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9 08:55
▲李超教授近影
“开墨见山:李超水墨艺术实验展”于11月7日下午在徐汇艺术馆揭幕。
展览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徐汇艺术馆承办,展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教授,在近年来以水墨实验为中心,进行相关架上艺术多方面艺术语言的综合性探索成果,其营造了一种中西视觉语言相结合的融合体,相关探索的核心指向,是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创造性解读和跨界式重构。
提起李超,大家会很自然的熟悉他身为美术史论研究者的身份,在美术理论界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他,却用他已研究多年的水墨实验艺术作品,呈现了他精于绘画创作的另一面。
提及对绘画艺术创作的研究与探索,他常将这种方式归结为“半梦半醒中的研究”,无论是从美院教学的职业主线中,自由切换到绘画创作艺术实践研究者身份下,他总说中国应该倡导的是学者型的艺术,而将理论与创作相互共通与结合、艺术文本研究与创作体验相结合,这也是他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艺术想法。
从2013年的“云间千蕖”李超绘画作品展;到“千蕖近墨”2014年李超水墨画展;再到2015年“开墨见山:李超水墨艺术实验展”,3年时间,他以“千蕖”为名,用连续3个不甚相同的个展,展现了他在水墨领域实验探索的延续性成果。
▲开墨见山:李超水墨艺术实验展徐汇美术馆展览现场
而本次展览以“开墨见山”为主题,以“水墨立方”为语言探索中心,聚焦心理空间的再造,形成相关以墨为形、以水为气、以水化墨、以墨破墨的水墨“错象”,集中于具象与非具象之间错觉转换的临界点的探索。此无疑证实了他接续传统文化审美价值,寻求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理念。
从意象到错象,在他看来,“错象”也为中国水墨探索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时空空间:“中国人的时空是以有限的空间去感悟无限的空间,所以它可以不一定去达到它想企及的目的地,而是让远方的更遥远的东西,把它通过“错象”的方式纳入到自己的心怀当中。”
“我在创作当中,没有任何写生对象,这也是纳入万象于胸怀的一种体验,通过时空、通过画面当中的特有的气场和韵律把它纳入进来,这种错象就有了画面、也就有了韵律感”李超说。
▲《点墨山前之一》,纸本水墨,23×31cm,2015年
▲《云山迷境之十五》,纸本水墨,21×68cm,2015年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主题叫“开墨见山”,您自己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李超:“开墨见山”就是高开低走,我套用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开门见山”:开了门就能见山,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一目了然的途径当中去解读我们的传统文化,去解读我们以往忽略的东西,这就是它的错象,开墨见山是看到的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这个“山”是代表我们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新的天地和领域,所以开墨是墨,见山不是山,是另外一座“山”。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中呈现出的几个系列作品相互间是什么关系?
李超:《墨叶庭院》系列主要要偏重于最初的探索,它是以一种静物的、花叶为主的,第一板块代表了我最初的起步;第二板块就是《墨瓶年华》系列,比较单纯从彩墨变成纯水墨,通过墨的各种印记、块面的处理,表现一种最自然、最常态的墨瓶,它有延续性,但是它也有独立性;《开墨隔物》系列实际上就是把这些墨瓶花叶东西加以新的组合;《点墨山前》系列就是逐步回到了山的主题,因为山的主题,它既是一个空间的,代表中国传统空间的一个视觉符号,但是这个符号背后对我们整个博大精深的自然时空间的表现体系的一种追问、一种探索,所以我用错象的方法去表现山水;而《云山迷境》系列,实际是达到了一个高潮,已经介入到一种用非具像的方法来解构传统的水墨,把解构好的传统的水墨元素,再反过来去嫁接到整个假定的山水云石的意象当中。
雅昌艺术网:这几个系列带起了您整个的水墨创作的整体脉络?这种组合是有序还是无序的?
