚时代评论家在定义上的分歧。
无题(No.2), 2010 布面油画 220x385cm
无题(No.3), 2010 布面油画 220x385cm
在无题(No.1,2,3)(2009-2010)作品当中,谢南星进行了极度的简化处理,图画变成了基本线条,人物身份和情景描述,包括触觉、视觉和嗅觉都是通过书写的一些暗示来完成,这些暗示就是那些留在画布上、作为去破解神秘事物而提供线索的中文文字。画家对童话《白雪公主》的带有个人强烈的有关性和讽刺的暗示和逐增的暴力的重新诠释在无题(No.3)中达到了顶峰,画面提示了一个发生在放荡或者看似有乱伦关系的家庭中的集体强奸场面。为了想象出谢南星最初绘画的作品,观者被强迫地去分析仅能看得见的几个比喻性痕迹,通过这些痕迹,这个有名的故事又重新回到了观者的脑海中──白雪公主头上的蝴蝶结和小矮人的帽子──并将观者的视线慢慢地随着图画移向作品中心。
在2012年的个展《第二顿鞭子》上,谢南星展出的“画布印刷”作品根本没有了清晰图像,画面变得更加的抽象,琐碎,也更为粗糙,在那些星星斑斑的痕迹中,需要你持续的观察许久才会辨清七个小矮人正在玩耍的身影,以及正在挤奶的女工,站立的鸭子。
无题No. 3 布面油画 2012 220x325cm
无题 No.4 谢南星 布面油画 2012 185.5x265cm
“《第二顿鞭子》展览的作品并没有明明白白地提到某个人们熟悉的故事。相反,我们不得不去努力观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景——仔细地看上至少好几分钟。在这些新油画作品爆炸式点画法中,画布上的那些断裂的马赛克仿佛在缓慢而痛苦地跳动,知道最终,造型开始浮现出来。”
“我不是在故意变,而是必须要变”。了解谢南星的观众会发现从其早期的“家庭”系列到今天展出《第二顿鞭子》,他的作品风格总在不停的变,“虽然我的作品有很多变化,但是你可以看出我的步骤是不断地在演变和延续的。我的画都是在制造假象,现在的画还是第一批假象的深入。”谢南星作品风格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但是这些不是凭空而来的,其实早在他《第一顿鞭子》展览的作品中就露出的他向今天展览所展现的作品转变的迹象。
拒绝标签化 让灵感成为现实
谢南星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我的绘画语言由两个重要的因素构成。一是将绘画作为单纯而归纳性的用色配合关系,这使色彩相互发生作用。绘画的图像是提示性的,与你心里的色彩和它们的意象有关;二是我的作品摄入的是象征,是镜头自己的‘希望’,而不仅仅是现实。为此,我甚至用了冒险的手法,这是一种向‘触觉’和平面意义的挑战。只因绘画的特殊地位及其复杂的修辞手法,才使它更强烈和固执地闪耀着迷人的美学光彩。”在这段充满隐喻和诗意的文字中,谢南星表达了他对绘画的热爱,也归纳出创作的出发点——对绘画表面、对通过色彩在画布上闪耀、叠加、消失并折射出视觉之物的严谨推敲,而作为见证者的观众也被包含在这一迷人的过程中,见证了绘画本身的复杂和魅力。
看过谢南星早期作品(不管是复制品,还是一些大型国际展览,比如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和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展出的作品)的人,很容易就能回想起他的绘画作品中奇异的美,那些画布作品很少直接给我们传递什么,但是却让我们回味无穷。如果他最新的作品和以前的那些看起来不太一样的话,那是因为谢南星拒绝陷入某种标志性的风格。他不想和他的同行们一样,去耕耘、打造什么所谓的“品牌”;他也不会刻意来娱乐我们,尽管他确实希望他的观众能被吸引。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专业技术,谢南星也不想通过无用的炫技去出风头。毕竟,作品比技术更重要。在创造每一个新的系列之前,谢南星都会留出一段时间深入反省:从绘画的历史到渴望新作品达到的心理冲击,再到他在曾经的艺术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在自我反省、调查和初步探究之后,谢南星才开始动手,让灵感成为现实,并对作品日复一日地加以精进。“两顿鞭子”展出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大概的线索,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谢南星从2008年以来的艺术作品。他的最新作品也许为我们提供的是视觉文化的“灰烬”,这也是他“在创造每一个新的系列之前,谢南星都会留出时间深入反省:从绘画的历史到渴望新作品达到的心理冲击,再到他在曾经的艺术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在自我反省、调查和初步探究之后才开始动手,让灵感成为现实,并对作品日复一日地加以精进。”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