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湖南当代艺术的停滞与摸索

2015-11-25 13:54

  1991年,吕澎与孙平创办《艺术·市场》创刊号

  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进军威尼斯双年展,政治波谱和玩世现实主义日渐被海外当代艺术界认知,从此,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走向国际平台。这期间,却很难看到湖南当代艺术家的身影,实际上,湖南本土的当代艺术实践在1993-1996年间几乎是停滞的。

  近三十年来,长沙没有一家专业美术馆,省博物馆虽偶有美术展览,但主调不可能象当代艺术倾斜。省书画院的空间虽可做短期展览,但局促的空间也不适合多元的当代作品成列,昂贵的场地租金也让青年艺术家望而却步。市区内清水塘一带的小型画廊多是经营旅游产品和假冒古董,离当代艺术尚有距离。这构成硬件缺失的生态环境,美协的官僚制度和湖师大艺术学院的不作为,又构成长沙艺术生态的软件不足的现实。

  1990年2月,湖南湘潭“野草画会”第三回展开幕式,此展展出三天后被关闭,画会解散

  1995年夏,德国艺术家HORST来长沙,他随身带来西方录像艺术的前沿资料,使青年艺术家朱朝晖、刘洵、赵斌等人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同年,艺术家刘洵在长沙拍摄了第一部单频实验录像作品《红色》,1996年这部作品入选德国波恩第七届录像节,这是绕开美协和美术界圈中人脉寻求发展的个案。似乎为年轻艺术家从本土交流到国际交流寻觅着途径。

  1996和1997年两年间,由艺术家段江华、杨志坚、石强等领军,以油画学会的名义,连续在长沙策划了几届油画年展。在学术氛围低靡的长沙,唤起了青年们停滞的创作热情。展览中出现了刘洵、赵斌、刘西藏、高尚等青年艺术家的新作。但展览的性质依然是学院与亚官方背景,大多数作品停留在油画技巧的研习与表现形式的演义上,油画展缺乏明确的当代文化针对性,也没能与主流当代艺术有效对接。组织者在他们自己后续的艺术实践中都努力在进行思路调整。

  1992年,孙平与赵冰主编的《当代艺术》系列丛书

  新世纪伊始,在邹建平推动下,湖南部分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专辑的方式发表在国内的重要艺术刊物《江苏画刊》,从一个侧面对湖南本土艺术做了集体的推荐。然随着网络的全面铺开和后起专业媒体的追赶,《江苏画刊》的影响面日渐势微,湖南又失去了一个媒体窗口。

  随后,由邹建平、张卫等在本地投资人罗奇的帮助下,在长沙四维商城策办《无感觉》当代艺术展,展览除油画、水墨画外也出现了装置、影像类作品。展览直接利用了部分地方商业资金和媒体,利用展览平台请进外省艺术家加强了本土当代艺术的内部交流。对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就展览本身而言,学术主题还是弱显模糊,展览成为一次性消费的事件,热闹之余学术的沿展性没得到应有延伸。展览后,艺术家李路明、邹建平、张卫等人的新作现身广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同年六月,名不见经传的三位青年艺术家宋超、于洋和文鹏自发举办了一个小型当代艺术观摩展“身份过程”,宋超(后改名宋鬼聿)展示了新世纪湖南第一件录像装置,展览有明显的“地下性质”,由于资金缺乏,只有少数观众进行了内部观摩。应该看到,年轻艺术家的言说心情是急躁的,但这种自救式的展览模式,(无疑)为后续本土当代艺术展览掀开了序曲。

  2002年5月,“时间的一个点·在长沙”展厅,左起:方力钧、王广义、李路明、魏光庆、岳敏君、张晓刚

  选自刘洵《湖南当代艺术生态考察报告》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刘洵<b><a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