李超:我事先有一个构想,但是没有草稿,眼前也没有任何实物,但是我有个大体的意象,把它放在一个假定的错觉的空间里,从这个阶段里面,我探索的命题已经开始在具象与非具象之间互相转化,实际上我在探索具象非具象错觉转化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架上艺术非常关注的实验的命题。
雅昌艺术网:您总说绘画研究是您“半梦半醒”中的研究,这个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超:我从上大美院执教的教学生涯已经有三十年的历程,所谓的半梦半醒,主要是指我主要的职业和生活的状态,研究和教学,使我经常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这是我的职业的主线。因为我在之前也接触过美术的专业训练,所以我在工余的时间,也会进行一些绘画的创作,当时觉得绘画的创作能够帮助我提升我对美术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学术的研究应该是有它双重的两面,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学术文本的研究,一种是对创作体验的研究。近十年,我越来越明确了这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这“两条腿”的方式,构成了我职业和生活的状态。我认为应该在中国倡导的一种学者型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要倡导学者型的艺术?
李超: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画的传统,本质上就是学者的艺术,它要求你在理论和实践上面应该互相打通、互相融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现在在思考学术的问题时,从理论和创作层面都能够介入进去。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两者是共通的?
李超:对。比如对于绘画的空间、结构、韵律感的问题,都是相通的,特别在近几年的水墨艺术实验当中,我更理解的是对于中国艺术的精髓的一种体验。中国艺术中的线条的书写性、结构的装饰性,实际上本质是一种韵律。比如西方的艺术,它的本源来自于建筑,所以它对于空间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是有一套科学体系的。中国的水墨艺术是超越了科学体系的一种生命体验,所以它可能通过这种韵律来体现人对于自然、对于空间,甚至对于时间的把握。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种对时空的超越,实际上就要通过韵律去表现。
▲《开墨格物之五》,纸本水墨,33.5×68cm,2015年
▲《开墨格物之十五》,纸本水墨,22×45cm,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待水墨艺术的这种研究?
李超:我的主线是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学术研究,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我觉得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创作体验上补充自己学术研究的更深入、更精准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要靠创作的体验却支撑和补充,所以水墨是我自己一个需要突破的课题。水墨的艺术,现在关注人很多,有的人把它当成一种媒介,有的人把它当成一种历史的文脉,还有人当做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生命的体验。从这种角度来讲,水墨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画种和材料的一种学术实践方式,我在这次创作里面提出一个“水墨立方”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借助于立体主义的手法来思考水墨当中的构成问题。
雅昌艺术网:什么样的构成?“水墨立方”又如何理解?
李超:我用不同的主观的块面、时间段的造型加以嫁接处理进去,特别把各种笔墨造成的山水的城市、花鸟的城市借助于西洋画里面的主要是山水和静物的不同的样式,把它嫁接在一起,实际上这种嫁接就是形成对于新的中国艺术本源韵律的体验。它超越了空间,通过韵律来贯穿一种新的时间观,所以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时空的观念,这种时空观念,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它可能不是围绕着中国笔墨当中的意象造形,因为意象造形只解决了“似与不似”的问题,就是齐白石讲的“似与不似”的这样一种体验。
雅昌艺术网:就是“像与不像”的问题。
李超:对,如果加注了我的时空交错的表现,它实际上形成了另外一种概念“错象”,“错象”从而解释了中国艺术文化当中的一种“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时间的纬度,借助于水墨表现出中国人对于时空的一种历久弥新的理解和体验。从彩陶到敦煌壁画,从马远的山水到弘仁的山水,再到现代林风眠的戏剧人物造型,都潜藏着所谓“错象”的理念和语言,值得后学认真总结和借鉴。
▲《开墨格物之六》,纸本水墨,33.5×68cm,2015年
雅昌艺术网:画面中运用的山水、静物等图像,这样的元素代表什么?
李超:这些东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的一种符号,无论再高深的理念和学术理想,都必须要“高开低走”,如果你用非常莫测的形态去展示,实际上就拒绝了很多观众和传播的渠道。所以“错象”的这种造型的方法和理念,通过大家所熟知的一些符号和视觉能够感应的形象去接近它。
雅昌艺术网:这种组合是随机的么?
李超:这些静物和山水,仔细看会觉得很好玩,但实际上它是错象的,它的时空关系超越三维的。在造型方面整体构成时空结构的带有一定的超越性的、超自然的组合,甚至是荒诞或非理性的组合,但是它局部都是合理的,它每一个局部线条、纹理、墨和笔、皴法和线法,实际上它又是合理的,这些局部的合理和整体的不合理把它组合在一起,把这次画展定名为实验艺术展的道理就在此,打破了一定的常规,但是又充分调动了中国绘画的根性和本源: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最精髓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用“错象”体现天人合一。
李超:如果完全集中于意象去体现,实际上我们放弃了一部分更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生命力甚至走向世界的阵地,所以我认为可以用错象的方法去表现,表现“可知与不可知”的气场,这是很值得去拓展、开拓的新天地。如果过多的聚焦纠缠于意象的“似与不似”语境之中,而忽略“可知与不可知”的气场,不能用水墨真正的去解释或者是阐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完整内涵,而且中国的水墨也必须和世界的文化要有可译和互相翻译的语境。纯从意象的角度,翻译上是有一定的困境的,所以我借助于“错象”,有助于语境转换,立体主义是一种语境资源和技术路径,可以促成国际对话的机制,它的语境有相似度,更能够完整的反过来反思我们以往的中国绘画的优秀的传统。这就是“错象”这个窗户,给我们打开的一个新的天地,我们用这种新的角度去解释我们的传统,同时拓展我们以后水墨发展的探索的一个未来。
雅昌艺术网:对于水墨“错象”的创作探索,是不是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现在水墨要当代化的问题?
李超:水墨当代化是个很宏大的命题,每个人的切入角度也很多,但是有一点,水墨的当代化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是脱离单一的从画室到画室、从展览到展览的个体化的模式,它必须要有整个的从经典传承向知识服务的、向文化创意转化的系统化的推进,只有这样水墨才能真正走向当代,真正的作为优质的艺术资源,在国际的舞台上平等的与西方的艺术对话。但是现在我觉得水墨艺术在当代,还真正没有实行优质艺术资源的双向的推进。
雅昌艺术网:这是什么原因?
李超:当我们把莫奈、毕加索的艺术拿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优质资源单向推进来的,我们却没有办法将八大、齐白石、徐悲鸿的艺术和他们放在一个平台上。背后的原因就是缺乏话语权。当代性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话语权,没有文化资源推进的话语权,当代性是不彻底的,必须要借助一种大家共同能接受的语境,在文化资本基础上,实现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对话,这个才是真正的当代性。所以在真正的国际化的交流的舞台上,东西艺术这两种资源并没有打通,所以水墨艺术它必须通过一种机制、文化的推广、共同的语境的建构,有了话语权以后,大家才能认可你,至少要让西方人知道中国的水墨到底好在哪里?到底怎么去接近水墨?如何理解我们真正的水墨的精华?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墨叶庭院之四》,纸本彩墨,50×50cm,2014年
▲《墨叶庭院之十三》,纸本彩墨,50×50cm,2014年
雅昌艺术网:此前的作品有彩墨的,再到现在的纯水墨,这种变化如何产生?
李超:纯水墨可能更能够接近它的纯粹性、本性的东西,因为我有一个养墨的过程,就是把各种时间段的墨,去体验它的交错表现的不同的肌理效果。墨性和纸本交流是非常丰富的,有些可能是墨和笔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墨和纸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墨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我现在这三种关系都在体验,我会把墨和笔、墨和纸、墨和色之间的关系,再做进一步的量化和质化,它实验的力度会更加大。
雅昌艺术网:您不停在做水墨实验的尝试,其实你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水墨创作固定在一个框架里?
李超:我现在觉得不能固定,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种半梦半醒的另外一种研究,我的主战场现在还是学术研究,只是我把我学术研究的精神、习惯介入到创作里面,可能对创作提出了新的命题,而这种切入的方式和纯粹做创作的画家不太一样,我必须在创作实践当中要充分调动我的实验的思考性,而且要和我的技术能力相匹配,这种技术能力主要是表现在你对笔墨表现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在层面上要和你的观念相匹配的,所以可能我以后还会在这方面继续做一些相关的实验。
雅昌艺术网:整个实验性的探索创作,会不会影响到对于您个人符号的认定?
李超:我现在不想急于把个人的符号过于定型,还在探索当中,所以徐明松先生说,开墨见山只是一个开始,没有当中,也没有结束,只是一个开始。我的实践意味着抛砖引玉。特别是对我来讲,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我学习的样板,也是我的学习的楷模,我要多向他们请教、交流,所以这次展览主要是一个成绩的汇报,向很多老师请教,个人符号,没有定型。还需要更为持久的探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